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母三迁,算是中国虎妈的最早范本

 马尔的视觉 2023-06-20 发布于安徽


  

山东邹城的行程匆匆。很遗憾没有留够时间,到距邹城北二十里的马鞍山麓,拜谒一下孟母墓地;而在有石刻颂扬她坚贞志节与慈母风范的孟庙里附设的孟母祠,照片却拍花了。

仍能清晰地感受到孟母祠小院的冷清。

孟母是中国教育史家庭教育方面的著名人物。

二千多年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教育命题: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否具有十分关键的影响和作用。

今日重温这段传闻,也非常有意思。

孟家原在马鞍山下的凫村,山麓坟莹处处,村中儿童三五成群地模仿大人们的礼仪,扮演丧葬的过程。这种情景让孟母看着担心不已,这不是她想要的孩子的未来她能想出的办法就是变更居住环境。

不久孟家母子就从凫村迁到了十里外的庙户营村。这里是一个“日中为市”的交易集市,讨价还价,喧嚣热闹。耳儒目染,孟子和其他一些孩子也学会了锱铢必较的模样。孟母忐忑不安,住了半年又再次迁居;她一定要选择一个适合儿子成长的环境。

她第三次把家搬到了邹城的学宫附近,虽然房子简陋、狭窄,孟母带着儿子还是定居了下来。

  


学宫附近常常有读书人来往。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优雅的举止与循规蹈矩的礼仪行为,都给附近居民不少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初解人事的孩子们,常群集在大树底下,演练学宫中揖让进退的礼仪,有模有样,一片庄严肃穆的景象,使得远远察看的孟母内心深处大为高兴:“这才是孩子们最佳的居住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其实是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论断的诠释版,也是学区房大热的古代先声。

孟母三迁有一个心结因素。

孟子的父亲远赴宋国游学求仕,三年而人亡,从此孤立无援的孟氏母子便开始了坎坷的人生旅途。




丈夫死后,孟母下决心要凭着自己的双手谋取衣食所需,以自己的力量,把独生儿教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是一个苦难而又伟大的过程。

孟家还在庙户营村市集旁居住时,东邻有人杀猪,孟子不解地问母亲:“邻家杀猪干什么?”孟母当时正忙,便随口漫应:“给你吃!”孟子十分高兴等待食肉。后孟母醒悟,为了不失信于儿子,忍痛在捉襟见肘的生活费中,拨钱买了一块肉,让儿子吃了个痛快。

孟子具有天生的灵性与慧根,但也有一般幼童共有的怠情贪玩习惯。有一天,孟子逃学到外面玩了半天。儿子回家,孟母不声不响地拿起一把剪刀,将织成的一段锦绢咔嗒咔嗒,拦腰剪成两段。孟子惊愕不解,孟母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剪断织绢!你今天不读书,今后永远就只能做一些萦萦苟苟的小事。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断织督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从此日夜勤学不息。

培养和被指引从来都是人生体验中最难以名其状的部分。孟子最终头上的光环或许掩盖了一个孩童按照母亲的想象样子塑造自己的艰难和纠结,而孟母的苦难和伟大的光亮又都使得这些故事熠熠生辉。

没有人问过这个叫孟轲的孩子想要自己有怎样的人生。或许他就想做一个今后永远就只做一些萦萦苟苟小事的人;后来的光彩是被母亲强加给他的。

中国教育传统里,没有人会觉得今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孩子自己的想法有多么重要,能指引、塑造后辈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立足、成功,其光芒盖过了孩娃不能选择自己人生的悲催。

几千年来皆如此。

比较诡异的是,孟母三迁实则是教育环境决定论的例证,而环境决定论则是血统论的派生。中国千年科举制度促成的阶层流动,就是要打破血统论的僵硬与固化。

  

    

今天去想两千多年前的这位母亲,有些东西很难理解。

《韩诗外传》载有她的一段话:“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不管是从德性或学识来衡量,这都是非常有见地的一位青年妇女,而在那个时代,她很难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知书达理的教育觉悟由何而来呢?

孟子曾经有过一次婚姻危机。

古《烈女传》记载:孟妻由氏在卧室内袒身走动,孟子勃然不悦。由氏认为丈夫太过见外,就求婆婆解说。

孟子对妻子多有不满,认为她太过倨傲,渐生休妻之意。孟母对儿子晓以大义:“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心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所以恐见人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袒而在内,踞而视之,是汝非礼也,非妇无礼也。”结果,搁老太太那里,事情反成了丈夫有过错。

孟子听后深感愧疚,于是心中芥蒂尽除,与妻子和乐相处如初。

也许是对父亲死于彼处的一种牵挂,孟子理想的去地是宋国,但为了奉养老母而一再迁延,悠忽三十年岁月过去了,孟母已经年逾古稀,而孟子也已是知命之年。孟母又对儿子说出了一段千古名言: “夫妇人之礼,精五味,擅酒浆,养舅姑,缝衣裳而己,故有闺内之修,而无境外之志。以言妇人,无擅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也,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三从四德”中的“三从”了。

孟子再次周游列国,受到了空前的尊敬与欢迎,而就在他扬眉吐气之际,孟母却一瞑不视。

作为一位女性,孟母的伟大之处岂止“精五味,置酒浆,养舅姑,缝衣裳,”以及“三从之道”上呢?人生能够境遇到的许多苦难她都经历了,而她最为突出的就是给中国虎妈定型:能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决断,按阶段给予其不同程度、不同侧面的教育。

这种近乎教育天才的判断力和果断而生动的实教方式,至今让许多老师和家长感慨不已。

我们知道,中国母亲一生的幸福就是对子女的冀望得以满足,在这个过程中她们如同殉道者一样的虔诚而无怨。

就人生而言,中国传统母亲自身的幸福感体验太少太少,而负荷的苦难又是那么深重。




这种传统源于一种文化,——东方的、凝聚于家族和血脉中的伟大的伦理与最深刻的情感。

显然,对此作对错或是非判断都是渺小而无力的。

作者相关文章

赋予成长符咒,有时会放大苦难的意义

一个人,一座城

《论语》也是面照妖镜         
         
关注马尔的视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