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天下,会名人,谈古今! 您现在收看的是《历史名人专栏》-鲜说三国。 一起领略不同时代下,不同英雄人物的流风余韵。 四月二十二日,青川,青溪古镇。 书生静静地看着远方,“阴平古道说兴亡,武侯遗志泪沾裳。” 道士遥指前方,“那边就是甘肃四川交界的摩天岭,当年邓艾偷渡阴平的第一道天险。诸葛亮早就料到了这一手,若不是后主无能,撤掉了武侯当年布置的军营,邓艾哪有机会越过天险?” 员外呵呵一笑,“这是三国演义的说法吧,现在好多人说孔明并没有那么神,都是罗贯中的夸张演绎,大大高估了诸葛亮。” 书生摇了摇头,“并非高估,而是低估。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被民间文学活活包装成了只会抖机灵,跳大神的狗头军师。 三国演义格局太低,明粉实黑。 诸葛亮历史上,是不世出的战略分析家,三国演义除了照抄隆中对,别的没提。 诸葛亮历史上,是优秀的外交家,演义里把他弄成了个喜欢人身攻击的辩手。 诸葛亮历史上,以蜀科为端正的政治家,以其用心平而劝诫明也,三国演义提都没提。 诸葛亮历史上,治军严整如神,后来西晋都用他的练兵法。所谓军队在国内国外,都百姓无忧,三国演义也没提。演义里只给诸葛亮安排了各种火烧、一声炮响伏兵四起,玩激将法的小心眼,各种锦囊妙计的小动作,把将军当猴耍,让人家到了地方再打开,整得手下都白痴一样。 诸葛亮在历史上,是英霸之器,历史级宰相,了不起的政治家,统军理戎的大才。三国演义里呢,诸葛亮变成了一个妖道神棍,常年着三四十万大军,明明天文地理无所不通,阴谋诡计无所不晓,对幽幽人心也看得门清,结果一次次的全输了! 一句话,三国演义跑偏了,把诸葛亮黑惨了。” 员外摆了摆手,“打住打住,诸葛亮军事上也很厉害吗?陈寿不是说,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书生折扇轻摇,“可能陈寿作为晋朝史官,为了突出司马氏,不得不对诸葛亮适当曲笔避讳。 也有可能陈寿这样的历史学家不懂军事,大唐军事李靖就批评说,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 李靖认为,史官关心的是打仗的故事,但是军事家关心的是打仗的步骤和策略。按照唐朝武庙十哲,诸葛亮可是和白起、韩信、孙武几位平起平坐的第一梯队名将。 如果我们对诸葛亮的一生进行划分,可以比较明显地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躬耕于南阳,和朋友喝酒论诗,笑谈天下形势。 第二个阶段出山辅佐刘备,最终三分天下。 第三个阶段接受刘备托孤南征北伐。 出山时二十七岁,病逝五丈原时五十四岁,正好对半开。诸葛亮对于刘备的帮助有多大?看一看刘备在得到诸葛亮之前和之后的命运对比就知道了。 在得到诸葛亮之前,刘备事业非常坎坷。 早在公元184年,二十三岁的刘备就已经在剿灭黄巾军时崭露头角。 公元191年,刘备因为累次建立功勋,而升为试守平原县县令,后领平原国相。 公元195年,将要过世的徐州太守陶谦,把徐州让给了刘备,此后刘备先后丢失徐州和小沛,妻子两次被掳去。 一直到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仍然没有建树,几里地,几个将领,几千个兵,就已经是刘备的全部家业。 此时,对手曹操已经成为最强的势力,长江以北,函谷关以东都归曹操所有。 刘备和曹操,差不多开始时间奋斗,完全可以说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曹操是官宦世家,子弟兵众多,所以起点肯定比刘备要高,但刘备也不是没有过机会。 