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高医疗水平,从质控抓起!国家心血管病质控中心工作回顾

 杨进刚阜外 2023-06-14 发布于海南

医疗质量是卫生和健康事业发展的核心内涵。

近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樊静副主任等在本刊发表述评指出,我国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控、临床治疗、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与之伴随的医疗质量问题逐渐凸显,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诊疗规范性不足、区域医疗质量和技术不平衡等问题尤为突出。

2017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成立国家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承担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质控中心在组织体系建设、质控指标制订、质控信息收集反馈、质量干预与改进等各方面均取得了进展和成效

这些工作包括:完善质控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建立心血管疾病专业质控指标体系搭建国家心血管病质控信息平台持续撰写和发布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报告广泛开展质控培训交流与实践等。

制定11个病种和手术操作共105项质控指标

质控中心组织心血管病质控专家委员会,基于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和国内权威专家共识,明确临床诊疗的关键环节,遴选并制订了《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关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1年版)》,包含11个病种和手术操作共105项关键质控指标,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正式印发。

2019年质控中心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将国家冠心病介入、先心病介入、心律失常介入质控数据系统迁移至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一管理。

在此基础上质控中心整合了除三个介入以外的心外科、血管外科、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心血管影像、经外科途径介入、体外循环与体外生命支持质控信息系统,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心血管病质控信息平台。

收集与分析2900余家医疗机构关键质控指标

质控中心持续收集与分析2900余家医疗机构心血管病专业关键质控指标,为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全面了解国家、区域及机构层面的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质量改善工作提供了高效的管理工具。

医疗质量逐步提升

20162018年,在年手术量保持增长的同时,手术规范性呈改善趋势,整体住院手术死亡率从2.8%下降至1.7%,各医院间的差异逐渐缩小。

外科介入治疗作为一项将传统外科和介入治疗融合的新技术,其近三年手术并发症的总体发生率不超过0.2%

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循证药物应用情况明显改善,二级医院再灌注治疗率由2017年的67.8%提高至2018年的81.5%

为进一步提升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质控中心下一步将着力开展以下工作:

1建立统一、高效的质控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

2推广和持续健全心血管疾病专业质控指标、标准规范体系

3切实开展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改进行动

4强化基于数据的医疗质量监测、评价和常态化反馈

5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质控培训、宣贯和交流

文章强调,质控中心将以落实心血管年度质量改进目标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为契机,转变工作模式,依托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持续推动心血管疾病诊疗的规范化、同质化,实现心血管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