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青运用调神针法治疗自闭症临床经验 袁 超1,肖 江1,钟 悦1,秦玮珣2,袁 青1 (1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2陕西省中医医院针灸科) 自闭症,又称为孤独症(ASD),是发生于儿童早期的神经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以社会交流和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为主要临床特点。自闭症的病理机制仍不明确,目前公认的病因包括遗传、社会环境、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异常等。行为干预疗法被认为是ASD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也是临床最常用的方法。研究表明行为干预治疗自闭症患儿的临床有效性的证据强度很低,提示其临床有效性仍待进一步验证。其他治疗方法如社会交往干预、言语训练、药物治疗等,也同样缺乏确切的临床疗效。针灸治疗可改善ASD患儿核心症状,如改善语言交流能力及社交能力,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袁青师从靳瑞教授,系靳三针学术带头人,广州中医药大学靳三针研究中心主任。袁青将调神针法融会贯通,并根据临床特点将其含义进行衍生深化,在儿童自闭症治疗上形成了自己的临床诊疗思路,现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学认为自闭症患儿“神”不足,属“失神”状态,可归为“童昏”“语迟”“无慧”“胎弱”等范畴。心和脑皆藏神,但有心神和脑神(元神)之别。《医学衷中参西录·人身神明诠》载:“脑中之神为元神、心中之神为识神……元神者,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指出元神与心神的功能不同,元神是生命活动的内在机制和规律;心神受后天所染与后天的思维意识及心理活动相关。故元神寄居于脑,主先天;心神主后天,与五脏六腑功能相关。 袁青认为自闭症患儿病机为元神、心神俱损。患儿先天不足,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髓不足或受损,故自闭症患儿常智力发育迟缓,伴有精神萎靡等症状。自闭症患儿心神亦受损,一方面表现为言语不能或不利;另一方面表现为“任物”不能。“任物”指心对各种信息的基本感知能力,而后在五脏六腑配合下对感知的信息进行高级化处理,衍变出“意”“志”“思”等复杂的情志活动。自闭症患儿心神不足,“任物”功能受损,“意”“志”“思”过程中存在障碍,所以出现各种认知、情绪障碍。此外自闭症患儿的家长不仅要面对患儿的攻击、多动和自伤等行为障碍及失眠和饮食障碍,还要面对沉重的经济压力,故常呈现出“失神”状态,表现出焦虑、烦躁等负性情绪,其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故袁青认为,家长“失神”亦是影响患儿临床疗效不可忽视因素。 2 临床调神思路 调神针法,不仅仅指运用调神穴组针刺治疗疾病,更是一种治疗理念,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体现在细枝末节之处。由于自闭症疾病本身的特殊性,除了医者和患儿外,家长也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首先,治医者之神。 自闭症患儿言语表达受限,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常伴哭闹、挣扎,临床施治存在一定困难;患儿常由家长陪同就诊,家长见患儿哭喊,亦心神不安、焦躁不已。袁青始终遵循“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的治疗原则,首要调摄医者自身之神。施针前医者应耐心细致、庄重和蔼,注意力集中于患儿;然后带领患儿及家长至相对安静、独立的环境。 其次,安家长之神。 临床上患儿家长也常处于“失神”状态,表现出焦虑、绝望等负性情绪。患儿本身对外界认知受限,行为、情绪控制差,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身边亲人的感染,家长心神不宁,也会影响患儿治疗效果。故在自闭症治疗过程中,安定家长心神尤其重要。袁青临床中多从3个方面安家长之神,一是初诊时耐心、详细告知家长患儿的病情,安抚其情绪,嘱其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同时讲解具体针刺方法,增强家长对针刺的了解,树立信心。二是指导家长在针刺过程中采用适宜的抱姿:即家长端坐于椅上,上身中正,患儿坐立于其双腿上,家长双手交叉环抱患儿双手(家长右手握患儿左手手腕,左手握患儿右手手腕),用力使患儿后背紧贴家长胸口,大腿夹紧患儿下肢,限制患儿活动;叮嘱家长施治过程中保持安定、稳重的状态,不要畏针、躲针,避免慌乱情绪对患儿造成影响。三是叮嘱患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谨言慎行”,面对患儿的异常举动,要反复引导教育,不可时常流露出失望、绝望、无奈等情绪。 最后,调患儿之神。 元神、心神俱损为自闭症基本病机,故针灸治疗以调神为要,尤以通调元神及调畅心神为重。“脑为元神之府”,故通调元神以头部穴位为主,取脑三针、四神针、定神针、智三针等。临床研究证实,刺激头部穴位可明显改善自闭症患儿临床核心症状;影像学研究提示头针可直接影响自闭症患儿脑部分区的功能状态。