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妈,快帮我拿书包!”你的反应,决定孩子的一生

 富书 2023-06-21 发布于北京



进化妈说:想要教育好孩子,重要的是父母为孩子做什么,懂得不做什么,这需要理性和智慧。


作者:小石页

来源:爸妈进化论原创

前几天,我在学校门口焦急等待儿子放学,看到这样一幕:

“妈,快帮我拿书包,重死了!”

一个小男孩背着书包学校大门冲出来,语气着急且命令的口吻对着妈妈说。

孩子妈妈毫不犹豫地接过来,笑着说:“好的,宝贝,很累了吧。”

而那个孩子,却是一手拿着面包,一手捧着饮料,丝毫不理会身旁的妈妈。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经常发生,孩子总是吆五喝六地使唤长辈。

“妈妈,我的外套在哪里?帮我拿过来。”

“爸爸,快帮我把零食拿过来,我要吃。”

当孩子以“命令”口吻使唤父母时,大多数父母的反应可能是:

要么立刻去做,满足孩子的需求;

要么直接拒绝,一点小事都不会做,现在懒成这样,长大了怎么办。

可冷静下来再想想,这两种处理方式真的对孩子好吗?

溺爱孩子,

是父母毁掉孩子人生的“催化剂”

看过这样一句话:毁掉孩子的是什么,一味地纵容和溺爱。

纵容孩子的父母,就是在给孩子手上递刀子,让孩子用这把刀子砍掉自己的未来。

在《为什么家会伤人》一书中,曾讲过一个小故事。

冬天的夜里,妈妈带着3岁的皮鲁去朋友家玩。

朋友给了皮鲁一块糖果,但回到家后,皮鲁发现糖果不见了,于是开始大哭起来。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纷纷跑来安慰他,并答应皮鲁,第二天给他买最爱的玩具。

可是,皮鲁并不妥协:“我要!我要!我一定要!!!”

皮鲁哭闹打滚,全家人看得实在心疼,便带上电筒,开启了“搜寻”模式。

眼看到了晚上12点,糖果还是没有找到,妈妈实在不忍看到因绝望而寻死觅活的孩子,到底还是厚着脸皮敲响了朋友家的门。

后来,皮鲁长大了,他喜欢上一个女孩,可女孩看不上他。

愿望得不到满足的皮鲁陷入痛苦,先是割腕自杀,被抢救回来后又开始绝食。

父母哭着对他说:“你想把我们急死,不就是一个女孩吗?人生的路还长着呢,好女孩还有很多不止她一个。

但皮鲁恨恨地说:“我就想要她!要她,一定要她!!”

从一块糖果开始,皮鲁就被无休止地温柔满足,直至失去了理性。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疼爱子女是天性,但这疼爱一旦没了节制,变成溺爱,就会害了孩子。

曾在网上看到李天一的故事。

李天一是父母老来得子,父母从小就对他过分地迁就和溺爱,事事顺从他,让他养成了嚣张跋扈的性子。

长大后的李天一更是好不到哪里去,打架、辱骂、撞人、抢东西,更是他的“绝技活”,还总让父母善后。

17岁那年,在酒吧伙同朋友将一女孩灌醉,并拉到宾馆轮奸,事后女孩报了警,李天一最终被处有期徒刑十年。

看到这里,内心感触良多。

著名教育学家李玫瑾曾说:“千万别太顺从孩子,因为大部分逆子都是父母宠出来的。

真正毁掉孩子一生的,不是游戏,不是贪玩,而是源于父母对孩子过度的溺爱。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将溺爱定义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

他说:“这是那些过分庇护孩子的父母辛辛苦苦亲手挖掘的。

掉进陷阱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权利,也失去了长大成人的机会。”

