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焦点|“从田间到餐桌” 农行综合化金融服务守护粮食安全

 网络营销袁帅 2023-06-19 发布于北京

近年来,各银行机构不断加大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力度,摸索出一批符合当地农业农村特色、契合自身定位并可复制推广的金融服务模式,为解决好“三农”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2022年金融支农十大创新模式与地方金融支农十大典型案例。

“银行创新支农模式可以为自身发展带来多方面优势。”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一方面,在政策推动下,银行积极参与支农业务可以赢得更多政策资金支持,对自身品牌形象提升也有积极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支农业务涉及大量农村地区的贷款和储蓄业务,银行通过创新服务模式,能够扩大客户群体,为自身增加业务增长点,提升社会形象。

在典型案例中,农业银行全方位一体化金融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模式入选金融支农十大创新模式。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近年来,农业银行把服务粮食安全作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首要任务,全力提供“从田间到餐桌”的粮食全产业链综合化金融服务。

“金融服务与支持是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表示,从育种、推广、植保、农资,到种植、收储、贸易和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均需银行业提供从结算服务到生产融资、贸易融资、收储融资的全方位服务与支持。

做好粮食产业

全链条金融服务

近年来,农业银行围绕耕地质量提升和种业振兴,推出多项举措助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一方面,农业银行精准做好种业振兴企业金融服务,对接国家种业振兴重点服务客户名单,制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提供个性化专业金融服务。

另一方面,农业银行积极支持耕地质量提升,将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工程项目优先纳入农业银行总行重大项目库,给予差异化支持。加大对灌区工程、农田水利项目的支持力度。

例如,农行湖南分行为隆平高科发放纯信用贷款,主要用于绿色优质高效杂交水稻新品种选育项目,以及水稻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研究项目,支持其研发选育高产、优质、绿色的农作物新品种,实现技术突破。农行江苏分行围绕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经营”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与此同时,农业银行充分发挥服务“三农”的专业优势和城乡联动、公私联动的综合服务优势,为粮食全产业链条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

为满足种粮大户资金需求,农业银行大力推广“惠农e贷”等农户信贷产品,为粮食种植户优先审贷、优先放贷;积极参与农业农村部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活动,支持粮食等农产品种养殖农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

针对涉粮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银行持续深化对涉粮央企、涉粮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国好粮油”企业等主体的服务,延伸其上下游客群金融服务。

在粮食加工流通仓储方面,农业银行支持粮食企业原粮收购加工、仓储物流设施建设等,根据粮食企业旺季收储资金需求,加大季节性收购贷款支持力度。

其中,农行河南分行通过推动“一县一品”特色服务、支持龙头企业规模发展、打造“种养大户、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经纪人+龙头企业+经销商”四位一体服务模式,全力支持粮食全产业链发展。

发挥综合化经营优势

汇聚支持粮食安全合力

从产品到模式再到场景,农业银行持续创新探索服务粮食安全的有效路径。

农业银行打造“强粮保供贷”系列产品品牌,因地制宜创新推出强村种植贷、粮食收购基金贷、新粮通、农资贷等一系列特色产品,并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经营”“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等服务模式。

场景方面,农业银行推出“智慧农仓”“智慧粮库”等金融场景,为粮食企业提供粮食收购、库存管理等数字化服务和存货抵质押融资支持;建设智慧农业场景,探索利用卫星遥感、动物耳标等科技手段,协助日常监测农作物长势和动物活体押品。

在此基础上,“乡村振兴种业贷”应运而生。该产品由农行四川分行推出,以农产品品种相关收益为质押,在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担保登记公示系统设立质权。与之类似的,农行重庆分行也围绕种业企业知识产权,创新推出植物新品种权质押贷款产品。

除了在科技方面下功夫外,农业银行在外部合作方面也不断发挥综合化经营优势,汇聚服务乡村振兴、支持粮食安全合力。

例如,农业银行与农业农村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把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双方合作支持的重点领域;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共同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与中粮、中储粮、中农发、中化等企业签订共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加大在粮食安全、种业振兴领域的全面合作。同时,在集团联动方面,综合运用贷款、银团、债券承销、产业基金等多元化金融工具,加大对灌区工程、农田水利项目、种业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

“银行业应进一步提高全产业链集成、数字智能、多元化金融服务的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全面服务支持。”袁帅表示,在数字化金融服务方面,银行可以因地制宜,结合农村发展实际,探索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区块链金融等新业务模式,满足广大农民的金融需求。

农业银行方面表示,下阶段将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聚焦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种业振兴行动,加大政策支持,创新产品服务,加快科技赋能,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以上来源 | 农村金融时报 记者 | 杨怡明 免责声明 | 仅用于学习交流,并不用于商业用途。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及设计图片,所有转载的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知识归该权利人所有,新社汇·全媒体矩阵不对相关图片内容享有任何权利。)

