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买肉要肉票,买米要粮票”,为什么五六十年代粮食产量很低?

 公元2012 2023-06-15 发布于新疆

亮星标不迷路,第一时间阅读
点击左上方蓝怀旧的世界关注
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再错过好文推送

点击关注连环画连环画鉴赏天地

引言

对于粮票、肉票这种东西,估计大多数人只闻其名,而未见其物。但在几十年前的中国,这却是所有人日常必备票据。毕竟想买东西,离了它是不行的。

图片(浙江省内粮票)

为啥会这样呢?因为那时的我国,经济落后,生产资料严重不足。尤其是粮食方面,1949年人均产量才209公斤,根本无法满足日常需求。那个年代的产量为何如此低?今天咱们就来讲讲。

一、挣扎在温饱线的老百姓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在你的印象里是什么样的?精神饱满却面黄肌瘦?充满干劲却总吃不饱?事实上,大多数人的生活确实如此。

图片

(建国之初精神饱满的百姓)

1949年,建国之初我国的粮食产量为1.13亿吨,人均209公斤。而一般情况下,国际认为的粮食安全标准线是多少呢?400公斤。

差了将近一倍,可想我国缺粮程度,人民生活的艰难程度!当然,1949年情况特殊,上半年的时候,国内还有战乱,直到下半年才平息。这种情况下,粮食产量低也是必然。

但到1956年,我国的粮食产量,也不过1.92亿吨,人均占有量306公斤,依旧达不到国际安全线。

图片(建国初各年份粮产量和人均粮)

这种情况下,人们在吃食上自然没法挑剔,向来是有啥吃啥。糙米、高粱、番薯等,就是人们的一日三餐。

即便如此,粮食依旧不够吃。为了增加饱腹感,稀饭、野菜成了餐桌上的常客,馒头、米饭什么的,堪称老百姓最大的盼望。

而那时的稀饭,跟现在也不一样,基本都是粗糙的杂粮。要是谁家吃了顿大米、小米做的稀饭,那不得了啊!就像余华小说《活着》中徐福贵一家,不过煮了一小锅粥,结果全村都来“讨粮”。

图片

(电视剧《活着》中的徐福贵夫妻)

而且那时候供应限量,调料不足的情况下,野菜口感跟现在也没法比。清水一烫,撒点盐拌拌,就差不多了。

估计有人想,野菜烫一下,撒点盐,吃起来也不错的。对,一顿两顿是不错,但要是天天吃、年年吃呢?别说觉得不错了,只怕看见野菜都要吐了!

然而在那个年代,有野菜吃也不错了,毕竟好吞咽、好消化。最折磨人的,还是那些粗粮。窝窝头听说过吧,但你知道当时人们是用什么做的吗?

碾碎的玉米棒子芯!这种东西别说口感了,吞咽都艰难,而且还极难消化。哪像现在的窝窝头,又是玉米面,又是白糖的,吃起来松软又香甜。

至于肉蛋点心一类,更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的时候买点,也就差不多了。而且这些东西很难买,要粮要票不说,还得看供应。

图片(人们排队抢供应)

人民生活艰难至此,是什么造成的呢?缺粮!粮食产量极低!那么问题来了,五六十年代的粮食产量,为何会那么低?这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二、育苗先育种,种好粮才多

首先就是种子问题。众所周知,想要粮食产量高,必须选择好种子,因此育种问题是重中之重。

像西方国家,很早的时候,就把育种问题当做国家战略,丝毫不吝啬在这上面的花费。正是有了这么多年的持续投入,他们才能早早实现粮食自由、肉制品自由。

而我国呢?在西周时期就有了良种概念,几千年下来,育种更是成了每代人都在做的事。

不过由于信息流通速度、制度等方面的问题,育种工作一直没太大的进展。如小麦这种常规作物,在建国初的亩产量,你敢想象有多少吗?150斤~200斤。

图片

(小麦)

