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和内脏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经络和经筋的循行联系起来的。《灵枢·经脉》曰:“手少阴之别……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又云:“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气,而脉络于舌本也。”《经别》云:“足太阴之正……上结于咽,贯舌中。”《素问·奇病论》云 “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这是说心、肝、脾、肾四脏的经脉和经别、经筋与舌直接联系着。《灵枢·营卫生会》曰:“上焦出于胃上口……上至舌,下足阳明。”《灵枢·经筋》云:“足太阳之筋……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又云:“手少阳之筋……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这是说胃、膀胱、三焦几个腑的经脉和经筋与舌直接联系,其中尤以心和舌的联系更为密切,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心主舌……在窍为舌。”《灵枢·脉度》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又《灵枢·五阅五使》说:“舌者,心之官也。”其他肺脏和小肠、大肠、胆腑虽没有经脉或经筋与舌联系,但肺与脾经相配,胃与大肠经相配,膀胱与小肠经相配,胆与三焦经相配,则其经气亦可以间接地通于舌,而舌为外候。《形色外诊简摩·舌质舌苔辨》云:“苔乃胃气之所熏蒸,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借以诊五脏之寒热虚实也。”这在《灵枢·营卫生会》也已提到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即是说,五脏六腑均与胃气相通,因而五脏六腑通过胃气的上蒸于舌,便与舌发生了联系。不仅此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还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是五脏六腑即与肾气相通,又可以通过肾经的上系于舌,而与舌联系了。据此,也可以说五脏六腑通过先天肾脏和后天脾胃与舌的联系而联系着。 由于五脏六腑直接或间接与舌相联,因而从生理上说,脏腑精气可以上营于舌;从病理而言,脏或腑的病变亦可以反映于舌,所以江笔花的《笔花医镜》说:“凡病俱见于舌……舌尖主心,舌中主脾胃,舌边主肝胆,舌根主肾。”脏腑在舌面分主的部位,大致如此。再细分之,《舌鉴辨正》则谓:“舌根主肾、命门、大肠(应小肠、膀胱),舌中左主胃,右主脾,舌前面中间属肺,舌尖主心、心包络、小肠、膀胱(应大肠、命门),舌边左主肝,右主胆。”舌面所分脏腑部位,总起来说,舌尖统应上焦,舌中应中焦,舌根应下焦,这和寸口切脉 “上以候上,中以候中,下以候下”的脏腑分部,是一样的(如图1)。 凡伤寒热病传经之邪。比杂病不同。必辨其脉、症、舌、表里汗下之。庶不有误。况脉者,血之腑。属阴。当其得病之初,正气相抟。若真气未衰。脉必滑数而有力。病久热甚气衰。脉必微细而无力。方数而甚也。但可养阴退阳。此识脉之要也。或初病即恶寒发热。后必有渴水燥热之证。或逆厥而利。此热证传经之邪也。若始终皆热证。惟热而不恶寒。故伤寒为病。初则头痛。必无发热恶寒渴水之症。一病便有逆厥泄利。或但恶寒而无发热。此寒症也。此识症之妙也。如舌本者。乃心之窍于舌。心属火。主热。象离明。人得病。初在表。则舌自红而无白苔等色。表邪入于半表半里之间。其舌色变为白苔而滑见矣。切不可不明表症。故邪传于里未罢。则舌必见黄苔。乃邪已入于胃。急宜下之。苔黄自去而疾安矣。至此医之不根据次。误用汤丸。失于迟下。其苔必黑。变症蜂起。此为难治。若见舌苔如漆黑之光者。十无一生。此心火自炎。与邪热二火相攻。极热则有兼化水象。故色从黑而应水化也。若乃脏腑皆受。邪毒日深。为症必作热症。虽宜下之。乃去胸中之热。否则其热散入络脏之中。鲜有不死者。譬如火之自炎。初则红,过则薪为黑色炭矣。 伤寒之病。传变不一。瞬息之间。死生决焉。专门之医。每病于此。予观古虞廷尉陈君彦材所送金镜一录。元敖氏立辨三十六舌图。法详以证。症附以方。明白简要。可以使人缘形以察脉。由粗而得精。中砭剂于膏肓。寄死生于呼吸。 舌呈深赤色是邪气实,舌呈淡红色是正气虚。舌色深赤,苔薄而滑的,是正气能够胜邪的表现:舌色淡红,苔厚而涩的,是邪气日益胜正的反映。舌坚敛而苍老的,病多属实;舌浮胖而娇嫩的,病多属虚。舌苔娇嫩而薄,无论为淡红色或微白色,统属正气虚;若见苔黄而厚,或白而腻,总是内邪未清。全舌苔呈黄黑色,甚至干焦、罅裂、芒刺,多为实热之证;全舌绛色无苔,纵然有横直罅纹,而舌却瘦小的,多为阴虚之证。如果全舌无苔,却有津湿而光滑,或白色苔与舌为一,刮之不起垢腻,口唇亦润泽无缝,淡白透明,其为虚寒证无疑。