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雨花石是雨花台一颗璀璨明珠

 雨花石之乡 2023-06-19 发布于江苏

夏存新老师雨花石理论文章系列:

      雨花石是雨花台一颗璀璨明珠

——浅谈雨花石与雨花台的五大紧密关联

        南京雨花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纪念圣地,为纪念1927年至1949年在雨花台英勇献身的无数革命先烈,1949年12月,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就在雨花台兴建烈士陵园。经过7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如今雨花台烈士陵园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而驰名中外的天工一绝雨花石,却与雨花台有着密不可分的五大紧密关联。集“教育、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江苏省级纪念性雨花台风景名胜区,是由“名胜古迹区、烈士陵园区、雨花石文化区、雨花茶文化区、游乐活动区及生态密林区”等六大功能区组成,其中“雨花石文化区”是最具南京地方特色的一张靓丽文化名片,雨花石是雨花台的一颗璀璨明珠。

        雨花石在世界观赏石中享有“天赐国宝、石中皇后”之美誉,在中国上千种奇石中有着特殊的地位。雨花石的主产地在南京,其鉴赏习俗和文化发源于南京雨花台,最早可追溯到距今6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雨花石文化成形于宋元、发展于明清、兴盛于民国至今。

        据史料记载:南京雨花石与雨花台有着密切关联,笔者认为雨花台与雨花石两者共姓雨花,同处一村、形如一家,且有着五大紧密关联,即:雨花台初始孕育形成与雨花石的关联、“云光说法、天降花雨”传说与雨花石的关联;烈士鲜血与雨花石的关联;雨花台地名与雨花石芳名的关联;雨花台陵园管理局开展的宣传活动与雨花石文化传承的关联等。

一、雨花台初始孕育形成与雨花石的关联

        雨花石是雨花台初始孕育形成的基石。传说距今约 500万年前,南京雨花台一带还是古长江的河道,秦淮河水注入长江时把大量的泥沙、砾石堆积在低洼的长江里或水道旁,久而久之在长江里和河道旁就堆积了大量的砂砾沉积物。随着地壳上升、长江水道的迁移,这里就形成一片布满砾石的小山岗,古人称为“聚宝山”、“玛瑙冈”、“石子岗”或“石子台”。

         “雨花台组砾石层”为古长江及其支流秦淮河、滁河的沉积物。形成距今约1200万——300万年的地质时代,在《1924年世界地质大会》上,由地质学家刘季辰、赵汝钧创名。雨花台组砾石层中的砾石来源与长江及支流有关,主产地是在毗邻南京的六合、仪征等地。

        经地矿学家考证,雨花石形成于距今250万年至150万年之间,是地球岩浆从地壳喷出,四处流淌,凝固后留下孔洞,涓涓细流沿孔洞渗进岩石内部,将其中的二氧化硅慢慢分离出来,逐渐沉积成石英、玉髓和燧石或蛋白石的混合物。雨花石的孕育到形成,经历了从原生形成、次生搬运和沉积砾石层这三个复杂而漫长的阶段,也可谓是历尽沧桑方显风流。

         由此可见:雨花石就是曾经聚集形成于一片布满砾石的小山岗,古人称为“石子岗”或“石子台”的成员之一。据南京博物院编著的《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时期遗址发掘报告》一书记述,在南京北阴阳新石器遗址中,出土了76粒花石子,发掘报告中写道:“花石子.76粒。都是自然砾石。但这些石子不产于遗址所在的鼓楼岗一带,而是产于南京南郊雨花台一带”。由此说明,雨花石产于南京雨花台砾石层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云光说法、天降花雨”传说与雨花石的关联

         “云光说法、天降花雨”传说是雨花石的起因由来。南朝梁代(502 -- 557年)是我国历史上佛教最兴盛的年代,梁武帝萧衍极崇信佛教,在都城南京建立了许多寺庙,加上此前所建,数量更是惊人。唐代诗人杜牧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石子岗(现今的雨花台)就有著名的建初寺、普德寺、永宁寺、安隐寺、高座寺等,有许多与佛教有关的传说,其中最有名的当数“云光说法,天降花雨”。公元 503年,高僧云光法师在城南雨花台山冈的高座寺讲经说法,有五百多僧侣盘腿端坐,坐禅入定,聆听讲学。由于云光法师讲经出色,传学绝妙,众僧侣聆听入神,有一次竟然数日内未曾散去。此事传入上天,感动了上苍佛祖,突然天降暴雨,似天花乱坠,当雨过天晴后,经雨水冲刷出的山冈上砾石层中现出许多的彩石,在阳光照耀下,其中一些五彩缤纷、晶莹剔透的玛瑙石就呈现在人们眼前,显得格外耀眼。正当大家惊喜万分,议论纷纷时,云光法师便借用佛经将雨花石解释为“天女赐花”,落在地上就变成了“石头花”,这是吉祥的征兆,也因大家敬佛感动了上天。他还把这一喜讯禀告给了信奉佛教的菩萨皇帝梁武帝,说这是显示太平盛世,上天给予的恩赐。梁武帝听后大喜,连说:“正合朕意。”由此,云光法师名声大噪,雨花玛瑙石也因融入佛教文化的神话传说而使其内涵更加丰厚,身价倍增,并从此传播开来。因花雨落地为石,成为满山遍地五色斑斓的石子,其石如绚丽玛瑙,故人们称之为“雨花石”,此山岗也就称作“雨花台”,后人为了纪念,在云光法师讲经之地讲经台建造了“雨花阁”。

