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对书法的作用太大了。有“筋”字就活了,有“筋”字就会有精气神。 王羲之在《笔势论十二章》中举过一个字中无“筋”的反面的例子。字中无“筋”则会“状如算子”,写出的字如同发呆的小木棍,一根根堆砌起来。字不活,看起来死气沉沉,没有精气神。 学书法第一阶段学的是点画的外形,比如通过临帖把点画的外形写准确。这时你会遇到学书法过程中的第一个瓶颈,字写得和字帖差不多了,但就是不顺眼。 其实这种不顺眼就是字缺乏生命力,也就是字不活。就像看一个病态的美女,外形不错但没有精气神。问题出在哪?你不懂“筋”法,不会写“筋”,也不知道其中的小动作。 什么是书法中的“筋”?它的来龙去脉,王羲之是写“筋”的高手,他写“筋”的秘诀是什么?你弄明白了这节内容,学会了王羲之的方法,你的字也会立马活起来,容光焕发。 书法中的“筋”到底是什么? 书法中的“筋”原本是古人的一个比喻,古人怕你把字写散了,故把点画之间的联系用“筋”做比喻。 虽然“筋”只是一个比喻,但确实存在,你能感觉到它。字中之“筋”如同一条跳动的生命线,把点画“串”在一起,气脉不断,字会呈现出精气神,有活力。 书法中的“筋”是毛笔笔锋走过的路线。 我们从上图这个字中明显感到有一条“筋”在字中流动 为什么你也用毛笔的笔锋写字,却写不出“筋”?而王羲之也用毛笔的笔锋写字,却能写出“筋”?王羲之肯定是有方法的。 我上面已经说过字中之“筋”如同一条跳动的生命线。有变化才叫生命线,你用笔锋平拖一根线条,没有变化字中就无“筋”,也就没有生命力可言。 王羲之写“筋”的方法是什么? 在虞世南的《笔髓论》中记录了王羲之说过的一句话,“每作一点画,皆悬管掉之”。“掉”是摇动手腕的意思。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王羲之写点画是通过摇动手腕完成的,这样写出的点画中就含有“筋”。 你通过摇动手腕写出的点画线条是变化的,如果你不动手腕写出的点画是平拖的。变化的书法线条会呈现出生命力——字中含“筋”。 平拖的线条不变化没有生命力,字中也就不会有“筋”,这样的书法线条会让人觉得死板、呆板。 本节要点: 这一节让你明确字中要写出“筋”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有“筋”的字会呈现活力,呈现生命力? 其根本原因就是王羲之说的那个方法——悬管掉之,通过摇动手腕写点画,书法线条就会有变化,字中就会有“筋”。字就会有活力。 不动手腕写出的书法线条没有变化,字中就会无“筋”。出现写字死板的毛病。 原创作者:墨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