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男子帮摔倒老人报警反被讹后续:他的一句承诺,打了谁的脸?

 谢耳朵馆长 2023-10-27 发布于四川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扶不扶”是一个持续了很多年的话题。就像沈腾在和马丽合作的那个春晚小品中所说的那样,老人摔倒讹人简直就是东郭先生与狼和农夫与蛇两个恩将仇报故事的现实版。
然而,原本以为在社会已经公开对这种讹人行为进行批判和讨伐后,这种讹人行为已经有所收敛。却不想在面对利益的诱惑时,这种事情又再一次上演。
事情发生在上海一名男子身上。在一个寒冷的冬日夜晚,男子正开着车到处拉活。这时,路边的一个躺在地上的老人引起了他的注意。老人躺在非机动车道上一动不动,四周又没有其他人,如果放着不管,老人可能会面临生命危险。
善良的男子还是决定去帮一把,但是由于之前已经发生过多起讹人事件,男人谨慎地开启录像记录下了自己救助的过程。
他帮助老人帮了警,又放心不下,多次向老人确认自己救助者的身份,老人都十分爽快地承认了。
就当男子放下担心以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的时候,老人面对警察询问时说的话彻底将他打入地狱。
老人硬要说是男子开车撞到了他,男子气急反笑,自己的机动车距离老人足足有十米,这么远的距离老人竟然能空口白牙地胡编乱造。
虽然男子有视频自证清白,但是警察还是扣押了他赖以维持生计的机动车,男子不由地泛起一阵心酸。
不过,这件事情的结局也没让好人寒心,警察扣押男子的车只是为了证明男子的清白。
同时,老人的家属也出现了,他们声称当时老人喝醉了,所以才会胡言乱语。为了补偿男子的误工费,他们转给男子2000块钱。就这样,这件事情算是有了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这些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讹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些人讹人行为背后的心理。
1.利益至上
古语有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爱财是人的天性,维护自己的利益也是人的天性。问题就在于获取利益时所采用的手段。
心理学家认为,那些信奉“利益至上”的人通常都是极度自私的人。
他们只在乎自己的利益,丝毫不会考虑他人的处境。换句话说,他们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有的时候为了获取利益甚至不惜毁了他人的人生。
当讹人事件的流传度还不像现在这么广的时候,很多人还没有用手机记录下救助过程的意识。
这些主动去帮助他人的人往往都是非常善良的,他们看到别人需要帮助时不会想太多,所以最后被人讹钱的时候也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这就给那些坏人有了更多的可乘之机。
这一善一恶就是鲜明的对比。不过,这些讹人的坏人并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妥,更不会反省自己。
2.侥幸心理
你有没有发现,绝大多数讹人的人都是老人。为什么这些老人会选择这样的方式来讹钱呢?
首先,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是尊老爱幼。所以很多善良的人在看到老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这些老人似乎很擅长抓住他人的心理,他们会故意表现得很可怜,让他人轻易地相信他们,这就为他们的阴谋做好了提前铺垫。
其次,同样出于尊老爱幼的传统考虑,中国对年纪大的老人处罚较轻。这些老人钻了法律的空子,知道自己不用承担过多的责任,顶多就是批评教育一下。
所以抱着这种侥幸心理,他们变本加厉地讹人。
此外,有一些老人确实存在养老问题。他们自己的收入很少甚至没有收入,子女又不孝顺。再加上他们年纪大了,没有办法出去劳动。
所以就想了这个“抄近道”的方法去讹人。这在心理学领域忠哥你叫做“转嫁危机”。他们把自己身上的危机转嫁到他人身上,让他人来替自己承担养老困难的问题。
3.替罪羊效应
其实,有些老人摔倒并不是为了要讹人,他们是真正地摔倒。但是在别人帮助他们的过程中,他们的心底生出一种恶念,那就是“我吃亏了,别人也要吃亏”的心理。
这种心理在心理学上“替罪羊效应”。
也就是说,这些老人在受伤后出现了心理不平衡的问题。他们觉得,自己莫名其妙地受伤倒霉,那么他也要让别人经历同样的事情,以此来达到内心的平衡,让别人来当他受伤的替罪羊。
总而言之,讹人事件的背后反映出的是人性的丑恶。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有羞耻感,所以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就应该遵守社会道德准则,做一个善良的人。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达
编辑 | 梅菜扣肉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