公元195年,刘备当上徐州太守,天下九州已据有其一,这时候曹操也不过拥有兖州青州两州之地,两个人并没有量级差距。 之后命运之轮开始转动,从195年到207年,刘备从一州之主变成四处漂泊,越混越差,而曹操则青云直上,逐渐发展壮大。 那么,到底是什么使得早期的刘备比不上曹操?一生之敌曹操给出了答案:刘备,吾俦也,但得计稍晚。意思是刘备足以成为我的对手,可惜他得到出谋划策的人稍微有点晚,这个出谋划策的人指的是谁?诸葛亮。” 道士挠了挠脑袋,“曹操的这个评价靠谱吗?” 书生点了点头,“纵观刘备生涯,曹操这个评价相当中肯。 在用人方面,刘备非常知人善任,在武力方面,刘备也是一员猛将,单比匹夫之勇,刘备可能还要强于曹操。 刘备和曹操相比,唯一差距其实就是谋略,曹操本身非常擅长谋略,而且还得到了一众谋臣辅助,如郭嘉、荀彧、荀攸、程昱等,还有后来获得奸诈的贾诩。 当然,刘备也有自己的优点,在仁德方面比曹操做得更好,更能得士子民心。 刘备身边,能带兵打战的武将众多,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人,这都是虎将。刘备自身也是一名非常彪悍的将领,所以前期并不缺乏将领。 他缺的是从全局谋划的人,明确指出要打哪,为什么要打等等。没有这样的人,那就会瞎打胡打,赢了战术,输了战略,越打越失败。 所谓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正是因为不善于谋划,刘备在前期多次失去发展壮大的机会。 诸葛亮的出现,补上了他唯一的短板。效果如何呢?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联合孙权,与周瑜率领联军大败曹操于赤壁,又南收荆州四郡。刘备从孙权手中借得荆州江陵,占据荆州五郡。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雒城被围近一年才被攻克,刘备乃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共围成都,劝降刘璋,领益州牧。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并派遣刘封孟达等占领上庸,同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可见,有没有诸葛亮,是天和地的差别。” 员外摸了摸下巴,“隆中对确实高明,指明了方向。但刘备咸鱼翻身的十几年里,举凡大战,都是刘备亲力亲为,诸葛亮不过足食足兵,做了管后勤的萧何而已。” 书生哈哈一笑,“那就说说诸葛亮总领国政十一年的表现。 公元223年,刘备把诸葛亮召来永安城,托孤给他,请他扶助虚岁十七的刘禅继承帝位。 此时的蜀汉,主少国疑,内忧外患。北有曹魏汉贼不两立,东有孙吴不共戴天,内部又有越巂牂牁益州永昌四个郡一齐叛乱。 诸葛亮以相父身份把大权抓了过来,代替刘禅治理政务。他不是一般宣传的忠君典范,不是被很多人误会的愚忠之辈。相反,诸葛亮懂得变通,懂得权变,皇帝不若贤,大臣就当先行代政。 诸葛亮出手不凡,先办好对东吴的外交,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压着猥琐多变的孙权,订立一次有始有终的同盟,迄止刘禅出降亡国,彼此之间信守盟约到底。 东和孙权之后,诸葛亮开始执着的南征和北伐,其中南征是为北伐服务。隆中对即提到,要安抚好南边部族,后来孟获背叛,诸葛亮不得已征伐孟获。但仍然七擒七纵,目的是要收孟获的心,以确保南边能永久安宁。 效果也如诸葛亮所愿,蜀汉在南中安定,获得大量的资源,并且组建了无当飞军这支劲旅。经过长期积累,打好了基础后,诸葛亮才兴师北伐。” 道士咂了一下嘴,“有人说,诸葛亮是军政府,南征北伐,穷兵黩武,不顾国计民生!” 