-------------------------------------------------------

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工程副主任袁帅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出现了各种信用缺失问题,农民信用问题尤为突出。农民信用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完善农民信用体系,已不仅仅是传统伦理道德的回归,更是社会经济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石。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是支持服务“三农”的重要力量,做好以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和融资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不仅关系到农村金融的稳健运行,更关系到农村基础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关系到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对绿色金融生态和信用社会体系建设方面意义巨大。然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当前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包括:农户信用意识淡薄,信用体系建设参与度不高;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缺乏强有力的奖惩机制与保障机制;信息征集手段单一,信息整体质量不高;人口临时流动较多,导致农户信用信息原始资料调查采集困难,信用基础信息多变;农村征信体系建设落后,没有建立信用信息中心,难协调,没有实现信息共享;政府各部门履职不到位;农村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与银行贷款风险防范要求错位,制约了农户与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信用评级标准不规范,信用评定权威性不高,信用评级结果综合运用有限等。这些问题影响了我国农村信用环境的优化与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农户信用贷款。需要注意的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具体来说,可以用科技手段不断创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模式,为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构筑持续有力的金融支撑,应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建立健全、高效的信用技术支撑体系,可以优化农村整个信用体系的业务操作流程,提高运作速度、效率和效益,最终降低信用信息管理成本,利用技术手段实现对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网络平台的相关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和提取,利用数据挖掘体系完成对这些海量数据信息的精准分析,基于动态信用评价模型形成信用评价体系来对农户进行动态的信用评价,保证农户贷款信用体系的有序运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共同富裕的起点。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新征程时期,合理运用金融工具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脱贫攻坚阶段的实践已经证明,农村实施“小额信用贷款”这一创新对我国农村经济、地方党政建设以及资信评估事业的发展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已然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小额融资需求已经开始由脱贫攻坚时期简单的生产、生活需求向扩大再生产、高层次消费需求转变;由过去零散、小额的需求向如今集中、大额的需求转变;由传统耕作的季节性需求向现代农业的长期性需求转变,并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继续扎实推进“小额信用贷款”,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

在这个全新的新征程时代,农人一词被赋予了全新的概念和意义,农人和农民有着一定的质的区别。农业的副业化、农村空心化、就业人口低质化已经引起中央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新一轮的农业农村改革已经上演,随着支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加速出台,会有更多的有知识、有能力、有追求的人投身农业成为新农人,也会更多的人以农为业、以农为乐、以农为生,成为职业农人、职业农民。

传统的产业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重新唤起生气,传统的农业经营组织需要注入新的现代要素才能焕发出新的力量,日益衰落的乡村需要加入新的生力军才能再度呈现出勃勃生机。

新农人对农业、农村的正能量是巨大的。新农人是那些为了创业理想而投身到农业行业之中的创业者们,他们通过承包或者其他方式,获得拥有使用权的土地,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养殖、种植的创业,并通过团队的智慧进行管理,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生产创业活动。,他们植根于农村,创业于农业,成功于农业。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建设发展离不开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人才队伍。乡村是一个广阔的舞台天地,我相信将吸引和培育出更多的投身乡村发展的新农人,来推动农村发展、农业增收、农民致富,让新时代的农村在乡村振兴发展中迸发出新的活力。

在此,表达一个我的观点,要实施乡村建设,就要践行乡村振兴战略,那么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科研技术研发人员、企业家,必须要下沉到乡村,要走入乡村,绝不可纸上谈兵,空想理论,凭空画饼!乡村是千村千面的,每个地方的文化、人文、地理等等均是不同的,实施乡村建设必须要因材施教、因村施策、因域施法。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的关键还是在干事,而干事、做事的关键还是在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乡村振兴,政策方针为保障,设计规划为引导,产业振兴是基础,人才振兴是关键!

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各类新农人创新创业人员已突破1000万人。我认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新农人群体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银行业支持新农人创业发展,为新农人群体提供精准匹配信贷产品,提供精细化金融服务,全力帮助其创业致富是时代趋势所需,更加具备着积极作用意义和护航力量担当。

银行业支持新农人群体,需要及时了解他们的创业规划和资金需求,针对不同情况,精准匹配信贷产品和服务政策。对于缺少抵押物的,可通过政策性融资或者机构担保等机制形式,实施较大额度的信用贷款,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资金需求大、回笼慢的情况,可实施利率低、放款快、自主选择还款方式和贷款期限、循环使用的产品,降低融资成本,另外银行业要在风险可控、流程严密、授权审慎的前提下,简化申请资料,创新办贷流程,实施精细管理,借助金融科技力量,开发审贷模式和服务方式,对新农人群体办理相关业务进行手续费减免等普惠政策,切实帮助降低新农人经营成本。

在于地方政府和相关部分配合上,银行业应该起到桥梁作用,联动人社、就业、商务、税务等部门出台相关针对性扶持政策,并且与保险机构紧密配合,发挥农业信贷担保和“农业保险贷”等金融服务精准支农作用,为新农人群体在创业扶持贷款和特色保险品种开发下功夫,加大贴息力度,税收退返力度。

要将普惠金融延伸到“最后一公里”!

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不高,已经成为制约做好“三农”工作和推动乡村振兴的痛点、难点。金融服务农业现代化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领域,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三农”倾斜,才能为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供更多保障。与此同时,农村农民对多元化、多层次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日益迫切,现有的金融供给难以满足其实际需要。对此,要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三农”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

金融机构要不断丰富信贷产品种类,满足乡村振兴各领域金融需求。充分利用银行再贷款、再贴现和两项货币政策工具政策,积极创新信贷产品,将更多低成本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领域倾斜,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工作队建立金融产品支撑机制;扶持重点群体发展,对乡村振兴领域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乡村好青年、退役军人等各类客群创新专属信贷产品,以个性化、综合化、多样化的服务和产品,有效满足不断变化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

对于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作用,我认为需要金融机构进一步创新支农产品,加强对农民“面对面”的金融服务,让普惠金融延伸到“最后一公里”。在支持农村全面进步方面,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美丽乡村贷款,以民生领域重大项目为突破口,支持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支持农民全面发展方面,通过对地方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小农经济的支持增加农民生产型收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