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修谱界的一些怪象

 天涯军博 2023-06-20 发布于北京

  家谱是与家相关的典籍,修谱或续谱在近年越来越成为常见的社会现象。且不说不同姓氏、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家谱被不断编修或续修出来,而且大大小小的修谱公司、为修谱专门开发的软件或建立的公众号等也不断出现,最终使修谱这种本来属于一家一姓的个体事务越来越社会化,所修出的家谱也一改秘不示人的传统而成了几乎商品化的产品。但家谱究竟应该怎么修、多长时间修一次,在我国其实有一定的规律和传统,与上述这些并不相同。对于这些问题,本篇仅围绕“多长时间修一次谱”问题聊聊,揭秘其中的一些奇葩事。

图片

  其实,对于多长时间修一次家谱,我国早就有几乎约定俗成的规矩。早在明清时,除清朝皇室每十年一次编修《玉牒》外,民间基本都是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或简化为四十年一修。山东曲阜的孔子家族从明代开始便明确规定每逢甲子年大修家谱一次,甲午年小修一次,意思就是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同样是山东某地的一部多次续修的家谱,其第一次修谱是在明朝万历三年(1575年),后又先后在崇祯三年(1630年)、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嘉庆十三年(1808年)、同治三年(1864年)、民国四年(1915年)续修了家谱,其间隔时间依次是556664485651年,也基本符合上述六十年一大修的规律。另在初修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的山东曹州《槐抱碑郝氏家谱·条例》中,明确规定要四十年一修家谱,因为“家谱世远,不修既失统系,必乱宗派。限定四十年一修,幸勿重过甲子也”。现在看来,当时之所以会形成上述这些基本规律,一则因为如果时间太久容易造成世系混乱,有违于修谱“明世次”“辨昭穆”的根本宗旨;再就是如果过于频繁修谱不仅意义不大,而且还可能因为兴师动众而过于叨扰宗亲,造成财富的不必要浪费。由此可见,究竟多长时间修谱一次,明清以来的确有约定俗成的规律可寻。

图片

  但是,在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各地寻根热的兴起,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普遍出现了一次修谱或续谱的高潮,从那之后到现在差不多又有三十年,属于传统社会那种三十年一小修时间节点,各地修谱或续谱现象有明显增多的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其实并不难理解,难以理解的是与此相伴的一些怪象。其中有些人忘了修谱是公器、不是私利的道理,过于看重个人得失,把修谱当成个人或一家一户、一村一地的专利和争名夺利、出名敛财的机会,在几十年间不断变着名义反复修谱,不合理增加修谱频次,半点也不遵守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结果就是修了首修修二修,续了七修续八修;或者修了支谱修通谱,修了通谱修总谱,修了总谱修电子谱,还要修珍藏版、精华版,甚至修海外卷、修大百科,变着法儿立名目,翻来覆去要捐款,没完没了折腾人,兴师动众又劳民伤财,甚至以此为生财之道,全家人长期以此为业。其角色有点像明清时期那种为了工作而职业修谱的“谱匠”,但“谱匠”修谱还是受人之托成人之事,所赚的是自己应得的那份辛苦钱;而上述这些是以修谱为名而一再甚至长期谋取个人私利、骗取宗亲感情和钱财,即使与“谱匠”相比也差得很远。

图片

  上面所说的这些怪象,其实都有实例支撑。以上面提到的那部家谱为例,本来已经形成了大约六十年一修的规律和传统,但从1994年开始又先后在199420082018年三次续修或增补,每次间隔的时间仅十年左右。每次续修或增补时惊动宗亲不算,还要发动大家捐款。仅按谱中所提到的数字,三次的花费就将近180,与见于记载的第四次续谱约16万文、第六次60万文相比都是不小的数目。如果发起人不这么频繁续谱或增补,或在1994年续谱后按三十年一小修的祖训于2024年前后再启动一次小修,至少可以省下一半的费用,人力物力也不至于造成这么多浪费。所省下的钱即使用于修墓建祠、扶老济困、捐资助学、宗族公益,也会比这么浪费更有价值。

图片

  总之,修谱续谱都是家族中的重大事务,如何传承古人的相关智慧,把修谱时间安排得更加科学、合理,是一个值得理性思考的问题。各家各姓在决定这一大事时需要多人集体决策,多发现、调动那些真正能做到无私奉献的明白事理之人的积极性,远离那些企图以此谋取个人私利之人,也不必为修谱多浪费无谓的人力、精力、财力。这也是修谱界应当引起重视并认真落实的一件大事,不可不慎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