书生摇了摇头,“陈寿都说诸葛亮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呢,怎么会忽视内政?诸葛亮办了许许多多的事。 就说都江堰吧,诸葛亮北征,以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他首次设立了保护都江堰的堰官,这个规则从此延续了2000年。 他亲自制定了保护都江堰的政令法则,详细到每年清淤工作的日期,掏挖深度。当年诸葛亮用于清淤维护的石标尺,直到1980年才被原样仿制的不锈钢标尺替换。诸葛亮立下的都江堰维护法则,直到今天仍被原样执行,整整2000多年,一直在实行。 蜀汉资源有限,诸葛亮竟能以小博大,且一直保持攻势,而蜀汉的通货膨胀反而低于曹魏孙吴,可见诸葛亮内政优良,身后几十年还能得到川地百姓的怀念,不会没有缘故。” 员外捏着肥厚的下巴,“可六出祁山,北伐徒劳无功,陈寿说他治戎为长奇谋为短,总是有些道理的吧?” 书生深吸了一口气,“强调一下,诸葛亮北伐是一个总战略,重要的战役,可以说是有六次,但出祁山只有两次。 第一次,公元228年春天街亭之役。 第二次,公元228年冬天陈仓之役。 第三次,公元229年武都阴平之役。 第四次,公元230年阳溪之役。 第五次,公元231年上邦之役。 第六次,公元234年武功之役。 只有街亭之役和上邽之役出了祁山。 蜀汉北伐,前期主要对手是曹真,后期主要对手是司马懿。 陈寿说孔明奇谋为短,其实诸葛亮在战场上,基本是压着对手打,临机应变,奇谋迭出。打得曹魏方面后来不敢野战,只能龟缩防守,欺负蜀汉后勤补给不给力,以不变应万变,依靠更强的综合实力与诸葛亮拼消耗。 就事论事,蜀汉军队进退有度,第一次街亭战败,最后主力仍然能够完整撤退。以后几次,面对强敌正面作战,都不落下风,粮尽退兵都秩序井然,还能歼灭追击的魏军,杀王双、张郃。 诸葛亮治军严谨,古来少有,要知道,撤退时最考验军队训练水平和指挥官的能力。诸葛亮练兵练得好,打起来也不含糊。 司马懿军事能力如何?百日破公孙,旬日擒孟达,诸葛亮之外就没遇着对手,在上邽之役被揍得鼻青脸肿。 公元231年,诸葛亮把汉中与后方的政务与军事,都交给了李严父子负责,以便用全副精神与魏军决战。魏延以外,被诸葛亮带到前方去的将领,有王平、高翔、吴班。 魏军统帅司马懿,下边的几员大将,是张部、郭淮、费曜。诸葛亮先打祁山,司马懿进军到天水郡城西南的上邽城。 诸葛亮听说司马懿本人来了,十分兴奋,便留下王平续攻祁山,自己带了主力,到上邽来向司马懿迎战。司马懿慌忙留下费曜与四千名兵士,守上邽城。自己带了主力离开上邽,说是要去祁山,找诸葛亮,给诸葛亮一个迎头痛击。 祁山在上邽的西南,司马懿却不向西南的方向走,反而向上邽的东边走。诸葛亮来到了上邽,与费曜及其四千兵略一接触,便把他们解决。 解决了以后,诸葛亮不留在上邽,而即刻向东边走,对司马懿的主力追击。司马懿和他的兵,虽则跑得很快,却仍然被诸葛亮追上。司马懿并不转过头来交锋,却叫部队一口气爬到山上,在山上扎营。 监军贾诩实在看不过去,就责备司马懿畏敌如虎,给天下人留下笑柄。司马懿面子上绷不住,同时,张郃等人也纷纷请求出战,与蜀兵一决雌雄。 司马懿于是勉强下令,在五月辛巳日出战。这一天,双方的主力死拚,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诸葛亮把部队分为三部,分別由魏延、高翔、吴班三个人境率,把魏军打得隔成几片,一一包围、歼灭。 恶战了整整一天后,司马懿差不多是全军覆没,只剩下他本人与几位亲信落荒而走。诸葛亮所获得的战利品,有五千套盔甲,三千一百张角弩,与三千颗魏军军官的头。 双方参加作战的兵力,均在五万人以上,诸葛亮带到上邽有六七万人,司马懿的更多。诸葛亮竟然能于万分困难之中,能采取攻势的主动,而且打胜。 