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国主流思潮的同质化泥潭:鲁元公时代出现的破局之路

 海叔说春秋 2023-06-22 发布于四川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鲁国的主流思想都是孔子和门徒们的思想,鲁国国君和诸侯权卿们秉持的也是所谓君君臣臣的观点,只是在具体的行为当中,这种思想一方面促成鲁国更像一个礼仪之邦,一方面又让权卿们受制于此不能大胆的发动变革,深陷于变与不变的纠结之中,破局之路究竟在于何方。孔子的弟子冉求、子贡、子思等人逐渐都成为鲁国朝堂的常客,鲁国政坛领域中引导主流思想的始终是这些子弟。

价值观的导向和思想的潮流,导致鲁国彻底失去战国的生存空间,大势所趋的不是周礼,而是强权和军力,可惜的是鲁国一个都没有,其中鲁国国君只是鲁国的代理,真正掌握实权的是季孙、叔孙和孟孙家族,然而随着三桓家族内乱横生和外部军事作战的不断失利,三桓的强权也已完全削弱。至于鲁国的军力更是不足以与北方的齐国、南方的吴越、西方的晋国对抗,尤其是到鲁元公时代鲁国的国情显得更加衰败。

在当时的天下列国之中,大多数诸侯对孔子的思想基本都是敬而远之,就是可以在冠冕堂皇的场面上极力推崇,而在真正执行层面就会变样。诸侯们实际上还没有形成真正切实有效和能够改变国局的思想,魏文侯依靠西河学派选贤任能,魏国此后变法图强,其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一个吴起,一个李悝,事实上都跟孔门弟子渊源极深,这足以见出孔门学说在当时列国的影响力还是非常之大,这是鲁国人对列国推进时代演变的巨大贡献,只是变法没有发生在鲁国,这是鲁国人的悲剧所在。

春秋战国时代列国之间的治安不好,跟列国没有真正形成主流思想有关,但更多人已经认识到核心资源的归属权掌握在谁的手中,因此诸如吴起等人即便家财万贯,也对商人的身份极度不满,要散尽家财求取仕途。而当求仕不成,受到同乡羞辱,吴起竟是愤而怒杀同乡,这是思想混乱所致。吴起先拜曾子为师,后又转投兵家,此后学有所成,杀妻求将,都说明鲁国民间认可的就是只要能够走进朝堂,即便是杀妻也是可以的。

而吴起的事件则说明在鲁国除了有孔门学说,兵家学说也开始有生存空间。这即是百家争鸣的宽泛性,更是思想乱象的破坏性。后来的很多朝代们,都认为过多的思想会导致社会乱象,显然孔门学说、兵家学说,到后来还有的墨家学说等等,可能在某种层面上给予民间思潮的极大丰富性,可是对鲁国朝政的破坏性则不言自喻,若是朝堂之间没有真正形成一种能够控制权力的思想,那么不同思想之间的对战,将严重破坏政权的稳固。

实际上在更早些年的鲁元公时代,鲁国的思想乱象所导致的政坛动荡已经在发生,而其根源主要在季孙氏家族。季孙氏的宗主季康子在鲁哀公27年的时候死掉了,而其后就是鲁悼公时代,这个时代的季孙氏宗主是季昭子,季昭子辅佐的是鲁悼公,这个鲁悼公虽然没有什么作为,可是在位时间很长,大约有三十余年,也就是说等到鲁悼公死掉的时候季昭子也差不多要死掉了。季康子迎接回了孔子,季昭子重用了孔子门徒,而新任的季孙氏宗主是谁呢?他所做的事情对鲁元公将会有何影响?

鲁元公时代其实已经是战国时代了,诸侯之间的纷争不再是那种小打小闹,而是以灭国为目的的战争,比如莒国就被楚国灭掉了,郯国被越国灭掉了,薛国又被齐国占领了。韩赵魏三家和齐国的田氏完成了政权的分割与过渡,唯独鲁国的三桓家族却偃旗息鼓,虽然季孙氏将封地费地建立为独立小国,但与国君之间的争斗其实是日趋减弱的,更多的举措体现在无为上,就是双方和睦共处,这种共处表面上看来是权力交接的默契,可事实上是三桓家族已经放弃了篡夺君权的野心。

外部环境的恶劣,国内思潮的混乱,鲁国人根本没有更多精力控制朝政格局。齐国田氏成为齐国君主而后,就在大力拓展疆域,叔孙氏、孟孙氏的被攻灭,季孙氏的费国与鲁国之间相对独立,导致鲁国的军队作战能力进一步被人为的分裂为两大部分。孔门学说的空洞性和理论性的弊病成为制约国家发展的桎梏,因此鲁元公在位期间最有可能的就是在持续减弱孔门学说的影响力,这是兵家能够开始在鲁国盛行的前提条件。所以吴起在被曾子逐出师门后,能够重投兵家,就可说明当时的鲁国,兵家已经成为能够与孔门分庭抗礼的学派。

那么,作为最适合战国的兵家,能够为鲁国人带来什么变化吗?这就得看后来的鲁穆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