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宣德青花双狮戏球纹瓷砖赏析 砖正方形,直经20cm,厚3cm。 砖面青白釉内青花装饰:四角饰花朵纹,中心双线圈内饰双狮戏绣球纹,火馅纹和杂宝纹。釉质莹润,青花呈色浓艳,浓重处黑结晶斑深入胎骨凹凸不平,为当时典型的进口苏麻离青料。 底及四周露胎无釉,胎质细腻润白(微青),像糯米糕一样(看似有颗粒,手感光滑),为永宣时期高岭土(发酵风化过的)典型(独有)特征。 该砖横平竖直,平整光滑,敦实厚重,在当时全靠手工制作,柴火烧制,极为不易。胎底偶现黑斑点,为当时胎料淘洗不精所致。胎底能见窑红(火石红),宣德青花立件底多有窑红,为宣德青花瓷特征。从胎质、青料、釉质、纹饰和历史沉淀等特征综合分析,这是一件宣德青花瓷砖真品,而且是官窑精品。 狮子滚绣球纹是我国汉族的传统吉祥图案,常由两个狮子和一个绣球组成。狮子为百兽之王,为驱邪的象征。而绣球是吉祥喜庆的象征。两者组合,有去除灾难,好事降临之寓意。常言道:狮子滚绣球,好事在后头。永宣时期偶见狮球纹瓷器。北京故宫藏有一件永乐青花碗饰有此图案(附图): 二,青花瓷砖探源 中国是最早发明烧造陶瓷的国家,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用粘土烧造陶器。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又用瓷土高温烧成瓷器。作为建筑材料的砖,也有著名的“秦砖汉瓦”,战国时期就出现了陶质地砖。 那么作为装饰材料烧制难度极高的釉面青花瓷砖,又出现在哪个朝代?据目前的相关资料和实物证明:就出现在明代永宣时期。 据称明代永乐皇帝朱棣为纪念他的母亲,召集全国有名的工匠在景德镇生产青花瓷砖,用以修建南京大报恩寺(战乱已毁)装饰用。宣德朝也有烧制,但随后销声匿迹。 由于当时青花瓷砖较厚(有的达3.5厘米),烧制十分困难。宣德朝后就再没见到了,只有较薄的瓷板,直到民国后期。据记载,“第一片釉面砖”是1943年在温州的西山窑厂冒出。第一片“彩釉面地砖”是1978年在佛山石湾陶瓷厂推出。哪知在明代永宣时期就早已成功烧造。可见,明代永宣时期的青花瓷砖何其稀有珍贵。 三,永宣时期青花釉面砖是否存在? 有说第一片釉面砖是在1943年才烧造成功,那么永宣时期的青花釉面砖是否真实存在?从资料和实物证明,确实存在,但稀少可数。 1,我国著名收藏家马未都,30年前在天津收藏到一块永乐青花瓷砖(附图): 2,《华豫之门》曾经也鉴定过一块永宣时期的釉面青花砖。那块砖也是正方形,非常规整,横平竖直,胎质很细,经专家徐鸿鉴定:从砖的青料和胎质可以判断,这件东西确定是明代早期的青花瓷砖真品(附图): 3,北京故宫和首都博物馆也藏有几块永宣时期的青花瓷砖。故宫这件是厚2.5厘米的长方形宣德青花瓷砖(附图): 当然,民间也收藏有永宣时期的青花瓷砖。只要当年有烧造,民间就一定藏有,没有必要非要考证当年南京大报恩寺是否有流出。我曾经也看到过央视某栏目,有一人拿了一块认为是宣德的青花砖去鉴定,但当时那位鉴定“砖家”以尺寸没有南京大报恩寺的砖大为由,说不对,予以扼杀。 我们姑扯不谈那块砖的真假,但那位“专家”以尺寸大小作为鉴定标准,是极不负责,极不专业,死板机械,只看表皮就乱下结论。我后来又看了几期这个栏目的电视,有的专家多从器形纹饰和是否在博物馆见到过来判断瓷器的真假,这是极不科学极不负责任的,瓷器的器形纹饰是最容易被仿造的。我很赞成徐鸿专家的观点,抓住器物的本质综合分析,从青料和胎质判断,永宣时期最难仿的就是青料和胎质。愿我们的专家、藏家、国人尊重历史,珍爱我们的每一件文物。 (下期赏析宣德青花“三友”纹绶带耳葫芦扁壶) 2023.6.于古雅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