三、烈士鲜血与雨花石的关联

         雨花石是烈士鲜血染红的,象征着革命精神。雨花台地势高卧,山岗起伏,是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1927--1949年,南京解放前有成千累万的共产党人、革命志士牺牲在这里,其中留下姓名的有1519位。烈士的献血染红了雨花台山岗,也染红了雨花石。早在清末民国初年,人们就已经将忠烈之士与雨花台、雨花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雨花石和缅怀英烈的情感联系起来。著名考古学家朱20世纪30年代进行考古调查时,曾在雨花台方亭见到一副对联,“血染雨花鲜,为痛忠魂埋是处;声凄云树静,长留正气炳千秋。”此联明确将雨花石与牺牲的忠烈之士联系起来,并确指为方孝孺十族被灭历史事件,寓意为方孝孺十族的鲜血染红了雨花石。

        20世纪中叶,以郭沫若、艾青、艾煊、海笑为代表的现代文人,把雨花石同南京地区的革命烈士联系起来,创造出一个新的历史“神话”,即雨花台的雨花石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的!“雨花有石凝鲜血,养以清泉岂惮劳”,从兹描述可以看出,在郭沫若的心目中,雨花石是烈士的鲜血浇灌出来的美丽之花。现代文人杜宣凝重地写到:“只因烈士当年血,染得彩石分外妍”。并把周恩来总理当年在南京梅园新村中共办事处会客室里放置的一碗雨花石,同革命志士坚韧的意志和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联系在一起,从而赋予了鉴赏雨花石的新生命,并使其具有人格化的革命精神。雨花石由此被作为纪念为国家利益而牺牲的革命烈士的精神象征、而广为宣传。

        在南京雨花石博物馆,有一枚用心型托盘衬托的珍贵的红色雨花石,是长期从事地下党工作的李丰平先生珍藏的心爱之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岁月,年轻的李丰平先生和郭纲琳女士参加了地下党工作,她们并肩作战,两人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产生了深厚的革命感情,经组织批准结为夫妻。但在尚未举行结婚仪式时,即被叛徒出卖,两人先后被捕入狱。残酷地牢狱磨难,丝毫不能摧毁李丰平先生坚强的革命信仰意志,同时,他还在苦苦地寻找郭纲琳的下落,遗憾的是久久没有结果。直到西安事变,组织上营救李丰平先生出狱之后,他才获悉,郭纲琳女士已经大义凛然,慷慨就义,血洒雨花台。新中国成立后,再婚的李丰平先生,仍然深深思念牺牲在雨花台的郭纲琳烈士。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作为郭纲琳烈士的义女,分别取名“李大纲”和“李大琳”,并且珍藏着这一枚红色的雨花石,以寄托对郭纲琳烈士的情谊与纪念。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李大纲和李大琳在父亲逝世后,特向雨花台烈士陵园捐献了这枚红色的雨花石。

        雨花石,她有着岩石一样的坚韧刚强,也有着鲜花灿烂一般的美丽。雨花石,播撒蕴藏在雨花台的土壤里,她与雨花台有着千丝万缕的密不可分的联系。雨花台,苍翠蓊郁,一年四季碧绿常青,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崇高的信念,抛头颅,洒热血,在这里献出了自己的光辉生命,外国的友人称赞南京雨花台的石子“是染满中国革命烈士血迹的雨花石,比宝石更珍贵,这是全世界工人阶级最宝贵的宝石”。因此,英烈们的革命精神、崇高品质与美丽珍贵的雨花石、松柏长青的雨花台,永远铭记镌刻在人民心中,传颂久远。

