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歌诀详解——清营汤

 转七星 2023-06-17 发布于北京

清营汤

《温病条辨》

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燥渴眠不宁,

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歌诀总括】

清营汤主治热邪初入营分证。可见身热,夜间加重,烦躁,口渴或不渴,夜卧不宁,舌绛而干等。全方药物由犀角、生地、银花、连翘、玄参、黄连、竹叶、丹参、麦冬组成。

【歌诀详解】

清营汤主治热入营分证。邪热由气分初入营分,营分属阴,热在营阴,夜间阳气入阴中,与阴分的邪气相搏,故见身热夜甚。心主营血,热扰营阴,心神受扰加重,则见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病情较轻,以心烦不寐为主,则目常喜开;病情较重,时神昏谵语,则目喜闭。热迫营血,渐成出血之势,故见斑疹隐隐。热邪初入营分证会出现口渴与口不渴两种表现。口渴是由于热伤津液所致;而口不渴则是由于营分之热熏蒸营阴,蒸腾营阴中的津液上承于口,故反而不渴。这也是判断邪气由气分入于营分的依据。口渴的程度说明了邪气滞留气分的多少,口渴越重,则气分余邪也越多;反之,则入于营分较重。绛舌则为热入营血分的特征性舌象。针对上述病证,温热病邪由气分初入营分,如果在气分要以清气为主,但邪入营分,就需采用“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治疗方法,既要清营分之热,又要使营分之邪透出气分而解。故本方从清营解毒、透热养阴立法。清营汤组方核心思想之一,就是运用透热转气的方法使初入营分之邪得以透解。

方中用犀角(现以水牛角代),长于入心经清热凉血、解毒,且具有轻灵透发之性,不碍透散之力。由于热伤营阴,故配伍生地、麦冬、玄参(为增液汤组成)养阴清热,其中生地可助犀角凉血,玄参还可清热解毒。方中更用银花、连翘、竹叶三味轻清透泄之品,清热透邪,可使营分之邪热透出气分而解,竹叶还能清心除烦。这三味药是主要体现叶天士“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思想的一组药。为增强清心除烦作用,方中黄连和丹参清心泻火以助安神,丹参还可凉血活血,防止热与血结。全方配伍以清营解毒为主,兼以养阴透热,使入营之邪热透出气分而解。

【应用点睛】

本方可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肠伤寒、败血症及其他热病属于热入营分者。如果舌苔白滑,为有湿之征,忌用本方。因清营汤可治疗斑疹隐隐,有人也用此治疗过敏性紫癜、玫瑰糠疹、银屑病等疾病,疗效亦佳。

清营汤

《温病条辨》

【组成】犀角(水牛角代)(30g)生地黄五钱(15g)元参三钱(9g)竹叶心一钱(3g)麦冬三钱(9g)丹参二钱(6g)黄连一钱五分(5g)银花三钱(9g)连翘二钱,连心用(6g)

【用法】上药,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牛角镑片先煎,后下余药)。

【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热入营分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日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

【方解】本方证乃邪热内传营分,耗伤营阴所致。邪热传营,伏于阴分,入夜阳气内归营阴,与热相合,故身热夜甚;营气通于心,热扰心营,故神烦少寐、时有谵语;邪热深入营分,则蒸腾营阴,使血中津液上潮于口,故本应口渴而反不渴;若邪热初入营分,气分热邪未尽,灼伤肺胃阴津,则必见身热口渴、苔黄燥;目喜开、闭不一,是为火热欲从外泄,阴阳不相既济所致;斑疹隐隐,乃热伤血络,血不循经,溢出脉外之征;舌绛而干,脉数,亦为热伤营阴之象。遵《素问·至真要大论》“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旨,治宜咸寒清营解毒为主,辅以透热养阴。故方用苦咸寒之水牛角清解营分之热毒,为君药。热伤营阴,又以生地黄凉血滋阴、麦冬清热养阴生津、玄参滋阴降火解毒,,三药共用,既可甘寒养阴保津,又可助君药清营凉血解毒,共为臣药。君臣相配,咸寒与甘寒并用,清营热而滋营阴,祛邪扶正兼顾。温邪初入营分,故用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轻清透泄,使营分热邪有外达之机,促其透出气分而解,此即“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具体应用;黄连苦寒,清心解毒;丹参清热凉血,并能活血散瘀,可防热与血结。上述五味均为佐药。本方的配伍特点是以清营解毒为主,配以养阴生津和“透热转气”,使入营之邪透出气分而解,诸症自愈。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热邪初入营分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寸脉大,舌干较甚者,可去黄连,以免苦燥伤阴;若热陷心包而窍闭神昏者,可与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合用以清心开窍;若营热动风而见痉厥抽搐者,可配用紫雪,或酌加羚羊角、钩藤、地龙以熄风止痉;若兼热痰,可加竹沥、天竺黄、川贝母之属,清热涤痰;营热多系由气分传入,如气分热邪犹盛,可重用银花、连翘、黄连,或更加石膏、知母,及大青叶、板蓝根、贯众之属,增强清热解毒之力。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肠伤寒或其他热性病证属热入营分者。

4.使用注意使用本方应注意舌诊,原著说:“舌白滑者,不可与也”,并在该条自注中说:“舌白滑,不惟热重,湿亦重矣,湿重忌柔润药”,以防滋腻而助湿留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