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痤疮临床上常见,多发于青少年,主要见于面部,影响容貌,会打击患者的自信心,甚至会对患者的日常交往造成一定的影响。很多患者的痤疮是因火因热而致的,对付这种类型的痤疮,周德丽老师选择这两个方子治疗—— 雷某,女,20岁。初诊日期:2009年4月13日。 主诉:面部痤疮1年余。 现病史:患者1年来反复出现面部痤疮,上有脓点,根部发红,不痒不痛,眠差,腰酸,大便1~2日一行,质硬。曾用多种护肤品,症状加重。 既往史:平素月经期延长,10~15天,无痛经。 过敏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查体:面部可见暗红色的红斑,脱屑,有白色突起的闭合性粉刺,上有脓点,根部发红。舌质红,苔黄,脉细滑。 中医诊断:痤疮(心火炽盛)。 西医诊断:寻常痤疮。 治则:清热解毒,宣肺泄热,疏肝调经。 方药:五味土茯苓汤合两地汤加减。 紫花地丁15g,蒲公英15g,生地黄10g,蝉蜕10g,七叶一枝花10g,银花藤15g,土茯苓10g,连翘10g,海螵蛸20g,浙贝母12g,甘草10g,柴胡10g,白芍10g,佛手10g,法半夏10g,枳壳10g,地骨皮10g。配方颗粒,7剂,每日1剂,水冲服。 外用药:姜黄消痤搽剂(30mL)。 嘱:①一般月经前1周、月经后1周服中药,连续3个月。②忌海产品,剪指甲,注意手部卫生,前额头发不宜过长。③夜间睡眠尽量在12时之前。 二诊(2009年4月21日):服药7剂,面部痤疮暗淡,月经不畅,停后复行,量少,无腹痛,大便日1~2次,舌脉同前。上方加淮山药20g、莲子20g、仙鹤草15g、太子参10g,继服7剂。 三诊(2009年5月7日):服后,面部痤疮暗淡,月经干净,眠差。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上方减仙鹤草,加酸枣仁10g,继服15剂。 四诊(2009年6月8日):服后,面部痤疮暗淡,脓点消,眠改善,大便成形,日1次。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上方继服30剂。 外用方:珍珠母15g,土茯苓10g,桔梗15g,白及15g,石膏15g,红花15g。研末,纯牛奶调外敷面部。 按语及体会:本病多发于青年男女,临床表现为皮脂分泌过多,毛孔多粗大,分布于前额、双颊、颌部及胸、背、肋、肩等部位,严重者密集成片。西医常用性激素、抗生素、粉刺溶解剂治疗。 本案患者素日阳明肠胃有热,复感风邪,内外合邪,邪热炽盛,内入营血,外滞肌肤而发痤疮。该患者还有冲任不调。治疗以清热解毒、宣肺泄热、凉血祛斑散结为法。五味土茯苓汤清热解毒,宣肺泄热,疏肝调经。两地汤滋阴降火,凉血消斑。 中医学认为,疹属肺,斑属胃,阳明主肌肉。周德丽教授指出,若痤疮根深,则用五味土茯苓汤加桃仁、红花、牡丹皮加强活血之力。由于本病常与内分泌失调有关,女性常月经不调。若月经夹血块,用益母草;月经淋漓不尽,用茜草、仙鹤草凉血止血。 本病先期忌用面膜,以防感染,待脓点消退,皮肤平复,才宜面膜治疗。饮食上忌鱼虾等易过敏之品。注意手部卫生,前额头发不宜过长,恐细菌、霉菌、螨虫感染。注意睡眠时间不宜过晚,西医学认为,生物美容时间为午夜12时至2时,故一般强调最好晚12时之前休息为好。 桂派名医经验集 周德丽教授是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治疗脾胃病和肿瘤疾病,本书详细总结了周教授多年的临证经验,以飨读者。
|
|
来自: 国粹古中医 > 《皮肤病、头发、青春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