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凯平:你若积极,世界美丽

 盐心Jaffe 2023-06-21 发布于四川

对积极心理学的了解,其实经过一段历程。

记得最初看到一篇文章,提到深呼吸、闻香、运动可以缓解内心焦虑——说实话,每个为长久的内心困惑寻求答案的人,大概都不会止步于此。

后来,读到彭凯平教授的《孩子的品格》。他在书中将孩子成长中重要的品格,描述为天赋优势、抗逆力、专注力等七个核心要素。仿佛拨云见日,将我长久以来在心里打转的、难以记述的成长经验,做了有力的认证。

抗逆力是什么?持续积极反馈形成的奖励回路。奖励是什么?多巴胺分泌引发的快乐感。

这就是科学了。就像你从前需要拣尽寒枝,才得了一方天地,现在科学的手指给你看,这个安身的巢穴,它就在那里。重要的是,要相信,我们本应拥有它。

在阳光温柔的五月,我们几乎是怀着激动,来到清华大学,参观了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以及幸福科技实验室。但当我们正要约彭教授时,他却因一场讲座,来了成都。后来听他说,三年没来成都了,亦甚为感怀。

在成都的酒店房间,我们对彭教授做了专访。

作为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彭凯平教授话语轻松而风趣,温柔却有力,给人一种积极的力量。并且,当你深入了解他的人生,会发现他的成长、求学、从教,正是一个典型的积极心理学故事。

彭教授学生众多,不限大学之内,也包括众多老师、家长、公司职员。他的身边,总是围着一群热情的读者。这些走在幸福路上的人,一人一点力量,正静水流深地推动着社会的积极变化。

我想这就是他愿意看见的,世界的样子。


世界是什么样的?

2023年2月20日,清华大学新年开学第一天,彭凯平为新生开讲社会心理学。

这几年,对我影响挺大的。」彭凯平说。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人的一些心理问题就凸显出来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做正确的事。」

这令他感到忧心。

如何形成一种理性、智慧的社会氛围,积极的变化如何发生?

彭凯平觉得,这需要依靠个人寻找自身积极的心理力量,也依靠社会文化的正向进步。

就像他在访谈节目《十三邀》里提出的:

你愿意活出什么样的世界?

若用积极心理学的话来回答,便是——这取决于你愿意世界是什么样的。

心理学是什么?

1976年的河北唐山,一场惨烈的大地震,带来了巨大伤害,在全国范围内也造成了对地震的担忧,远在湖南岳阳的初中生彭凯平也不例外。

他甚至发明了一个地震检测仪——将一个电极圈放在平板上,中间放上一个酒瓶,板子一震动,酒瓶便会倒下,撞击电极圈,弄响连着的闹铃。

刚装上那晚,闹铃就响了。左邻右舍皆被惊动。大家慌忙跑出去,半天却没动静,原来是老鼠把瓶子撞倒了……

上高中后,彭凯平自然选择了理科。他的梦想,是成为一个研究地震的地球物理学家,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得先考上北京大学物理学系。

1979年,彭凯平如愿从湖南岳阳,考上北京大学。但当亲友为他高兴、为他骄傲时,他拿着录取通知书,心却凉了一半。原来他无意中在「愿不愿意服从国家分配」的空格处打了个钩,便被调剂到一年前才恢复成立的心理学系了。

当时的理科生,大多不了解心理学,在别的院系看来,心理学系的学生,也像一群格格不入的另类。

「作为一个理科生,我希望清清楚楚的答案,希望1加1等于2,可是心理学往往有很多不同看法,不同体验,说起来好像都有道理。」

这让彭凯平无所适从。

他只好去问招生老师,心理学是干什么的?老师想了想,说:

「心理学和物理学都是理学,差不多。」

就这样,彭凯平成了北大心理学系复立后的第一批学生。

若以日后他研究的积极心理学的话说,彭凯平在一开始,便充分发挥出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他对专业不太上心,大部分时间选择泡在图书馆看杂书,这导致了他第一次心理学考试只考了60多分。

