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观八处所建房屋”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在出塞避暑秋狝过程中,沿途查看了建设中的八座行宫。 据“内务府奏销档”,八月十六日康熙皇帝在在看喀喇河屯行官后,命内务府郎中佛保向托岱转传谕旨: 观八处所建房屋,尔所建房屋多于他处,且做工精良,著将现在建成房屋 即作工竣,造册上报。明年但凡掉落一砖一瓦,亦与尔无关,另有维修之人。 其尚未上瓦房屋,今年即便上瓦,亦赶上寒冬,无法坚固,索性明年竣工即可。尔建房所用银两数目,著造具清册,交付内务府大臣,以便议叙。 兹赏御用貂皮帽、白鼠皮褂,朕亲书对联、横披、单条。 从谕旨看出,喀喇河屯行宫 已大部建成,但还没有完工。 不知怎么回事,《清实录》起居注》之类最权威的史籍,都没有对八座行宫的建设进度予以记载。 好在皇家原始档案记录了八座行宫的诞生。据“内务府奏销档”,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有三座行宫率先建成: —一百家子行宫。 位于今隆化县张三营,康熙四十二年九月“率先全部竣工' “共建房四百一十间,用银五万七千四百一十三两”。后来改称张三营行宫。 ——蓝村行宫。 位于今滦平县小营,康熙四十一年九月“率先全部竣工”“共建房四百二十三间,用银五万三千六百八十七两余” 后来改称蓝旗营行宫。 ——两间房行宫。 位于今滦平县两间房,康熙四十二年九月十八日验收,“共建房四百一十七间,用银四万八千九百九十八两余”。 康熙皇帝:《山庄夜雨听滦河溜声》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喀喇河屯行宫和桦榆沟行宫虽未竣工,但康熙皇帝已可以居住在这两座“山庄”里。 据《清圣祖实录》,康熙皇帝这一年六月初三出古北口,六月十五日至六月二十四日一直驻跸在桦榆沟行宫。 康熙皇帝在这里赶上了连阴天,一连多日“阴霖少晴”,经常大雨如注。桦榆沟行宫地处滦河边,滦河涨水,涛声震耳。 就在这期间里,就在这情景下,康熙皇帝触景生情,写了一首《山庄夜雨听滦河溜声》: 临流震耳似惊潮,滚滚泠泠眺绮寮。 夜色初分秋景霁,风声已送积霖飘。 皆因百壑归来远,非是孤川自去饶。 何比长江无弃物,小河水涸岂容桡。 诗中的“滚滚泠泠”,即滚滚波涛发出泠泠之声;“绮寮”,即精美的小窗;“积霖”,即 积雨;“桡”,即船桨。 【富廷画】 康熙皇帝坐像。 诗的大意是:滦河涛声震耳如惊天大潮,从窗口望去一片滚滚波涛。夜色初降时秋景变得晴朗,风声中积雨已被吹散远飘。都是因为百壑之水远远归向这里,而不是一条河川自己的水量丰饶。哪比得上长江不弃细流包容万物,小河水浅易干涸怎容得下船桨。 康熙皇帝:“避暑驻跸山庄” 康熙皇帝前一年在心中酝酿了“山庄”的概念,这一年又将“避暑”与“山庄'联系在一起。 “山庄”是寒外八座行宫的总名,但康熙皇帝第一次把“避暑”与“山庄'联系在一起是在喀喇河屯行宫。 据《清圣祖实录》,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六月二十五日,康熙皇帝从桦榆沟到了喀喇河屯,六月二十六日在此度过了立秋。六月二十八日在此听到了他的哥哥——裕亲王福全在京病逝的消息,于当天离喀喇河屯返京。 离喀喇河屯返京以前,康熙皇帝尚未接到福全的噩耗,因为天气久阴转晴,心情豁然开朗,挥笔写了一首诗,题为《避暑驻跸山庄,六月间阴霖少晴,自立秋日晴霁喜怀),诗题冗长,却把诗歌的背景交代得清清楚楚。 康熙皇帝亲自揭了谜底,他“避暑驻跸山庄”,是驻跸于喀喇河屯行宫。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亢旸望十雨,霪雨思晴天。 累日贯秋序,终朝潦水绵。 身虽无暑汗,心实抱迍邅。 忽睹西风紧,油云逐岭颠。 诗中的“亢旸”,意为天旱;“十雨',即五风十雨,谓风调雨顺;“秋序”,即贯穿着秋天的节气;“迍邅”,谓处境困难内心不安。 诗的大意是:大旱之时盼望五风十雨,淫雨绵绵又思快些晴天。秋天在一天又一天临近,从早到晚却还雨水绵绵。身上虽然没有因酷暑流汗,心中实在是有些惴惴不安。忽然看见西风一阵紧似一阵,终于把浓云逐离了山巅。 这首诗说明,喀喇河屯行宫不但是最早的“山庄”,还是最早的“避暑山庄”。 下期更精彩 大家有什么更好的见解 欢迎评论区留言哦! 原标题:《双滦事 | 《双滦史记》最早的“避暑山庄”在双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