而如今呢?哪怕是极贫瘠的地方,每亩也能收获500斤,土地肥沃的地方甚至有1300斤。如此大的产量差距,育种起到了极大作用。

要知道,如今我国农民使用的小麦种子,都是从粮种公司购买的,经过无数次选育。在产量稳定性、抗倒伏、抗病毒等方面,有很大优势。

而五六十年代呢?粮种再怎么好,产量也不如现在。想培养出高产的种子,必须得经过一代又一代地育种。而这需要的时间,绝不是一年两年。

如袁隆平院士,几十年精力都用在育种上,才终于培养出杂交水稻。可想而知,育种工作有多难了。

图片(袁隆平院士)

然而再是困难,育种工作也得做。毕竟没有好粮种,粮食产量就上不来,这关系到百姓的温饱问题。

为了选育良种,解放初期,我国农业部还展开了群众选种运动,发动全国老百姓一起选种。

虽说声势浩大了些,但群众选种成果也斐然。到1959年,我国2444个优良品种,有三分之二都是各地农民选出来的,推广面积更是高达18亿亩。

正是有这样的育种基础,我国粮食产量,在六十年代中期,才能突破两亿吨大关。

三、工业基础薄弱,化肥生产难

当然,除了种子外,化肥也是影响粮食产量的一大因素。老话说得好,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肥料不足的话,庄稼自然长不好。

图片

(化肥)

所以现在农民种地,基本都不会吝啬在化肥上的投入。哪怕化肥涨价,该买还是买。但那个年代呢?就是拿着钱,你也买不到化肥。

陈鼎衡是四川一家化肥厂厂长,那年,陈鼎衡接待了一位50多岁的老农。老农刚进门,就扑通一声跪下,声泪俱下的哭诉家里的艰难,希望陈鼎衡卖他化肥,哪怕一包也行。

听了老农诉说,心里很不是滋味。可化肥这东西,即便他是厂长,也不敢私自批准!

因为化肥太稀缺了,求他的人也太多了!答应了老农,怎么给其他人交代?要知道,大家日子都不好过,都想庄稼长得好,根本就没法处理。正是因此,才会出厂长不敢卖化肥的离谱事!

图片(化肥厂)

甚至到改革开放的1978年了,化肥依旧是紧俏物资。

1978年的化肥尚且如此稀缺,更何况五六十年代?看看那时候的化肥厂数量,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引进了三家大型化肥厂。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又建设了7家氮肥厂。

这几个化肥厂规模是挺大,但数量太少了!别说供应全中国,就是供应一个农业大省都够呛。

以河南为例,2011年的氮肥施用量为245.28万吨。而六十年代的氮肥产量呢?1965年也不过103.7万吨!可想而知,那个年代的很多农民,别说使用化肥了,就是听都没听过!

既然用不了化肥,那么以前的农民靠什么施肥呢?粪便、草木灰,也就是有机肥!

图片(草木灰)

然而有机肥产量有多低,就不用多说了吧!像草木灰,基本都是做饭、取暖才会产生,根本不能大批量生产。

或许有人会说,最近这些年一到收获季节,田间地头就挂满了标语,禁止焚烧秸秆。为了防止农民朋友烧秸秆,甚至还有人专门在田间守着。

这一措施,说明了什么?说明以前很流行焚烧秸秆,而烧完剩下的物质,不就是草木灰?一地的草木灰,咋会少呢?

图片(田间焚烧过的秸秆)

当然少了,要知道,五六十年代的秸秆,那都是有大用处的。引火做饭、编织生活用品、铺床保暖等,根本不可能留在地头焚烧。

前些年之所以焚烧秸秆,也是因为人们生活水平高了,不差这点东西。干脆烧了留在地里,算是另类的“零落成泥碾作尘”。

草木灰产量上不来,粪便就更没法增产了。以至于发生了啥?农民到城市公厕偷粪,甚至为了抢粪大打出手以及行贿!

难以置信吧,现在人们退避三舍的存在,在那个年代竟成了“香饽饽”。后来为了避免这事再发生,公厕干脆都上锁,并且印发了一种鲜为人知的票据——粪票。

图片(粪票)

毕竟在化肥稀缺的年代,农家肥也是重要物资,必须好好管理。粪票一出,规矩一立,之前的偷粪、打架、贿赂等事算是没了。

但在农作物种植上,农家肥的数量实在杯水车薪,根本不足以支持粮食丰收!

