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 10017 个字 我以写书的标准来写文章 你可以把它当做一本小书来读 经常有树友问我「如何快速掌握一门复杂技能」这个问题。 这是个很深刻的问题,绝非三言两语可以回答的。 但随着对学习方法的研究逐渐加深,某些东西开始浮出水面,我似乎有了一些眉目。 技能的学习,其核心秘密可能跟「程序记忆」、「工作记忆」、「习惯」、「意识」等课题有着莫大的关系。 于是,我尝试着把这些课题放在一起来研究。 结果这一放,我过去对技能学习的研究开始自动连点成线,最终汇成了一幅清晰的图景,我好像顿悟了技能学习的本质! ▲本文导图 技能学习的本质 自从开了《模型树·实操营》之后,我就越发意识到一件事——要想彻底解决一个问题,你必须先搞清楚问题背后的所有因果。 因为「方法来源于因果」。 技能学习也不例外,要想掌握技能学习的方法,我们必须先搞清楚技能学习背后的因果——即到底做什么事情有助于我们提高技能学习的效率?到底做什么事情会降低技能学习的效率? 于是,我们便有了一个大方向,那就是寻找「技能学习」背后的因果。 但如何才能找到技能学习背后的因果呢? 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毫无头绪。 我在《第八期·模型树训练营》里分享了一个方法,如果我们对某个事物的因果毫无头绪,其实,我们可以从现象着手,一步步反推回去。 我将其称之为「三归思维」: ①归纳 ②归因 ③归道 那么关于技能学习,从现象层面,我们能够观察到哪些有用的规律呢? 首先,我自己洞察到的一个感受特别深的规律是「肌肉记忆」。 一、肌肉记忆 首先,「运动技能」的学习跟「书本知识」的学习,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它非常需要身体的参与,有时候是手的参与,有时候是脚的参与……有时候是全身肢体的参与。 如果没有肢体运动的参与,那么无论你看再多遍,你也学不会。 这是因为,似乎运动技能记忆的形成,跟书本知识记忆的形成,有一个本质上的不同,那就是「这种记忆无法通过观看形成,必须通过大量的肢体运动才能形成」。 举个例子,假如你要学会游泳,那么无论你在电视上或者在游泳池旁,看别人游多少次,你都无法学会游泳。 你可能能够学到一些技巧,比如一些手势什么的,但是当你真正下水之后,你会发现,无论你怎么尝试模仿你观察到的游泳姿势,都不能让你达到他们那样的效果。 因为你的肌肉没有形成这样的记忆。 当然,有些人悟性高,可能他在水里扑腾几下,一下子找到了感觉,然后肌肉记住了那种感觉,就能够比其他人更快地学会游泳。 再举个例子,我在学吉他的时候,这种感触更深。吉他看起来很简单,无非就是手指在几根弦上来回拨动嘛,于是看了几个视频之后,我就信心满满,以为自己会弹了。 但是,当我拿着吉他开始弹的时候,现实立马扑面而来——我不会。虽然我努力学着像视频里那样操作,但是手指弹出来的东西,就是跟别人不一样,不是不一样,简直是差太远了。 这就是我们常说「眼睛会了,但是手没会」。 其实眼睛会了,只是一种错觉,我们关于这项技能的肌肉记忆并没有形成,因为我们的肢体并没有进行足够的运动练习。 再举个例子,相信很多树友都有打游戏的经验,有些游戏是策略游戏,主要注重大脑的思考;但还有些游戏还涉及到手指的操作问题,这就涉及到了肌肉记忆。 比如「王者荣耀」,在王者荣耀里,每个英雄都有几个技能按钮,这些技能按钮结合游戏里的地形、野怪、小兵、英雄等,可以组合成很多种厉害的「技能连招」。 PS:没有玩过的千万不要去玩,游戏上瘾,一旦开始便很难戒掉。 因为我自己是研究学习方法的,所以非常懂得向巨人学习的重要性,所以每次玩一个新英雄的时候,都会打开抖音,找这个英雄的国服主播或者是网友做的技能教学。 看视频的时候,感觉也不难,就是先点这个技能,再点那个技能,接着点另一个技能…… 好,眼睛会了。 结果一打开游戏自己操作的时候,发现自己完全不会,根本点不过来,点了这个忘了那个,而且技能衔接的流畅度也跟不上。 这是因为我们的肢体并没有进行足够的练习,所以我们并没有形成与之有关的肌肉记忆。 这是我观察到的第一个规律「运动技能的养成,必须要有肢体运动的参与,而且是足够量的肢体运动,才能真正形成跟这个运动技能有关的记忆」。 学术界把这类记忆称之为「程序记忆」。 那么,什么是程序记忆呢?要想理解程序记忆,我们需要把它跟陈述记忆结合起来理解。 心理学家把记忆分为两类「陈述记忆」和「程序记忆」。 陈述记忆:指我们能够意识到并能表达出的记忆,它包括「语义记忆」和「个人记忆」。 