彭凯平当时满心想的是:如何才能不学心理学。



在文理交汇处

在迷茫于是否要转系的那个冬天,彭凯平在教学楼偶遇了一场讲座——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正在「寒夜谈红」。

周先生的讲座,让他兴奋、震撼——

曹雪芹的《红楼梦》到底写了多少回?高鹗是不是草率地完成了后四十回?对于这些在红学界持续争论的问题,周先生给出了一个简单的数学回答:

中国文化素以「九」为极致,九九归一,所以《红楼梦》每九回讲一个故事;同时,以「十二」总揽人物情节,因此周先生认为,曹雪芹写《红楼梦》,最终回数应是9×12,108回

这个思路让彭凯平大有所悟。

「优秀的学者,就是要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找到事物的规律。心理学何尝不是如此?在五彩缤纷的表象、幻象背后,一定有一些数学规律、定量逻辑。」

他尝试回答那个最初的问题:心理学是什么。

「文理相通,对于再需要感性、悟性去理解的事物,也可以科学、理性地来探索、分析和证伪。心理学,就是在复杂的人类心理活动中,找到一些科学规律。」

想通这一层,彭凯平找到了学习的意义,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一年秋天,北大心理学系来了一位新老师——吴天敏(注:儿童心理学家,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并开设了一门心理测验课。

对当时的本科生来说,做科学研究,是件非常遥远的事。包括彭凯平在内,同学们既感好奇,亦无从下手。吴老师却说:在科学上,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想象力。」彭凯平暗暗记下了。

「一个人聪明的表现是反应快,所以我当时就异想天开,决定研究两者的关系,先测量人的神经系统的反射速度……」

结果,自然是没结果。人的膝腱反射速度,和智商并无关联。正沮丧时,彭凯平收到了吴老师给他打出的全班独一个A+。

这无疑是吴老师对他的莫大肯定。她不在意我是否做出了什么结论,而是在意我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问题。」就这样,彭凯平渐渐喜欢上了心理学。理工科的训练、对学业的兴趣,以及发散性思维,成为他在学术路上的重要保障。

没多久,彭凯平的学业就冲到班上前几名。

如今,作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经常代表学院迎接新生、欢送毕业生。对于年轻学子的迷茫,他这样劝慰:

「没有哪个人的人生一帆风顺,很多烦恼之事,是因为你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哪怕你确实不小心做了不太理想的选择,但人生路还长,你大可调整方向,朝着新的目标奔跑。」

跟着你的心走

对于大学毕业即留校任教的彭凯平来说,他不会想到,前方还有更多选择在等着他。

1983年,彭凯平开始任教北大心理学系。之后,担任过班主任、辅导员、系主任秘书、系主任助理。20世纪90年代开始,彭凯平留学海外,于1997年,获得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

此前几年,彭凯平曾有一个去跨国企业做高管的机会——世俗成就、学术意义,如何抉择?

他找到了自己的博士生导师——理查德·尼斯贝特(注:文化心理学家,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教授),希望老师能为他写一封推荐信。但尼斯贝特教授拖了一段时间,没有回复,最后把他叫了过来。

彭凯平记得清楚,在老师的花园里,两人坐下来喝着啤酒,聊了开来。

彭凯平和自己的博士生导师理查德·尼斯贝特(中)在一起

老师说:

你想过没有,我是一个有名的美国教授,你是一个中国人,我们相遇在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合作出了这样优秀的论文……所以你的使命,就是要做心理学。

这么一说,彭凯平便欣然接受了。

1998年,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第一次提出了「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2000年1月,他又与匈牙利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共同发表了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标志着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正式形成。

与传统心理学不同,积极心理学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社会的和谐发展。但在当时,彭凯平并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心理学领域。他正在尝试调适自己的学术边界。

参加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右为马丁·塞利格曼教授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塞勒,是一个「欢迎心理学的经济学家」。彭凯平博士毕业后,获得了不少美国大学的教职邀请,其中就有理查德·塞勒所在的芝加哥大学商学院。

塞勒教授带着彭凯平来到芝加哥大学参观。在教授俱乐部,他指着墙上挂着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照片,说,有朝一日,我们的照片也会在上面。

吃饭时,彭凯平坦诚地向塞勒教授表达了他的犹豫——是继续做社会文化心理学研究,还是从事结合心理学与经济学的工作?

