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
现在提起父亲节,很多人下意识地认为是西方传入中国的节日(6月第三个星期日)。
其实不然,以儒家文化为本、注重孝道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为父亲过节的传统,只不过并不是在特定的某一个日子。
在古代的伦理关系里,“父权”代表着权威。著名的“齐景公问政于孔子”中,孔子说了句千古名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便显示出了古代“君权父权”至上的道理。
通过孝道把父子的关系推及到君臣,“事父以孝,事君以忠”这便是中国古代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
《论语》中,孔子的学生子夏曾说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要尽心尽力,为君主做事要奉献自身。
所以古代时时刻刻提倡“孝”的礼仪,反而不会画蛇添足地特定某日为“父亲节”,更多的是以父亲为主的节日。
古人会将父亲的生日作为“父亲节”,一般要举行家宴,还要唱戏助兴。
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父母的生日不可不知,一方面以父母能有如此高寿、自己长大了而高兴;另一方面则因为他们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顾而忧惧。
父母成亲的日子,在古代叫“天伦日”,也是以父亲为主的节日。子女需举行家庭礼仪,行“九拜”大礼,感谢父母赐予的血脉之恩。
所谓“百善孝为先”,子女生日也要以父母为先,这才是尽孝的本质。
而到了近代民国时期1945年8月,抗日战争接近尾声,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无数将士为国捐躯、悲壮就义。
当时,上海的一些社会名流发起倡议,建议将每年的8月8日定为“父亲节”,借此纪念和颂扬在战争中为国牺牲的烈士们。
后来民国政府便将8月8日正式定为中国的父亲节了。发起者之所以定8月8日为父亲节,是因为与“爸爸”谐音,且“八八”两字连缀起来像是中文的“父”字。直到今天,中国台湾的父亲节日期仍然是每年的8月8日。
“父亲”是个意义非凡的名词,是家庭的支撑与依靠。与现在的父亲节比较,中国古代的“父亲节”似乎更具有亲情味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父亲节这天,我们在思考、我们在表达对父母的敬爱之心是无可比拟的,当母亲含辛茹苦地照顾我们时,父亲也在努力地扮演着上苍所赋予他的负重角色,当我们努力思考着该为父亲买什么样的礼物过父亲节之时,不妨反省一下我们是否爱我们的父亲?像他一样曾为我们无私地付出一生呢?
附:
赠父亲
毛泽东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1910年秋,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怀着激动的心情,临行前他写下这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以作告别。走出乡关,毛泽东离故乡越来越远。然而,骨子里那固有的乡情、亲情始终未曾从毛泽东心中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