语义记忆就是我们对知识的记忆,比如我们从书本上所学的那些知识,就属于陈述记忆中的「语义记忆」。 个人记忆是我们对自己过去所经历过的事情的记忆,比如你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跟父母、朋友在一起的某个情景,就属于陈述记忆中的「个人记忆」。 程序记忆:指那些涉及到如何执行特定任务、技能或行为的记忆,是一种无需显意识思考的记忆,只能通过不断的重复练习来形成记忆。它包含「运动技能」和「过程技能」。 运动技能就是那些需要身体运动来完成的技能,例如骑车、游泳、篮球、吉他等等。 过程技能就是那些如何执行特定过程或任务的记忆,例如管理员工、编写代码、撰写文章等等。 PS:过程技能中可能也会涉及到一点点运动技能,但这个时候运动技能不是主要的,过程技能才是主要的。比如撰写文章的时候,虽然也会涉及到用手指打字,但这不是主要的。 综上所述,运动技能属于程序记忆中的一类,要想掌握这类技能,肢体运动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达到了足够的训练量,运动技能才能彻底形成。 当然,技能除了运动技能还有过程技能,这类技能也至关重要,它也需要足够的重复训练才能形成相应的记忆。 比如「模型树」就属于过程技能,所以要想掌握模型树这项技能,你就必须得进行足够量的实操练习。 只是看理论课或者只是看实操课,你是永远也学不会模型树的。可能你的眼睛会觉得自己会了,但是自己操作的时候立马就懵了。 二、工作记忆 肌肉记忆是我观察到第一个跟技能有关的规律,除此之外,我还观察到第二个规律,这个规律跟「工作记忆」密切相关。 那么这个规律具体来说是什么呢? 那就是「在技能练习的前期,一次练习不了太多东西」。 因为技能练习跟阅读记忆有一个本质的区别,技能练习本质上是对记忆的运用。 比如我们如果要实操模型树这项技能,其实本质上是在调用我们对模型树的记忆来进行学习,这是一种运用;而阅读记忆,本质上只是一种输入。 所以,对陈述记忆的记忆无需考虑大脑的内存问题,长时记忆几乎有着无限的内存;而对程序记忆的记忆就完全不一样,这种记忆很特殊,它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形成的,所以相当于是在「边记边用,边用边记」。 知道了技能学习涉及到运用,技能学习的秘密就真相大白了。 因为运用是在工作记忆中进行的,而工作记忆有一个秘密,那就是内存有限,一次只能运转4个组块。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学习一门复杂技能时,前期总是丢三落四,做了这个忘了那个,动作很不流畅连贯」的原因。 这令我想起我在学车的时候,教练一脸生无可恋的样子,因为我当时就是做了这个忘了那个,一会忘记系安全带,一会忘记打转向灯,一会忘记拉手刹……而且动作很不流畅。 最后练了好久,才一气呵成、熟练自如。 所以,在学习一门复杂技能的时候,前期我们根本一次练不了那么多项目,因为练习的过程本质上是对记忆的运用,这涉及到工作记忆,而工作记忆的内存是有限的,一次只能运转4个组块。 所以,倘若我们非要逞能,一次想练习很多步骤,那么我们就会出现「丢三落四,做了这个忘了那个,动作断断续续,很不流畅」的情况。 那么,为什么熟练之后,我们就能一次调取很多记忆,并且整个过程丝滑流畅呢? 这就涉及到了技能学习的第三个核心秘密「意识转化」。 三、意识转化 我观察到的第三个规律是,虽然技能练习的前期,我们总是丢三落四,动作很不流畅,需要大量显意识的参与。 但是一旦技能彻底形成之后,我们就能够熟练自如地运用我们所掌握的技能,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而且无需显意识的参与。 其中,意识的变化是一个核心规律,技能形成的前期需要显意识的参与,而一旦形成,就无需再调动显意识,只要下达指令,身体能够自动运行。 就像电脑程序一样,指令一旦下达,它就能自动运行。 这里需要简单地科普一下与意识有关的知识: 我们大脑的运转,大体来说分为三个系统「无意识、潜意识与显意识」。 无意识:那些我们无法觉察、无法控制、自动运行的心理过程。 这些心理过程主要跟我们与生俱来的各种本能有关,例如当我们遇到危险时,身体会立马迅速做出反应,这个时候的反应就是靠无意识做出的。 在弗洛伊德看来,无意识占据了我们的大部分心理过程,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各种反应。 