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当时——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迎来新机遇

 菌心说 2023-06-15 发布于北京

图片

慢性病已成为全球的一项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也首次提出要“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重大慢性病管理进入前所未有的机遇期。如何贯彻落实国家对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战略规划,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慢病管理进入新时代  

健康是人类的基本权益之一,也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基础,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然而,慢性病,特别是重大慢性疾病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因素。

慢性病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总称。其中重大慢性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糖尿病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预防控制重大疾病”转变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一方面表明党和国家对慢性病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政府将加速推动慢性病防控与治疗体系的建设。

图片南方医科大学卫生与健康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欧阳平

20世纪90年代,我国正式提出“健康管理”的概念,并于2009年开始应用于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管理,主要内容是为慢性病患者提供随访、体检、治疗等服务。根据2011年《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和2012年《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的文件要求,我国将慢性病健康管理的范围拓展到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4类疾病,并在2016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将降低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作为我国慢性病工作的重要发展指标,随后政府不断优化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指标,细化慢性病的防治策略。2020年发布的行业规范《慢性病健康管理规范(T/CHAA007—2019)》对慢性病健康管理进行了清晰的定义:包括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其中个体层面指从信息收集、风险预测、干预实施、随访评估的一个闭环管理,群体层面是在个体层面基础上对人群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并对人群的慢性病预防、治疗和管理工作提出建议、指导和咨询。总体而言,我国慢性病健康管理采用以点带面的策略,经历了医疗救治、预防与控制、健康管理等阶段。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提出,进一步凸显我国慢性病管理策略的精准与科学。

  慢病管理的机遇与挑战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城镇化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慢性病,尤其是重大慢性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头号杀手。2019年数据显示,我国因重大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占医保基金支出的90%以上。

重大慢性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据世界卫生组织披露,生活方式在影响健康的因素中占比高达60%、医疗条件仅占8%。因此,以家庭和社区为单元的场景,更适合重大慢性病对长期自我管理的需求。然而,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条件较差,医疗卫生技术水平不高,缺乏专业化的慢性病健康管理人才,且健康管理的形式较单一,无法满足重大慢性病患者的需求,而居民健康素养与自我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新冠疫情也给我国重大慢性病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一方面医疗卫生资源受到较大挤兑,另一方面,疫情对国民的身心健康以及个人生活方式也产生了负性影响,如体力活动水平降低、对新冠病毒的恐惧心理等。因此,后疫情时代做好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至关重要。

  五个方面赋能健康管理新思路  

如何推进我国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党的二十大报告给出了政策方向。一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二是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基于上述两个思路,建议从五个方面进行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的赋能。

政策赋能。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政府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逐步形成了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政策体系。为确保政策的可持续性,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及其配套的政策体系,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慢性病防治法”等法律文件,为我国慢性病健康管理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健康促进赋能。大力推进以健康教育为抓手的健康促进工作,鼓励医务人员去社区、镇村进行重大慢性病的知识科普与技能培训,提高居民重大慢性病防治素养水平,促使居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居民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大健康时代,全人群、全方位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需要全体居民的共同参与,将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融入所有政策,实现“关口前移”战略,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健康管理格局。

医保、医疗与医药协同治理赋能。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系统性的协同,才能有效地落实相关工作。医疗卫生方面,需要做好医防融合,聚焦“治未病”,以医联体为载体,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枢纽,做好优质资源的下沉与双向转诊,进一步加强基层软硬件建设,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守门人”的作用,探索建立集预防、救治、康复、护理为一体的闭环管理;医疗保障方面,以重大慢性病为切入点,探索以健康为导向的医保支付方式,高效使用统筹资金,将重大慢性病筛查、预防监测技术和健康管理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项目,同时鼓励商业医疗保险提供针对重大慢性病的相关服务,并完善重大慢性病患者的医疗救助政策。医药方面,建立区域重大慢性病常用药品统一目录,将更多的适宜药品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推动国产重大慢性病相关药品的降价提质。

科学技术赋能。建立基于5G、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移动设备等先进技术的区域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平台,逐步实现区域内全民健康信息的共建共享、动态监测、持续干预等服务,以区域居民健康大数据,为行政管理部门、医疗卫生机构以及科研学术单位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供科学循证支撑。

人才队伍赋能。加强高等院校全科医学、公共卫生、健康管理等学科的建设,培养新时代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专业人才,为重大慢性病管理队伍扩充后备。重视全科医生等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继续教育,提升其防病、治病、管病的服务能力。

新时代、新挑战、新机遇,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是全民健康。面对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的艰巨任务,需要群策群力、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真正迎来全民大健康,实现健康中国战略。

文:南方医科大学卫生与健康管理研究院副院长 欧阳平
编辑:王依依
审核:孔令敏  张士国
制作:中小卫2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