分享

2023高考作文示范|新课标二卷|自己的空间和自身的发展

 heitudi 2023-06-14 发布于黑龙江

自己的空间和自身的发展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是当代青少年较为普遍的一个愿望。这个“空间”,经常被理解为一个爹妈进不来的小书房。就目前中国学生的生活水平来看,至少一部分青年这样的愿望是可以实现的,在一些一二线城市,这比例可能还挺高。然而,即使是这样的青少年,仍然会提出这样的愿望:这就耐人寻味了。
青少年要的不只是物理意义上空间,而是一个能够放松,沉淀,成长的地方。“安静一下”是不难,“不被打扰”,则几乎不可能。
就算爹妈不唠叨,同学不纠缠,每天的作业总放在那里吧?这项打扰,只要不是个不想自己成长的“躺平”者,都绕不过去。
因此,青年朋友们必须得意识到:低分贝的安静容易,但想要不被打扰,那还得再找到“有了空间”和“放松,沉淀,成长”之间被忽略的其他条件。
我建议不妨先从“成长”入手,既然写在最后,那应该是最终的意义所在吧。成长意味着什么?打个比方,一个人怎么知道自己长高了?如果他一年前比家里的冰箱矮一点,一年后冰箱已经只到他的额头,那他知道自己长高了。身体的成长也是一种成长,这种成长一般要和外物比较才能了解。但精神世界的成长,则无从向外比较,我们只能拿今天的自己去和昨天的自己相比,在艰苦的自我反思之中,凌厉地省察自己精神的变化,在极度谨慎的比较之后,如果还能自信地认为自己的确变得更丰富、成熟,具备了经过自己的理性加工而形成的个性化的世界观、价值观,我们才可以说,自己成长了。
或许有人会说:以上过程,在一间安静点的自修教室里也可完成,和有没有自己的空间已经没有关系了。这样想,可大错特错。想想那些有趣的别名吧:聊斋、陋室、观堂、妙门轩……难道读书人是集体无聊,都爱用自己的书房名来做雅号吗?
成长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沉淀”,想要沉淀,必须先有值得沉淀的输入。我们每个人都经历着外部世界的种种变化,那除了苏格拉底、释迦牟尼这种开启人类文明进程的智者以外,一般人是沉淀不出什么东西来的。想要沉淀,就必然要读书,一个人读什么书,就大致决定了他的精神世界中能沉淀些什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能成长成什么。书在哪里读?图书馆、教室当然也可,但最惬意的第一选择,毫无疑问就是自己的空间——摆满自己爱读之书的书房,一个按照自己最喜欢的风格来装潢、布局,充盈着自己生活和奋斗的痕迹与意味,值得自己生于斯、眠于斯的空间。因此,沉淀和成长,是和自己的书房这个特定的时空紧密关联的一件事情,这和老舍先生《想北平》里写的“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颇为类似。
其实我们只要简单地想一想,为什么大部分情况下,人们一谈到“我的空间”,第一反应就是书房而不是厨房或厕所,就知道了,在几乎所有的文化中,“自己的空间”,都多多少少与书有关。这正是因为,整个人类已经普遍地将在书房中阅读,沉淀,成长视作理所当然的一个过程了。
当然,人也不可能始终处于紧张的阅读和痛苦的反思之中,于是放松也就成了张弛之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那相比其他地方,可以暂时放下社交礼节的自己的空间,当然还是最佳选择。
理解了空间和放松,沉淀,成长之关系,则青少年阶段所谓的作业,只不过是读书的一种简化版操作而已,寻求发展的人,即使没有学校布置,自己也会找作业,那也就无所谓打扰了。原来,“安静一下没有打扰”并不是前提,而是一个人理解自己的空间与自身的发展之关系后的一种心灵上的结果。

后  记

本题在审题方面,有一个值得考生关注的细节:“放松”“沉淀”“成长”中间的标点是逗号而不是顿号。这意味着,这三者是有逻辑上的先后顺序的。通常来说,放松是最容易做到的,沉淀稍难,成长则是最终的目标。这一点如果没有想明白,这篇文章不会好。
进一个层次的难度,就是这三者与自己的空间之间的关系。
本文最终选择了一个很小的切入点,将人的成长限定在通过阅读,产生沉淀,最终获得精神世界的成长这一范围内。作为范文,我希望这样做有引导的价值,如果有学生读了之后能多翻几页书,那善莫大焉了。
当然,人的成长绝不止这一种形式,空间也绝非只能是书房。
例如,某人爱打篮球。他所谓自己的空间可以就是一个篮球场。打球对别人来说挺累,可对他来说可能就是放松。一场比赛打完,他可能会主动地去反思一下比赛的过程,总结得失,想清楚后面的训练该走的方向,这也可以说是沉淀。最后球技越来越高,比赛赢得越来越轻松,于是他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平台,去找更强的对手。由此,体育所蕴含的崇高道德追求也就体现出来了。
但无论怎样的立意,有一条是不变的,即我在文中引用的老舍的这句话“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作者必须要写出“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空间’”的感觉来,这关系才能算是明确而牢固。当然,要想到这一层,并不容易。
当代现象学运动强调人所有的意识活动都必然包含四个要素:主体、意向、意向对象、时空环境。人不可能做出超时空的事情,所有的意向活动,都必然是在某个具体的时空中发生的,必然受到这个时空的全方面地限制和约束。这篇作文,骨子里,就是要考生去挑战写清这一层关系。
另外,本文简单示范了一下“虚拟论敌”的写法。这其实没什么难的,只要心里有这么个念想,谁都会。唯一要提的一点,虚拟论敌最简明的用法,就是结合文章本身思路的跃迁,插一句别人可能的反驳,显得思考挺全面。
最后,向各位读者道个歉,本文在例证时,好像有些顽皮了……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