潜意识:那些介于无意识和显意识之间的心理过程,一种难以觉察、难以控制、自动运行、但可以转为显意识状态的心理过程。 例如,技能就属于潜意识的一种,一旦我们通过大量的练习把技能形成了一种习惯,从此无需调动显意识,这项技能就能够自动运行;同时,如果你想继续精进这项技能或者改变这项技能,也可以重新投入显意识,对其进行重新练习。 显意识:那些我们能够清晰觉察、随意控制的心理过程。 例如,当我们使用模型树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大量的思考,这些思考就是显意识层面的心理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诺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根据三种意识的特点做了一个分类: 潜意识在进入显意识之前,跟无意识具有同样的特点「觉察不到、无法控制、自动运行、运转很快」,被丹尼尔·卡尼曼取名为系统一;显意识能被觉察、能被控制、运转较慢,被被丹尼尔·卡尼曼取名为系统二。 系统一也被丹尼尔·卡尼曼叫做直觉系统,它的好处是速度很快、耗能很低,但是不能保证准确性,能够帮人类应对生存中的大部分难题,比如遇到危险立马快速做出反应。 系统二也被丹尼尔·卡尼曼叫做思考系统,它的好处是准确度高,但是速度很慢、耗能很大,能够帮人类应对更复杂的生存问题,比如那些无法仅靠直觉完成的复杂推理、复杂决策。 明白了这三种意识的功能和特点,我们再返回来看技能学习的本质,一切就真相大白了。 ★ 1、技能习得的前期属于显意识阶段,这个阶段大脑的运行很慢,所以经常感到卡顿、不流畅;而且会占用工作记忆的内存,所以一次无法进行太多复杂步骤的运用。 ★ 2、技能习得的过程就是从显意识到潜意识的过程,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的显意识和注意力,并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 ★ 3、技能习得的后期属于潜意识阶段,这个阶段技能已经变成了习惯,成为了潜意识活动,所以运转很快,能够达到运用自如、行云流水的状态;而且由于潜意识是自动运行的,所以不再占用工作记忆的内存,一次可以同时进行多个复杂步骤的运用。 ★ 4、当技能变成一种习惯、一种潜意识活动后,如果发现技能有错误之处或者仍想继续精进,需要重新投入显意识,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从而替换更正错误的步骤或者精进提升低效的步骤。 以上,就是我目前对技能学习的所有洞察。分享出来算是抛砖,期待能够引出你们的玉。 . 技能学习的方法 ——技能的习得 那么知道了技能学习的本质,我们如何才能更科学、更高效地去习得一项技能呢? 我将从两个大方向来跟你分享技能学习的方法——技能的习得和技能的精进,掌握了这个,你就掌握了技能学习的核心秘诀。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技能的习得」有什么厉害的诀窍。 一、重复练习 第一点,大量的重复。 重复是任何技能都逃脱不了的宿命,不仅仅是技能,任何陈述记忆和程序记忆的形成,都需要必要的重复,最终才能形成相应的记忆。 在《异类》一书中提到一个叫做「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理论,作者认为在任何领域,要想达到大师级别,都必须经过 10000 小时的刻苦训练。 当然,后来这个理论被《刻意练习》的作者所纠正,并不是训练 10000 小时就一定能成为大师,这个过程中还涉及到「注意力、跳出舒适区、目标、计划、反馈」等等,不过大量的重复确实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正如《刻意练习》的作者在书中如此写道的: 练习时间是最重要的差别。 ——安德斯·艾利克森《刻意练习》 我们可以大胆地得出结论,如果不花费无数小时的时间进行刻苦练习,没有人能够培养出杰出的能力。 ——安德斯·艾利克森《刻意练习》 这便是技能学习的第一个要点,必须进行足够长时间的重复练习,才能真正学会一项技能。 二、运用练习 第二点,运用练习。 技能的习得跟知识的习得,有一个本质的区别,那就是技能属于程序记忆,而知识属于陈述记忆。 陈述记忆的形成,可以仅通过反复阅读、新旧联系等思维活动来达成;但程序记忆的形成,必须对运用进行重复才能达成。 