四、雨花台地名与雨花石芳名的关联

         雨花石芳名应是随雨花台地名更迭而来。据民间传说:雨花台起初就是一片布满砾石层地质的小山岗,被古人称为“聚宝山”、“玛瑙冈”、“石子岗”或“石子台”。雨花石主要产自南京城区及周边的六合、江浦和扬州仪征地区的砾石地质层,即古长江及其支流古秦淮河、古滁河等沿江两岸阶地一带。历史上人们对雨花石有多种称谓,如“瑶”“琨”“文石”“螺子石”“六合石”“绮石”“五色石”“玛瑙石”“彩石”“灵岩石”“锦石”和“花石子”等,直到明末清初才开始以“雨花石”为称谓。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雨花台地名要早于雨花石,因此雨花石有可能取自地名。公元 1067年北宋中期,王安石就曾以《雨花台》为题作诗一首。公元 1126年北宋靖康年间,礼部侍郎卢襄依据云光说法的传说把讲经处命名为“雨花台”。明朝早期《正德江宁志》记载“雨花台上五色石”,说明当时雨花石尚未命名,直到明末才开始见有使用,如明末张岱在《雨花石铭》中称“大父收藏雨花石,自余祖,余叔及余,积三代而得十三枚……”。同一时期徐荣写的《雨花石》诗,以雨花石为歌咏对象,寄托情怀。清末民国以来,南京城区以及南京周边的六合、江浦、扬州仪征等地所产的具有观赏性的河流砾石通称为雨花石。再说我国起地名也很有讲究,之所以叫“台”,是因为南京雨花台的砾石层分布在长江南岸 40--50米高的Ⅱ级河流阶地上,呈岗地地貌,该处岗顶似一平台,故言“台”。岗上遍布五彩斑斓的石子,又称石子岗、玛瑙岗、聚宝山。但为何后来又叫“雨花台”呢?据元·《至正金陵新志》记载:“旧传梁武帝时,云光法师讲经台上,天为雨花”;清·《嘉庆江宁府志》则记录道:“云光法师讲经于此,凡讲经天雨如花,故名其台。”因此,这种将地貌地名与云光法师传说中的佛教典故“天女赐花”结合起来命名“雨花台”的地名,却是可信的。而“雨花台”所产的石头称为“雨花石”也就顺理成章了。

        综上所述:雨花石芳名随雨花台地名更迭而来的可能性较大。南京雨花台原名叫玛瑙岗,从“玛瑙岗”到“雨花台”,从“玛瑙石”到“雨花台石”,再到“雨花石”,从一个美丽的佛教传说到雨花石美名的约定俗成,使绮石、五色石、六合石、灵岩石、江石子、螺子石等雨花石别称均定格为“雨花石”,此芳名盛播四方。

五、雨花台陵园管理局开展的宣传活动与雨花石文化传承的关联

        雨花台陵园管理局多年来坚持将传播雨花石文化作为宣传活动重点内容之一。雨花石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观赏石,雨花石文化发祥于南京雨花台,其历史源远流长,及至当代,南京雨花石是南京的名片已化身为城市文化的标志物品、艺术彰显力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形成具有地方文化特征的“雨花石文化的根和魂”。多年来南京市雨花台陵园管理局一直坚持以宣传红色文化,传承雨花英烈精神为己任,全方位、多形式实施宣传方案,影响范围甚广,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座落在雨花石文化发祥地雨花台烈士陵园的南京雨花石博物馆,由南京市政府于1990年4月建成开放,这是我国独具特色的首家赏石文化专业博物馆,南京雨花石博物馆自开馆以来,举办了多场各种系列的雨花石精品展览,长期以来与雨花石协会一道共同出版发行了多期《雨花石》丛书等各类刊物,南京雨花石博物馆迎接海内外游客更是络绎不绝,2021年为加强红色文化宣传,更好地弘扬雨花石文化,南京雨花石博物馆又进行了提档升级改造。在南京市雨花台陵园管理局的高度重视下,雨花台陵园的全体员工也都以雨花石是因雨花台而得名深倍荣幸,为雨花石具有”云光说法、天降花雨“的神话传说而深感自豪,她们热情接待过一批又一批海内外友人及名士,如:著名京剧演员:金少山、言慧珠,海内外知名的文坛名士郑逸梅,当代艺术大师徐悲鸿等前来雨花台悼念和祭奠英烈,并观赏雨花石。1972年9月的一天上午10时左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颖超在江苏省委及军区领导的陪同下,前来雨花台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束,悼念和祭奠先烈英灵。事后她招呼陪同人员一起捡些雨花石带去北京,临走时陵园职工向邓大姐赠送了一袋彩色斑斓的雨花石,邓大姐非常高兴,连声说:“谢谢,谢谢,我一定带到北京去。”

        雨花台陵园管理局为强化雨花石文化的宣传,在陵园规划和建设中特别设立了雨花石文化区。在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的高度重视和组织统筹下,从1999年开始,南京市政府连续8年在雨花台的雨花石博物馆隆重举办南京雨花石文化艺术节活动,受到海内外游客的赞誉和欢迎。2015年5月南京市政府发文,要求组织申报“雨花石鉴赏习俗”省级非遗项目时,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义不容辞,给予了大力支持,使得“雨花石鉴赏习俗”申报省级非遗工作顺利推进,并于2016年1月14日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是全国地方石种中第一个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项目,具有里程碑意义。

        笔者认为,雨花石不仅是南京一张靓丽特色的文化名片,更是雨花台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是南京人的自豪!更是雨花台陵园的荣耀!我们要继续努力,以多种方式将“雨花石鉴赏习俗”非遗文化代代相传,更好地发扬光大,这既是当代南京人的应尽义务,也应是雨花台陵园义不容辞的职责。

注:参考书目

1、《雨花石志》中华书局2008年

2、《南京民族宗教志》南京出版社2009年1月

3、《雨花历史文献》南京出版社2013年12月

4、《党史文苑》党史文苑杂志社2017年5月

5、《科学的南京》南京出版社2018年12月

6、《雨花台烈士陵园志》南京出版社2019年9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