此外,肾藏精,临床常取肾经穴位通调经气以激发先天之精。“心主神明”,《灵枢·邪客》载:“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心包代君受邪,故调节心神多取手少阴心经及手厥阴心包经穴位。 (1)调元神 调元神穴组:脑三针、四神针、定神针、智三针、醒神针和足智针。脑三针取脑户及双侧脑空,二穴以“脑”为名,重在调畅元神。四神针取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前后两针分别为督脉的前顶和后顶穴,左右两针位于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上,督脉“上至风府,入属于脑”,膀胱经“从巅入络脑”,二经皆与脑密切相关。定神针取印堂及双侧阳白上0.5寸处。智三针取神庭及双侧本神。醒神针取水沟、少商、隐白,皆属于十三鬼穴,常用于治疗精神情志类疾患。足智针取涌泉、泉中、泉中内,涌泉为肾经井穴;泉中穴位于涌泉下方、足底中央;泉中内取泉中穴内侧0.8~1寸,取穴以肾经“斜走足心”的循行特点而衍生,三穴皆位于肾经经气初始之处,可激发先天之精。 (2)调心神 调心神穴组:手智针。手智针取神门、内关和劳宫。神门为手少阴心经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载:“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在矣”,神门为心之元气经过留止的部位,为心神出入通达之处。研究表明,神门可特异性激活大脑情绪控制区域。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针灸甲乙经》载:“心澹澹而善惊恐,心悲,内关主之”,《针灸大成》载内关“主手中风热,失志”,为调节神志之要穴;研究表明,针刺内关可以激活额叶,而额叶损伤多与精神障碍类疾病相关。劳宫为心包经之荥穴,五行属火,针刺劳宫穴可清心火、安心神。三穴配合,旨在激发心经经气,调畅心神。 (3)针刺操作 在治医者之神与安家长之神的基础上,方可施治。施术时,家长用前述姿势怀抱患儿,一助手双手固定患儿头部(虎口卡于耳下,拇指及大鱼际置于下颌骨上,四指放于乳突及枕骨后);医者端坐,目光注视穴位不移动,由另一助手传递针灸针(0.25mm×25mm)。先针刺头部穴位,采用快速进针法,针尖呈45°角倾斜抵于穴位皮肤,快速破皮后平刺进针10~15mm,至帽状腱膜下与颅骨膜之间。脑三针进针后沿枕骨弧度向下刺,四神针分别向前、后、左、右斜刺(四针针柄尾部呈尖塔形),定神针由上向下(印堂穴向鼻根、阳白穴向双眼)针刺,智三针沿发际线由前向后针刺。再针刺手智针及足智针,采用捻转进针法,左右小幅度快速捻转的同时向下用力直刺进针,此种进针手法更容易得气。劳宫向合谷方向针刺5~15mm,内关直刺10~15mm,神门直刺10~15mm,涌泉向太冲方向针刺10~15mm,泉中、泉中内直刺10~15mm。醒神针由于刺激感极强,宜放于最后,水沟、少商、隐白三穴皆快速直刺进针,针刺深度3~5mm,得气后行小幅度捻转以加强针感。临床结合辨证加用配穴,肝郁气滞型加合谷、太冲;心肝火旺型加少府、行间;痰迷心窍型加丰隆、大陵;肾精亏虚型加太溪,均采用常规针刺方法。完成针刺操作后,留针45min,每隔15min行针1次,行针采用“飞法”捻转,医者右手拇指及示指夹持针柄,二指前后搓捻,一搓一放,搓放幅度均等,平补平泻,如飞鸟展翅,每穴1~2次即可。袁青尤其强调,行针时一要快,二要稳,三要观察患儿神态,一边行针一边与患儿进行言语或眼神交流。 3 典型病例 患儿,男,3岁2个月。初诊日期:2019年5月8日。 家长代诉:言语不利、行为异常2年余。 现病史:约1岁时仍不能言语,喜独处,易激惹,常出现反复拍桌、跺脚等行为。于当地妇幼保健院检查脑电图、头颅MRI等未见明显器质性病变;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评分为18分,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评分为30分,诊断为“儿童孤独症”。曾在社会干预机构进行行为分析治疗半年余,刻板行为、言语方面未见明显改善。患儿足月顺产,7个月时翻身,11个月时可爬,1岁半时可行走。 刻下症:形体消瘦(身高85cm,体质量13kg),注意力不集中,呼其名字无眼神对视,手势交流无应答,可发几个简单的单音节词语(如咿、啊),稍有激惹则出现拍桌、跺脚等行为,纳差,眠差、夜间易醒、哭闹;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西医诊断:儿童孤独症; 中医诊断:迟证(语迟),辨证:元神亏虚、心神不足、肝郁气滞。 针灸治则:通调元神、调畅心神、疏肝理气。 取穴:脑三针、四神针、定神针、智三针、醒神针、足智针、手智针、合谷、太冲。 按上述方法进行操作,每次留针45min,行针3次,每周治疗4~5次。初诊时观察到患儿父母亦有“失神”表现,故治疗上亦重视调摄患儿家长之神。治疗3个月后,患儿精神好转,与之对话时可有眼神交流,呼喊名字偶有应答,情绪较前稳定,激惹次数减少,胃纳稍改善,夜间仍易醒。治疗5个月后患儿形体渐壮(身高95cm,体质量17kg),呼名时回应积极,手势交流可应答,可模仿简单动作,可发出多个简单双音节词语,但仍欠清晰,偶有激惹,拍桌、跺脚明显减少,纳眠可。现患儿仍在门诊接受治疗。 来源:袁超,肖江,钟悦,秦玮珣,袁青.袁青运用调神针法治疗自闭症临床经验[J].中国针灸,2021,41(12):1383-1386. |
|
来自: 新用户08622962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