简单来说就是: 如果是运动技能,你就必须不断重复进行「肢体运动」才能形成相关的记忆。比如学游泳、学吉他……你就必须进行大量的下水游泳、手指拨弦才能学会这项技能。 如果是过程技能,你就必须不断重复进行「相关过程」才能形成相关记忆。比如学管理、学写作,你就必须真实地去运用你所学到的管理知识、创作知识。 值得一提的是,模型树学习法就是一种过程技能,所以你必须进行大量正确的实操,才能真正掌握这项技能,光靠看理论、看视频是永远也学不会模型树的。 可能你的眼睛会以为你会了,但你的大脑其实并没有学会。 三、意识练习 第三点,意识练习。 技能学习的过程,本质上其实就是一种「意识转化」。 在技能学习的前期,我们其实是处于一种显意识的状态,这个过程由于需要显意识的投入,所以内存不足,而且运行很慢、很不流畅,需要很费力才能磕磕绊绊勉强走完整个步骤。 但是当我们进行了大量的重复之后,技能就会慢慢从「显意识状态」转为「潜意识状态」,当技能彻底从显意识状态转为潜意识状态时,即标志着这项技能彻底形成。 这个时候,技能就成了一种习惯,无需显意识的参与,即可自动运行,速度极快,如行云流水一般。 在《倚天屠龙记》里就有一段经典的桥段,张三丰教张无忌使用太极剑时,曾多次问张无忌:“无忌,你记住了多少。” 当张无忌最后说:“我全忘了。” 张三丰满意地点了点头,认为他学会了。 为什么全忘了反而是学会了一项技能的标志呢? 其实这里的忘,并不是真的忘了,而是彻底形成技能的标志——技能从显意识状态变成了潜意识状态。所以,战斗的时候无需刻意回忆,身体就能根据情景自动作出反应。 以上这个过程就叫「意识转化」。 通过这个过程,我们会发现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技能变成习惯的过程中,需要大量显意识的投入」。 也就是说,要想习得某项技能,光靠重复是不够的、光靠实操是不够的,你还得在重复的过程中去投入意识。 那么,什么叫做在重复实操的过程中去投入意识呢? 小时候,父母老师说我们读书经常是在读“望天儿书”(重庆方言),意思是读书不用心,没有任何注意力的投入。 这就是一种无意识的重复,这种重复对记忆毫无帮助,只是浪费时间。 其实我们每天都会通过感官接收无数的信息,但是只有少部分信息能够进入我们的显意识层面被我们所注意到,从而被记住;而大部分信息都停留在潜意识层面,很快被遗忘,或者说它们根本就从来没有真正进入过我们的大脑。 那么怎样才算是有意识的重复呢? 我发现《刻意练习》这本书的“刻意”二字就翻译得很好,刻意二字就蕴含着一种「投入意识」的韵味。 当然,刻意二字理解起来还是有点抽象,你可以将刻意二字理解为「投入注意力」。显意识最终会以注意力的形式体现出来,当你对某个心理活动投入意识的时候,注意力也会聚焦于其上。 所以,投入意识的关键就在于「投入注意力」。 因此,意识练习的关键就在于「专注地练习」。 技能练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投入注意力,专心致志,只有这样你的练习才是有效的,只有这样你才能快速习得一项技能。 正如《刻意练习》的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的: 刻意练习是有意而为的,也就是说,它需要人们完全关注和有意识地行动。 ——安德斯·艾利克森《刻意练习》 学会以这种方式投入,即有意地提升和精进你的技能,是提高训练效果的最强大方式。 ——安德斯·艾利克森《刻意练习》 不专注,练习没效果。 ——安德斯·艾利克森《刻意练习》 要记住:如果你在走神,或者你很放松,并且只为了好玩,你可能不会进步。 ——安德斯·艾利克森《刻意练习》 我给佩尔·霍尔姆洛夫提出的建议,同样适合刚刚开始进行刻意练习的任何人:专注和投入至关重要。 ——安德斯·艾利克森《刻意练习》 安德斯·艾利克森把专注投入(有意识地练习)作为刻意练习的四大原则之一,他发现「不投入注意力,练习几乎没有效果」。 这跟我对记忆的研究也很吻合,注意力是记忆的第一道过滤机制,如果我们在学习某个知识或者技能的时候,东张西望、一心二用、分心走神,那我们的记忆效率就会很低,甚至几乎无法形成相关的记忆。 所以,要想习得某项技能,在练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投入意识、投入注意力,只有这样的练习才有效果。 四、分块练习 第四点,分块练习。 这个分块练习最开始是我在打游戏的过程中感悟到的。 我发现,如果某个技能过于复杂,我们在练习的时候,最好是把这项复杂技能拆分成很多块来练习,一次练习一点点,慢慢的,我们就能够把整个复杂技能全部形成肌肉记忆。 