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学时,学习宋朝历史时,老师讲解的第一个历史事件就是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 那时候觉得赵匡胤很厉害,明明自己想当皇帝,还非要搞一个陈桥兵变,好像自己被逼无奈才当了皇帝,真是一个有手段、有谋略的人。后来学习五代十国的历史,才发现赵匡胤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只是一个山寨版,正版还要看后汉的郭威。 后汉的建立者刘知远病逝时,他的儿子刘承祐继位,年仅18岁。 刘知远为了儿子能够坐稳后汉的皇位,临终时为儿子安排了4个辅命大臣,分别是枢密使、右仆射杨邠总理朝廷政务;枢密使、侍中郭威掌管军政,主导征伐;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中书令史弘肇典理京城戍卫;三司使王章负责财政赋税。 刘知远用心良苦,可是事实却与此相反。 刘承祐不甘心被辅命大臣掣肘,需要培置自己的势力,可是几位大臣专权跋扈,并不把年少的小皇帝放在眼里,于是皇权和相权开始了明争暗斗,激烈交锋。 刘承佑一结束先帝的三年丧期,就开始无所顾忌的享受自己作为皇帝的特权,今天办一个宴会,明天办一个音乐会,后天又要立皇后,总之就是要依着自己的性子来,四位辅命大臣肯定不允许刘承祐这么胡来,左一个限制,右一个限制。 刘承祐已经受他们掣肘三年了,早就憋了一肚子的火,先皇的丧期已过,自己已经21岁,还要受辅命大臣的掣肘,刘承佑心中的怨恨越来越深,渐渐凝聚成杀机。 乾佑三年十一月十三日,杨邠、史弘肇、王章如往常一样进宫早朝,却不知道,那里早埋伏着数十名武士,他们刚一进宫就被诛杀。 刘承祐一下子拔去了三颗眼中钉,心中很是畅快,可是手握兵权的郭威还在邺都,这也是一个必杀之人。 十三日当天,刘承祐起草密诏,派供奉官孟业奔赴邺都,命令护圣左厢军都指挥使郭崇威诛杀郭威。只是刘承祐高估了自己对藩镇大臣的掌控力,也小瞧了郭威的声望与实力。 孟业还没到邺都,郭威就接到了密信,知道小皇帝已经要对自己下手,而且已经杀了自己在京城的全部家眷。此时,郭威愤怒到了极点,当机立断,带着他的大军,浩浩荡荡的要到京城去“清军侧”,这只不过是武将们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 郭威的大军一路上非常顺利,基本没遇到什么抵抗,直逼汴梁。 小皇帝亲赴前线、御驾亲征。 一个根本没上过战场的少年对战一个沙场老将,胜败不言而喻,刘承祐被身边一位宦官翰林茶酒使郭允明一剑刺死,结束了他仓促的一生。 郭威本想直接称帝,可是发现朝中还有反对的声音,于是推出了刘知远的侄子、徐州刺史刘赟继位。 在刘赟赶往京城继位的途中,郭威开始布局兵变,为自己登上皇位做准备。 十一月二十七日,郭威入主京城五天之后,镇州、邢州突然传来紧急军报,契丹数万大军入侵。 当时稳定朝局的李太后只能派手握大权的郭威出征,十二月十六日,郭威大军抵达澶州时,军中盛传,许多人看到天边飘来一股紫气,紫气东来,乃帝王气象。 十二月二十日,就在大军即将拔营离开澶州之际,兵变爆发,人山人海,人声鼎沸,武将们拥挤在郭威身边,要立郭威为皇帝,混乱中不知谁把军营里的黄色旗子撕下来,披在郭威身上。 在古代,黄色只有天子才能用的,别人用都是僭越,现在郭威身披黄旗,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然后将士们群起下拜,山呼万岁。 到了此时,郭威率领大军又杀回京城,形势已然明朗,李太后和朝中大臣别无选择,郭威于951年一月一日即皇帝位,建立后周。 赵匡胤当时是郭威军中一个小兵,亲眼见证了郭威这一系列布局,开了眼界,长了见识,明白皇位原来也可以这么来,于是在十年之后,他重演了黄旗加身,只不过他稍做改良,把黄旗改成黄袍,提前在京城布局,把家人保护起来,来了个兵不血刃的改朝换代。 郭威死后,他的养子柴荣即位,柴荣病逝后,他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即位,主少国疑,人心惶惶。 960年正月初一,正是辞旧迎新的时刻,一封边关急报打破了新年的安宁,契丹又一次大举入侵,符太后代小皇帝传旨,命赵匡胤出征,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据说,赵匡胤出征前,京城流传着一句传言: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 当时的赵匡胤为禁军殿前都点检,妥妥的实权人物,而且他是后周当时唯一的殿前都点检,这句传言想表达什么,大家心领神会。 传言归传言,大军还是要出征,毕竟契丹人打来了。 正月初三,赵匡胤领军出征,当日下午大军抵达陈桥驿,这个无名小驿站,在上演了黄袍加身的大戏之后,成为了历史中重要的、有名的驿站。 当天下午,苗训仰望苍穹,发出惊喊”快看,天上有两个太阳“。 有没有又是如此似曾相识,郭威当皇帝之前出现紫气,现在出现了两个太阳,并且一大一小,正在激烈地厮杀,一日光耀生辉,一日暗淡无光。 天上出现两个太阳,再与传言”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结合起来,人们的理解力和行动力真是惊人,再有心人的煽动下,大家立即想到要顺应天时,拥立赵匡胤当皇帝。 据说一直治军严谨的赵匡胤,在大军行进途中却喝醉了,且醉得不省人事,将士们找不到人,又兴奋地睡不着觉,只能你传我、我传你,大家聚众商议,一夜之间,大家信心倍增,貌似找到了主心骨,决心拥戴赵匡胤当皇帝。 第二天,又是群将簇拥着来到赵匡胤厅舍,高呼愿策太尉(当时赵匡胤也是太尉,军中一把手)为天子,又是混乱之中,不知道谁将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 历史何其相似,当年郭威发动澶州兵变,黄旗加身,现在轮到赵匡胤,变成陈桥兵变,黄旗也改良为黄袍,但是目的都是一样的。 赵匡胤和郭威一样,带着他的兵浩浩荡荡地再次回到京城,符太后和朝中大臣已经改变不了形势,只能屈服赵匡胤,来一个禅位,八岁的小皇帝禅位于赵匡胤,于是赵匡胤名正言顺地登基称帝,建立宋朝。 历史,不仅仅是历史,你不仅要从历史中学会血的教训,也要学会那些无与伦比的智慧。 赵匡胤就是一个非常睿智的学生,他不仅从郭威身上学到了教训,在他兵变时,提前按排人保护了家人,并且改良了他的澶州兵变,把黄旗换成黄袍,并且把强制即位,换成名正言顺的禅让,让宋朝的建立更正统、更温和,也更得人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