俗话说,惯子如杀子。

一味溺爱孩子,只会让孩子失去独立自主的能力,伤人伤己,带来无尽灾害。

情感忽视,比想象中伤孩子百倍千倍

面对孩子的大声呼喊,很多时候父母不是不想帮助孩子,而是担心每次的帮助是害了孩子,让孩子养成依赖性。

可父母无情地拒绝带来的是对孩子的伤害。

曼彻斯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爱德华·特罗尼克曾做过一个“静止脸”实验。    

实验之初,妈妈一直在旁边微笑,孩子也非常开心,积极回应。

接着,妈妈开始面无表情,由热情回应改为面无表情,无论孩子怎么做,妈妈始终毫无反应。

短短几分钟内,孩子由无助变成痛苦,最后崩溃大哭。

实验证明,孩子的性格与妈妈的情绪密切相关。

很认可这样一句话:

情感忽视就像是一把很钝的刀,在身上不停地划,不流血,但痛感却很真实。

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看不见父母的辛苦付出,而是父母看不见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

正如乔尼丝·韦布博士所说:

“这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家长,都有过让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误,但真正有害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最好的教育方式,

是张弛有度,不溺爱,也不缺爱        

网上出现一个热门话题:“孩子求助,我们该帮忙吗?”

有人说:“不该帮,帮助孩子解决各种问题会助长孩子的依赖性,也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也有人说:“该帮,孩子寻求帮助是因为他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

面对这样的情况,父母陷入两难境地,不知该怎么样教育才是对孩子好?

结合心理专家的分享以及自己养育孩子的经验,给大家分享3个做法:

1、关注孩子的感受,关心孩子的情绪

苏霍姆林基曾说:“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儿童的心灵。”

父母要多留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关注孩子的变化。

比如,可以用语言安抚孩子:“好的,宝贝想睡觉,是吗?”

或者说:“妈妈知道了,看得出来宝贝你很难过。”

也可以用动作给予孩子安慰,如:

父母轻轻拥抱孩子,蹲下来,抚摸他的头顶,或者用手慢慢地拍着孩子后背等。

先舒缓情绪,再处理事情。

当孩子的情绪和感受都被父母接纳了,孩子的心就安定了,才能安妥地做事。

2、鼓励孩子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曾看过一则视频,一位外国妈妈带着一岁半的小朋友学做饮料。

孩子学着妈妈倒牛奶的第一步,就洒了整张桌子。

但妈妈依然鼓励孩子自己完成一系列做饮料的步骤,

慢慢地,孩子步骤熟练了,最后母女俩一起做好了舒爽的饮料。

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说:“鼓励和表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比任何方面都重要。”

鼓励,它能给人以自信,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勇往直前的力量……可以说,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喜欢并希望得到别人的鼓励。

所以,千万不要低估鼓励的力量,好孩子都是鼓励出来的。

3、回应孩子的需求,建立情感

听过这样一句话:“心连心的亲子关系是孩子一辈子强大的精神支柱,做好与孩子的情感链接很重要,”

就是当孩子发出了情感需求的时候,父母是要有回应的。

举个例子:

睡前与孩子进行5分钟的亲子时间;

仔细听孩子倾诉今天在学校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并发表温和的言论;

开着台灯,轻柔拍孩子的背,让他慢慢入睡;

在孩子哭泣时搂住他;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动作和小细节,却能和孩子建立情感链接。

正如乔尼丝·韦布博士说过:

当孩子提出情感需求,你尽全力去做了,孩子会换一种方式来爱你,因为他们能够感觉到你在努力理解他们,能在他们需要的时给予支持和帮助。

这是你能做到的最优秀成就感,也是最积极有爱的事物。”

所以父母在培养孩子的同时,不要忘记和孩子建立爱和情感的链接。

当孩子心中充满爱,他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自由飞翔,面对未来。

爱孩子,是为人父母的本能,只要是对孩子好,父母就愿意做任何事。

但是想要教育好孩子,重要的是父母为孩子做什么,懂得不做什么,这需要理性和智慧。

所以,做一个好好爱孩子,懂得关注孩子内心感受的父母更重要。

只有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才有自由飞翔的能力,他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自信、顺利、成功。


作者简介:小石页,富书专栏作者,一个爱写作,享受写作过程的新人作者,喜欢写出更多关于孩子们成长路上的心灵世界文章首发公众号:爸妈进化论(ID:bmjhlc),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