但我当时不知道背后的原理。 后来,当我明白了技能学习的本质是「意识转化」之后,我才彻底明白分块练习的重要性。 因为在技能变成习惯、变成潜意识之前,我们需要投入显意识对所学技能进行重复。而一旦需要意识的投入,它就会消耗工作记忆的资源,会占工作记忆的内存。而工作记忆的内存只有 4 个组块。 这就意味着我们一次只能最多训练 4 个组块。 所以,如果我们所学习的技能非常复杂,步骤/任务很多,我们根本就无法一次训练那么多步骤/任务。 因此,为了保证每一次训练都有足够的显意识投入,为了保证训练的绝对高效,我们必须把一项复杂技能拆分成很多小块,然后分别对每个小块进行练习。 比如模型树学习法就是一项复杂技能,里面涉及到很多操作步骤和操作细节,如果你妄想立马全部掌握,这是不太现实的。 那么新手应该怎么做呢? 把模型树分成很多板块,比如「提炼模型」是一块、「结构体系」是一块……提炼模型还可以继续细分,比如你就让自己在目前这段时间只练习模型三问,对「主体、模型、关系」进行大量的练习,把它从显意识转为潜意识,形成肌肉记忆。 这个东西形成肌肉记忆之后,然后再去掌握那些细枝末节的东西,那些更高阶的东西。 这就是技能学习的第四个秘诀,如果你要学习的那项技能很复杂,那么试着将其拆分成很多小块,然后每个小块每个小块地练习。 五、连贯练习 第五点,连贯练习。 如果你在学习复杂技能时,是把复杂技能拆分成了很多小块,然后一块一块练习的,这个时候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块与块之间的整体连贯性问题。 比如我们在学车的时候,把驾驶汽车这项技能分成了很多小块来练习,起步、行驶、转弯、倒车入库、侧方停车……等等,每天学了一个技能。 这种分块练习是科学的,因为它保证了我们练习效果的高效性。但这种分块练习会有个问题,那就是在真实的驾驶情景中,很多步骤是整体连贯的,做了这个紧接着就要做那个,甚至很多任务是同时进行的。 所以,在分块练习之后,我们还必须一个叫做「连贯练习」的动作。 简单来说就是,按照顺序,从头到尾地把所有步骤连贯起来练习。 比如,吉他的演奏需要左右手配合完成,但如果我们在练习的时候,同时练习左右手,就容易顾此失彼,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先练习右手,再练习左手。 但这种分块练习把技能给割裂了,怎么办呢? 最后再进行一个连贯练习就行了,当我们右手和左手都熟练自如,达到了肌肉记忆的效果,无需再调动意识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把右手和左手同时放到一起进行练习。 这便是连贯练习的精髓。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不仅涉及到块与块之间的连贯,有些复杂技能还涉及到块与块之间的自由组合。 比如学车的时候,我们把驾驶汽车分成很多「块任务」进行练习,但是在真实的场景中,这些「块任务」之间是自由组合的,会根据实际情况而变化。 所以,在分块练习之后,其实我们还需要进行各种组合练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真实的驾驶情景中,胜任任何驾驶任务。 以上,就是关于「技能学习」的一切核心秘诀。主要是三个方面: 重复练习:长时间大量地重复练习。 运用练习:在实操运用中去重复练习。 意识练习:投入意识、投入注意力去重复练习。 另外对于复杂技能,为了提升学习的效率,我们还需要运用两大核心技巧: 分块练习:把复杂任务分成很多小块,一块一块地练习。 连贯练习:每个小块形成肌肉记忆之后,再把所有的小块连贯起来练习。 . 技能学习的方法 ——技能的精进 掌握了技能习得的方法,基本上我们可以应对大部分的技能学习需要了。 不过有时候,我们在技能习得的过程中,因为缺乏专业的指导,容易养成很多坏毛病,这导致我们无法成为大师,终其一生只能做一个半吊子。 比如,很多人早期没有接触过科学的学习方法,或者接触了一堆错误的学习方法,导致他们后来养成了一系列低效的、错误的学习习惯。 这个时候就需要涉及到技能的更正和精进了。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改正我们的技能、精进我们的技能呢? 技能的精进与改正,核心还是跟意识有关。 前面我们提到,技能的本质是一种习惯。而习惯属于潜意识的范畴,比较顽固,很难改变。 