四、不便利的灌溉方式,不科学的种植方法

五六十年代收成不好,除了种子、化肥原因,灌溉不便利也是一大因素。

众所周知,以前的农民都是看天吃饭。风调雨顺了,那么这一年就能有个好收成。一旦雨下得少点,或者遇上洪涝,得,这一年白忙活了,甚至还得举债过活。

图片(旱灾)

放到现在呢?雨下的少点算什么,人工降雨、抽地下水、河水灌溉,方法多的是。反正不管咋样,粮食产量受影响的概率都很小。即便有影响,也是不大的影响。

至于洪涝?虽说不能解决它造成的粮食减产问题,但如今水利工程做得好,发生不可预测洪涝的概率,同样很小很小了。

当然,2021年河南出现的特大暴雨是个意外,毕竟三天下了一年的量,谁能想的到?建国以来,都没经历过这么大的雨,简直是千年一遇了。

图片(河南暴雨事件)

正是因为灌溉不便,所以我国在水利工程上下的功夫可大了去了。打水井、挖水库、修水渠、建大坝,从建国开始,就成了年年必做的任务。

而水利工程向来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正是前人把水利工作做好了,我们后人才有机会享受如今的便利。不管是抽地下水,还是引河水灌溉,都变得十分简单。

而五六十年代的人呢?忙着兴修水利,忙着挑水灌溉,以人力的挑水速度,又怎么比得上机器的灌溉速度?所以一遇干旱,粮食减产已是必然。

如果说上面几个因素,是影响粮食丰收的硬件,那下面这个,就是软件了。是啥呢?不科学的种植方式。他们不科学到什么程度呢?农业部部长何康讲述了这么一件事。

图片

(农业部原部长何康)

大跃进时期,何康有次去天津做调查,主要查看农业方面的情况。结果呢?当地一领导告诉他,为了增加小麦产量,他们埋了一头死猪在地里堆肥。

这一操作可把何康惊呆了!动物尸体能做肥料是不假,但起码要经过腐熟处理,否则对农作物有害无利,甚至呕烂小麦根部。

堂堂领导都不知道这么个道理,可想当时人们在种植方式上,不科学到什么程度了。

图片(五六十年代的农民)

当然,在那个贫困年代,也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用死猪堆肥的。但在其他肥料的使用的,他们同样不科学。

何康当年有到全国各地做调查,结果发现百姓的观念出现了偏差,喜欢把什么东西都用到极限。像是施肥这事,他们也不管啥作物,肥料都是越多越好。100斤不够就200斤,200斤不够的话就再加。

然而种地能是这样的吗?要知道,这世上还有一个词,叫做“肥害”。就是施肥过多,造成植株发黄,甚至枯萎死亡。如此不科学的种植方式,粮食产量又怎么会高?

图片(施肥过多的农作物)

所以说,五六十年代粮食产量低,实在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种子、化肥、灌溉条件、种植观念等等,任何一项不达标,都不可能获得好收成。

正是因此,过去的农民哪怕天天出工,一年四季没闲着,粮食产量依旧低到发指!

或许有人会说,过去粮食产量不高,跟农业方面的科技也有关。像现在,种植的、收割的,基本都是机械化操作,又方便又快捷。

图片

(五六十年代的农民)

哪像过去,纯人工劳作,效率那么低,除草除虫的精力肯定也少,咋可能有好收成?

只能说,或许有一点影响,但绝对不大。毕竟同时期的前苏联,农业器械够先进吧,但粮食产量一样没上去。所以说,这跟机械化与否,是没太大关系的。

所幸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如今的我们,小麦亩产可千斤,玉米产量更加倍,水稻还有两季、三季,养活14亿人口,已完全不是问题!

而且现在的我们,追求的可不是吃饱,而是咋样才能吃好!山珍海味,八大菜系,只要你愿意,没什么吃不起的!

图片(如今丰富的餐桌)

参考资料

告别食不果腹的年代 中国人70年的餐桌巨变[OL].凤凰网,2019-10-29

中国粮食生产60年变迁:不能轻言解决了粮食问题[OL].中国新闻网,2009-08-12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魅力老照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