塞勒教授半开玩笑地说:Follow your gut(跟着你的心走)

不久后,彭凯平开始任教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后获心理学及东亚研究终身教职。二十年后,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理查德·塞勒教授。

「照片真的上去了,但我没在里面。」彭凯平笑着说。

理查德·塞勒

走向人民的心理学

清华大学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设立了心理学系。清华国学院四导师之王国维,就是第一个将心理学介绍到中国的学者。

《人间词话》里的「顿悟三阶段」,便源自心理学理论。之后,1952年,院系调整,清华心理学系并入了北京大学。在北大留校时,彭凯平还当过一段时间周先庚先生的助理(注:周先庚,心理学家,教育家,中国实验及应用心理学奠基人,也是院系调整前清华最后一任心理学系主任)

梁启超、赵元任、王国维、陈寅恪——清华大学四大国学导师雕塑

新世纪后,已在美国加州大学社会及人格心理学专业任主任的彭凯平,应清华及周先庚先生之子力邀,决定归国,帮助复建清华心理学系。2008年5月起,彭凯平受聘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及首任系主任。

刚回国时,彭凯平发现,国内发展进步特别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是,在心理上,人们似乎还没有做好准备。

那时有一个问题,让他非常触动。

2008年,媒体发表了一篇调查,随机询问人们:你是不是弱势群体」?结果90%的人认为自己是。在彭凯平看来,这个结果是「非理性的」「大多数人觉得自己活得不开心、烦恼、焦虑,就会产生大量心理问题。」

彭凯平觉得揪心,「因为我们算是活明白的、乐观的,但还有那么多不明白的、消极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告诉他们,这么活是值得的,是有意义的。」

他觉得是时候做些什么了。

彭凯平联合几人发起了一个运动,叫走向人民的心理学」,并以「心理学与中国发展」为主题,开了几次论坛。参与者们一致认为,心理学一定要面向社会,解决人民的心理问题。但是,怎么解决?

2009年,正好有一位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访问教授——克里斯托弗·彼得森(注:积极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创始人之一),来清华演讲,并送了彭凯平一本《积极心理学》。彭凯平初次了解到了这样一个心理学新思潮。更令他吃惊的是,当时已有不少人在网上自学过「哈佛幸福课」。

「这说明,我们喜欢,也需要积极心理学。」

2010年8月7日,首届中国积极心理学大会开幕式及主题演讲会在清华大学举行。作为大会执行主席的彭凯平,看到千人参与、座无虚席的盛况,更加坚定了心中方向。

这次会议的召开,宣告了中国积极心理学和幸福科学迎来了新时代。自此,积极心理学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蓬勃发展。

2014年,彭凯平教授在清华创立了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致力于用科学方法,为人类的幸福提供理论和建议。

2016年,清华心理学系主导成立了幸福科技实验室。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幸福科技的研究室。从脑机接口,到人工智能;从睡眠科技,到积极教育,为幸福研究提供扎实的科技基础。

彭凯平教授还着手把积极心理学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比如他参考明代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的思想,把积极天性」译成「良知」,将积极心理学的实践方法,称为知行合一」

又参考古汉字,将flow」译成「福流」,并出版《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一书加以阐释,他为一位读者题字:你是积极的,世界就是美好的。

作为践行者,他应邀去学校、企业讲学,持续通过媒体或网络为社会热点发声。他始终站在积极心理学推广的一线……

彭凯平常爱引用苏东坡的一首《观潮》,来指代积极人生的面貌——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历尽人生磨难后,再来回看自身,我们的观感、认识、境界是不同的。

「当你战胜挫折、打击带来的负面情绪,一定会对生命有新的认识。」(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其他媒体的报道资料,特此致谢。)


END

2023年/第173期2023/6月刊

排 | 阎家珲

审 | 周春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