所以,我们总是发现,即使我们已经「知道了自己的错误」或者是「知道了更好的方法」,但我们下次还是在用以前的老技能学习。 有个成语叫做「积重难返」。 它所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规律:如果我们长期以来,对错误的事情进行了大量的重复,就会形成习惯,很难改变。 为什么习惯难以改变呢? 因为习惯属于潜意识,难以觉察、难以控制、自动运行,所以我们总是在无意识地运用我们的习惯来做事。 那么如何才能改变我们的坏习惯呢?如何才能精进更正我们的技能呢? 既然习惯的本质在于潜意识,那么解决之道也在其中。 我们必须调动我们的显意识,时刻觉察我们的坏习惯(潜意识),如果发现我们仍然在用旧习惯做事,要立马加以控制,通过显意识强行接管大脑,纠正低效错误之处,然后按照高效正确的方式去重新练习。 简而言之就是,要想改掉坏的习惯(技能),你必须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投入大量的显意识,重新建立新的习惯(技能)。 这个时候就需要重复当年形成习惯(技能)时候的步骤了: 重复练习:长时间大量地重复练习。 运用练习:在实操运用中去重复练习。 意识练习:投入意识、投入注意力去重复练习。 而且,在新习惯(技能)形成之前,之前的旧习惯(技能)会一直反复死灰复燃,直到你形成新的神经突触连接为止。 安德斯·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一书中把这个过程称之为「神经元的重新布线」。 你必须重新投入意识,才能精进更正你的技能。 这就是技能精进的核心秘密。 否则,无论你重复练习多久,你的技能都将无法得到突破。 这一点在《刻意练习》一书中有深刻的阐释,作者发现,如果一项技能已经变成习惯(潜意识),就会变得自动化。而一项技能一旦变得自动化,无论他再怎么重复,他的技能都将再也无法得到精进。 安德斯·艾利克森在书中举了几个典型案例: 人们认为,开了20多年车的老司机,一定会比只开了5年车的司机更擅长开车;行医20年的医生,一定会比只行医5年的医生更优秀;教了20年书的老师,一定会比只教了5年书的老师能力更强。 但是,现实并不是这样。研究表明,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甚至说,在本行业干了20年的医生、老师或司机,可能还稍稍比那些只干了5年的人差一些,原因在于,如果没有刻意地去提高,这些自动化的能力会缓慢地退化。 ——安德斯·艾利克森《刻意练习》 这便是为什么「开了 20 多年车的老司机也无法成为赛车手,行医 20 年的医生不一定比行医 5 年的医生更优秀」的原因。 因为,一旦技能成为了习惯,成为了潜意识,成为了自动化行为,它便停止了精进。 要想继续精进,我们必须继续投入意识,让显意识接管大脑,对技能进行有意识的重复才行。 但遗憾的是,一旦人们认为自己目前的水平已经达到了可以接受的水平,他们就不会再投入意识了。 这便是我们常常所说的舒适区状态。 比如,当我的电脑打字速度达到了一个可接受的水平,我就不再投入意识,对打字速度进行刻意练习了,所以,我的打字速度已经好久没有什么精进了。 对出租车司机来说也是如此,当他的驾驶水平已经能够满足他们的工作需要,他们就会停止意识的投入,不再对驾驶技术进行刻意练习。所以,他们的驾驶技术从此就会止步于此,不会一直精进达到赛车手的地步。 所以,如果你想继续精进你的某项技能,那么你必须跳出舒适区,朝着更高的目标进发,并重新投入大量的意识进行刻意练习。 以上,便是我目前对技能学习的全部洞察。 希望对你们接下来的技能学习能有一些启发,从而帮助你们提升技能学习的效率。 注:由于本人的认知有限,如果对事物的认知有失偏颇,还望海涵。当然,如果你有对事物更好的洞察,非常欢迎你在下方留言进行斧正或者补充。 本文参考资料: Nelson Cowan《工作记忆容量的新限制》 安德斯·艾利克森《刻意练习》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异类》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 飞利浦·津巴多《普通心理学》 王甦《认知心理学》 埃里克·坎德尔《追寻记忆的痕迹》 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 曹天元《上帝掷骰子吗》 斯坦尼斯拉斯·迪昂《脑与意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