苔色黑而有芒刺的为实;苔色黑如烟煤隐隐光滑的为虚。 舌苔的诊察方法 先观察舌苔,从舌的尖端,以至舌的中部、根部,依次细看。首先注意苔的有无、厚薄、色泽、润燥等情况的分辨;再观察其舌,从舌尖沿向舌的两旁到舌根,苔不厚时,苔下面也要进行深入和细致地观察,主要是观察舌的色泽,舌体的瘦瘪、胖大以及运动情况等。但在观察的过程中,既要求敏捷迅速,又要全面周到,尽量减少病人张口伸舌的时间,以免口舌疲劳。必要时,可以复察一次。 一 注意光线 光线的强弱,常常会使我们对颜色发生错误的认识。因此,在观察舌苔时,应尽可能选择光线充足和避免面对有色的门窗。患者一定要面向光线较强之处,使光线直射到口腔里面,则舌尖及舌根部均能看清。若在光线不明或夜晚的时候,以用强度的手电筒照射较为适宜。若在其他暗淡的灯光下,每使舌苔的黄、白二色不易分辨,尤其光线过弱,能使白苔类似灰色苔,使红舌类似紫舌。有色的门窗,其透过的光线,也有一定颜色,往往改变了舌苔原有色泽,故须加注意为是。 二 注意饮食 三 注意染苔 食物色素,尤以富有脂肪的种子类或有色药物等,均可使舌苔染上杂色,而掩盖了原有的苔色。如乳儿因乳汁关系,大都附有薄白苔;饮牛乳的成人,在饮后一两小时内,往往亦能见到薄白苔。食花生、瓜子、豆类、核桃、杏仁等富含脂肪的食物,在短时间内舌面也附有黄白层物。吃杨梅浆、咖啡、茶、葡萄汁、葡萄酒、陈皮梅、盐橄榄或含铁的补品等,每在舌面呈现黑褐色或茶褐色。食蛋黄、橘子、柿子、苹果、有色糖果及服用黄连粉、阿的平等,每使苔呈黄色。丹砂制成的丸散,可把舌苔染成红色。诸如此类,都属于一时性的外物沾染,与病理殊无关系,均应注意,慎勿误认。 四 注意伸舌姿势 舌伸口外,一定要呈扁平形,使舌体放松,毫不用力。倘使舌体作圆柱形,便可使舌的颜色加深,如淡红舌可变为红舌,尤其是舌的尖部,更易如此。此外,在临床还有以下的经验:若病人伸舌过分用力,时间久后,可使舌质渐呈青紫色,竟致发生了错误的辨证。 (2)舌之胃气 胃气的盛衰,可从舌苔的生长及是否有根表现出来。舌苔薄白均匀,或舌苔虽厚,刮之仍有苔迹,或脱落后复生新苔,以及舌苔有根,均提示胃气充足。舌苔似有似无,或浮而无根,刮之即去,光滑如镜,则提示胃气衰败,是无胃气的征象。 舌诊简便易行,舌象的变化能较客观准确地反映病情,可作为诊断疾病、了解病情的发展变化和辨证的重要依据。舌诊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不断经受考验,甚至有人认为舌诊较之脉诊更为重要且可靠。《临症验舌法》指出:“凡内外杂证,亦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危急疑难之顷,往往症无可参,脉无可按,而唯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唯有舌可验。” 1.分辨病位浅深 一般情况下,病邪轻浅多见舌苔变化,其苔质偏薄,提示病邪多在体表;而病情深重可见舌苔、舌质均可发生明显的改变。例如,在外感温热病中,苔薄白是疾病初起,邪在卫分,病情轻浅;苔黄厚,舌质红为病邪入里,病情较重,主气分热盛;邪入营分,可见舌绛;邪入血分,可见舌质深绛或紫暗,苔少或无苔。这说明不同的舌象提示病位浅深不同。内伤杂病中,若脏腑功能失常,亦可反映于舌。一般舌尖红起芒刺,属心火亢盛;舌边红多属肝胆有热;舌苔白而厚腻,多因脾失健运,湿邪内阻,如见于湿浊、痰饮等;舌中苔黄厚腻,多属脾胃湿热;舌体颤动,多为肝风内动;舌体歪斜,为中风或中风先兆等。 2.区别病邪性质 不同的病邪侵袭人体,其舌象特征表现各不相同。例如,外感风寒,苔多薄白;外感风热,苔多薄白而干;寒湿为病,多见舌淡苔白滑;湿浊、痰饮、食积或外感秽浊之气,均可见舌苔厚腻;燥邪为患,多见舌红少津;实热证,多见舌红绛苔黄燥;内有瘀血,多见舌紫暗或有斑点,或舌下络脉怒张。因此,风、寒、热、燥、湿、痰、瘀、食等诸种病因,大多可从舌象上加以鉴别。 3.判断邪正盛衰 正气之盛衰,可在舌象方面反映出来。例如,气血充盛则舌体淡红,柔软灵活,苔薄白而润;气血两虚则舌色淡白;津液亏虚则舌干苔燥;气滞血瘀则舌色青紫;胃气旺盛则舌苔有根;胃气衰败则舌苔无根或光剥无苔。 4.分析病势进退 通过对舌象的动态观察,可测知疾病发展的进退趋势。从舌苔上看,若苔色由白转黄,由黄转为灰黑,苔质由薄转厚,由润转燥,多为病邪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寒化热,邪热内盛,津液耗伤,为病势发展。反之,若舌苔由厚变薄,由黄转白,由燥转润,为病邪渐退,津液复生,病情向好的方向转变。若舌苔骤增骤退,多为病情暴变所致。如薄苔突然增厚,是邪气急骤入里的表现;若满舌厚苔突然消退,是邪盛正衰,胃气暴绝的表现,二者皆为恶候。从舌质上看,舌色由淡红转为红、绛或绛紫,或舌面有芒刺、裂纹,是邪热内入营血,有伤阴、血瘀之势;若淡红舌转淡白、淡紫湿润,舌体胖嫩有齿痕,为阳气受伤,阴寒内盛,病邪由表入里,由轻转重,病情由单纯变为复杂,为病进。 |
|
来自: 秋天的风swaepz > 《中医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