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硬化,你真的体检对了吗?

 龙在飞op4opwes 2023-06-16 发布于浙江

在病房走廊上,陈大爷的儿子百思不得其解,一边叹息一边说:“我父亲平时一直规律复查呀,怎么就变成肝癌了呢?”

陈大爷(化名)是湖州人,今年70岁,有20多年的乙肝病史,4年前发现肝硬化才开始正规吃抗病毒药治疗。他平时在家种种菜、散散步、打打牌,偶尔带带小孙子,身体还算健朗。每年在当地医院按常规复查肝功能、肝脏B超和甲胎蛋白(AFP)指标,结果也都还稳定。一个月前,陈大爷自觉腹胀难忍,伴胃口不佳,特地来到杭州市西溪医院就诊。没想到一查上腹部增强MR提示肝癌,甲胎蛋白AFP11.3ug/L,异常凝血酶原3800mAU/ml,确诊肝癌。

杭州市西溪医院重症肝病科傅晓晴主任医师指出,像陈大爷这种情况并不是个例,在门诊她接诊了好几例规律复查最后依然发展成晚期肝癌的患者。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要了解肝癌的进展过程。

图片

肝炎到肝癌仅需三步

图片

中国是乙肝大国,85%左右的肝癌患者均有慢性乙肝病史。肝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一旦发生癌变,将大大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威胁患者生命。从肝炎到肝硬化到肝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肝炎的初期,大部分人并没有症状,如果没有治疗,肝脏经过长期的炎症发展,正常的肝脏组织逐渐纤维化,进而形成肝硬化,最后甚至发展成为肝癌。这一过程可能数年到数十年不等。

图片

在临床中,不少患者有了各种不舒服的症状才来就诊,此时往往已经发展到肝硬化或肝癌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我国肝癌早期诊断率仅为33%,5年生存率仅为11.7%~14.1%。因此,肝癌的早筛早诊很重要。

图片

如何避免乙肝肝硬化

发展成肝癌?

图片

乙肝肝硬化患者需积极预防肝癌,乙肝病因治疗是第一步,定期规律复查是第二步。

一般说来,乙肝肝硬化患者每3-6个月要检查肝功能、乙肝病毒载量、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和肝脏B超等指标;每6个月-1年进行一次上腹部增强CT或MR检查;对于肝癌极高危人群,建议3个月复查上述指标,以期提高早期肝癌的诊断率。

图片

傅主任指出,肝癌要获得良好的转归,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临床中,常规的肝癌筛查方法是甲胎蛋白和B超检查。但肝癌早期甲胎蛋白的阳性率仅60%左右,较大部分甲胎蛋白正常的患者易被漏诊。B超检查也有局限性,对小肝癌不敏感,容易受肥胖、胀气、检查手法的影响。增强CT、增强MR对小肝癌敏感性高,但CT有放射线,对比剂对肝肾功能有一定影响。

因此,肝癌的早期发现需要更加灵敏的手段。目前临床使用的肝癌血清标志物检查有以下几项:

01

甲胎蛋白(AFP),其对中晚期肝癌的敏感度可达72%~87%,但对早期肝癌的敏感度较低,在腹部超声基础上联合AFP可增加敏感度。

02

异常凝血酶原(DCP,又称PIVKA-II),大于界值(40mAU/ml)时,肝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6%和89%;联合应用DCP可提高检出率,尤其是在AFP阴性HCC的诊断中。

03

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是主要由肝细胞癌产生的一种AFP亚型,为AFP发生岩藻糖基化,其诊断肝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48.3%和92.9%。

图片

推荐异常凝血酶原作为诊断肝癌的重要指标。通过检测血清中异常凝血酶原的高低,不仅可以判断肝细胞癌的预后也可以评估肝癌治疗后的效果,亦可以提示治疗后的复发可能性。

AFP与异常凝血酶原无明显相关性,但两者联合可提高肝癌诊断率,尤其是AFP阴性的人群。因此,联合AFP、异常凝血酶原、肝脏B超及上腹部增强MR/CT可显著提高肝癌诊断的灵敏度,从而达到肝细胞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