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野性的思维》

 求是1025 2023-06-22 发布于山东

法国哲学家C.列维-斯特劳斯作于1962年。此书是列维-斯特劳斯的理论代表作之一,相较于他此前出版的《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忧郁的热带》《结构人类学》等著作,本书既延续了其一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理路,又超越了人类学藩篱,对整个人文与社会科学提出了批判性观点,并迅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全书始于对原始人群知识结构的分析,终于对J.-P.萨特哲学的批判。共分为九章,分别是:第一章《具体性的科学》,第二章《图腾分类的逻辑》,第三章《转换系统》,第四章《图腾和等级制度》,第五章《类别、成分、物种、数目》,第六章《普遍化和个别化》,第七章《作为物种的个体》,第八章《可逆的时间》,第九章《历史与辩证法》。

此书首先论述了原始部落人群对于具体事物的好奇心和丰富知识,列维-斯特劳斯认为野性(或未开化)思维既是无关乎利害(非功能性)的,也是思辨性(非情绪性、神秘性)的,这是一种以简便手段对于宇宙的整全性理解。这种形态下的知识并非现代科学知识的预备阶段,而是与现代科学知识平行的知识类型,这体现出列维-斯特劳斯之强调共时性而反对线性历史的结构主义立场。针对这两种知识类型的思维,列维-斯特劳斯提出了“修补匠”(bricoleur)与“工程师”(ingénieur)两种模式。后者依靠概念工作,以一套固定而明确的体系解决相关事件;而前者则是从事件到结构,依靠着记号,将周遭事件融入一个大体融贯的宇宙结构之中,随着每一次融入,结构本身会有细微的调适。接下来,列维-斯特劳斯用大量篇幅探讨了图腾制度,这一制度正好提供了野性思维“修补匠”式思维的范例。图腾具体内容常常发生变异,具有偶然性与历时性,但图腾的结构则是稳定的、共时的。对于内容的变异,结构需要做出一定调适,在这个过程中,结构的形态尽可能地得到了维持。所以无论图腾内容发生何种变化,图腾结构及其功能都保持着稳定,而这正是“修补匠”从事件到结构之思维模式的具体呈现。无论如何,列维-斯特劳斯认为野性之具体性思维与现代之抽象性思维处于同一等级,并无轩轾高下之分,两种思维都各有一套编码系统,使各自在其内部共享一个意义世界。从更普遍的意义上看,他指出这两种思维“是人类史上始终存在的两种互相平行发展、各司不同文化职能、互相补充互相渗透的思维方式”,野性思维适用于艺术活动,而抽象思维则适用于科学活动。存在主义哲学与历史主义关系极为密切,而萨特作为存在主义者,对于历史性同样特别重视,他曾批判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思想中对共时性的推扬。列维-斯特劳斯则在《野性的思维》最后一章集中批判了萨特的辩证理性学说,强调了历史知识的非连续性与类型性,这一论战成为战后法国思想界的重大事件,深刻地影响了法国乃至世界思想史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