上邽之役以后,双方有一个多月不曾有多大接触。蜀汉后方出了状况,诸葛亮于六月间撤退,司马懿派张郃追击,追到木门,遇到诸葛亮伏兵,死于乱箭之下。 诸葛亮用兵,止如山,进退如风。上邽之役打出了司马懿的诸葛恐惧症,从此以后,再不敢和诸葛亮战场放对。” 员外叹了一口气,“诸葛亮以攻为守,也真不容易啊!” 书生摇了摇头,“此言差矣,所谓以攻为守,不过牵强附会之说。 后世之人,捧着一真一假的前后出师表,感动之余,自以为北伐徒劳无功。脑补出一个风中泣涕、泪眼摩挲的蹒跚老臣,诸葛亮为报知遇之恩,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却不知诸葛武侯身长八尺,高大威猛,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终其一生,大一统的抱负始终萦绕胸怀,进则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则跨临边疆,震荡宇内。 庙算之时,诸葛亮对北伐胸有成竹,战争走向也在控制之内,只是天不假年,才未竟全功。假如诸葛亮能与司马懿同寿,则有生之年,蜀汉大有翻盘的希望。 从当时三国实力来看,蜀汉最为弱小,攻打最强大的魏国在许多人眼里也许自不量力,诸葛亮为什么要坚持北伐?是为了把握战争的主动权。 蜀不攻魏,魏便会攻蜀,与其魏攻蜀,倒不如蜀先攻魏。战争就是烧钱,诸葛亮北伐对于魏蜀双方都是大耗国力,当双方国力都下降到不利于战斗的情况后,便会休战。 且魏国须对付吴蜀两国,国力下降更甚于蜀,而在休战时期,两国都在积极恢复。魏国因有吴国牵制,内政恢复过慢,而蜀国诸葛亮内政能力超群,蜀的国力恢复更甚于魏,再次把握了战争主动权。 而魏此时国力还处于恢复阶段,这样便形成了蜀汉良性循环,曹魏恶性循环,随着北伐次数的增加,蜀魏之间的差距被逐渐缩小。 北伐的前五次战役,便走在这样的轨道上,前方作战相持,战后内政快速恢复。 从公元228年到231年,每次北伐的规模有度,间隔有序。对国计民生的影响在可控制范围内,军费来源于蜀锦贸易和掠夺南中豪帅的财富,北伐粮草充足,针对运输困难,诸葛亮通过木牛流马节约人力物力,降低运输损耗。 公元231年的上邽之役,大败司马懿,诸葛亮底气更足,开始筹划更大的行动。 这次准备了三年,才在公元234年春天行动,带军队从斜谷的一条路出来,很顺利地到达今日郿县西南的汉代武功县五丈原。 司马懿驻扎在附近,对诸葛亮部队严密监视,却不敢走出壁垒来交锋,两军相持了一百多天,没有什么行动。 诸葛亮这一次却并没有粮尽的问题。他已经下了决心,对司马懿持久作战,在五丈原一带实行屯田,叫兵士种田,生产粮食。 这时诸葛亮长于治戎的优势体现出来,蜀汉军队纪律极好,他们夹在本地农民中间,相安无事。诸葛亮已经不把自己当外人了,司马懿进退两难:要打,打不过;不打,诸葛亮占下的关中平原,就会被蜀汉消化吸收。 长期相持,双方力量将发生逆转,诸葛亮再次进攻时,就不是以攻为守的北伐,而是踏平曹魏的东征。司马懿盘算来盘算去,也没想出破解的办法,正焦头烂额之际,却等来了意想不到的好消息。” 员外以手抚额,“人算不如天算!” 书生轻轻颔首,“诸葛亮突然病逝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虽说时势造英雄,但转折之际的英雄命运,也能扭转时代的走向。 武侯之后,蜀汉再无人领会诸葛北伐良性循环的要旨,或许能领会,却也缺乏掌控力,不能把握住关键脉搏。所谓人才难得,询非虚语。” 道士狠狠点了一下头,“秀才,你是说,诸葛亮之后,蜀汉就没有人才了吗?” 书生收起折扇,“明日再说······” |
|
来自: 鲜说故事 > 《三国史话·人物·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