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绍周的“肾虚痰瘀”学说

 哈瓦那1 2023-06-23 发布于四川
   郑绍周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创始人,擅长治疗中风、眩晕、癫痫、痿证以及内伤发热等病。其学术思想的中心点在于“肾虚痰瘀学说”,即肾虚为本,痰瘀为标,补肾化痰活血是治疗中风、血管性痴呆、多发性硬化等疾病的基本治疗方法。   
    郑绍周擅长治疗中风、眩晕、癫痫、痿证及内伤发热等疾病。他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国内较早提出用“补肾益气”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说法,得到了中医脑病界认可。近10年来,他采用补肾、解毒法治疗多发性硬化病,疗效显著;他辨治内伤发热,举重若轻,享誉中原;他提出“肾虚痰瘀”学说,并倡导“补肾、活血、化痰”法治疗多种疑难脑病,进一步丰富了中医脑病临床疗法。
提出“肾虚痰瘀”学说
    从医50年来,郑绍周的学术思想的中心点在于“肾虚痰瘀”学说。“肾虚”为患病之本,“痰”“瘀”为标,是机体的病理性产物,补肾化痰活血是治疗中风、血管性痴呆、多发性硬化病等诸多疾病的基本治疗方法。
    “肾虚痰瘀”学说的渊源。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血不利则为水”的水血同病观点,并研制了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蒲灰散、鳖甲煎丸等方剂来治疗瘀水同病诸多病证,并提出“因瘀致痰”之说。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提出“痰夹瘀血,遂成窠囊”的观点。《灵枢·邪客》中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的记载。《灵枢·百病始生》中有“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湿气不行,凝血蕴裹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这说明津血同源,痰瘀相伴。
    郑绍周认为,肾虚则脏腑功能减退,气血精津不足,形体失养,势必产生病理性产物——痰、瘀等,痰、瘀等病理性产物一旦产生,可加重脏腑功能失调。正如《灵枢·逆调论》中记载“肾者水脏,主津液”。这说明人体的精、血和津液三者同源异流。郑绍周认为,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时常肾虚为本,“痰”“瘀”为标。
“肾虚痰瘀”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是肾虚是许多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素问·六节脏象论》中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郑绍周认为,肾藏精可分为“先天之精”“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是构成人体胚胎的原初物质。“后天之精”是人出生后机体摄取的水谷精气及脏腑生理活动过程中所化生的精微物质。二者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劳倦内伤等原因,而致肾精亏虚,水液代谢正常,水湿积聚,发生水肿等病。肾阴亏损、阴血不足,脉道涩滞可致血瘀;肾阳虚弱,阳虚则寒,寒凝血脉形成瘀血。郑绍周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虚则五脏六腑皆虚,从而脏腑功能低下,代谢紊乱,致痰致瘀,产生诸多疾病。比如心脑血管病、痴呆、多发性硬化病、高脂血症、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肿瘤、抑郁症等多种疾病都与肾虚有关。现代研究结果显示,肾虚时常导致以神经内分泌紊乱为主的机体内环境综合调控机能障碍、免疫力低、自由基代谢及其清除系统的平衡失调等。因此,肾虚是许多疾病的病理生理特征,也是许多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
    二是痰浊、瘀血是许多疾病的临床表现。痰在中医学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痰是指各个脏腑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病理性产物;狭义之痰是指我们平常肺中咯出之痰。中医认为,痰是由人体水液代谢障碍产生的,多与肺、脾、肾的气化功能障碍或者三焦水道失于通畅有关。痰形成之后,随气血流行,内行脏腑,外行筋肉,其停留与所过之处,必影响气血运行而不通畅,因而导致瘀血。《素问·调经论》中有“孙脉水溢,则经有留血”的记载。痰饮可促成瘀血。瘀血一旦形成,可影响水液的代谢,从而进一步导致痰饮。在临床上,痰饮与瘀血时常相互为患,形成痰瘀交加、缠绵难愈之证。因此,中医在为患者治疗疾病时,时常说“百病多痰”“久病多瘀”。
    三是补肾化痰活血是许多疾病的治疗法则。
    首先是补肾。肾中精气内寓真阴真阳,是机体诸脏阴阳之根本,维护着诸脏阴阳的相对平衡。人到老年,肾中精气逐渐衰退,肾之阴阳处于负平衡状态,偶尔因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太过,导致气血逆乱,引起其他脏腑阴阳偏盛,形成痰、瘀等病理性产物。郑绍周强调,治疗老年性疾病,无论有无明显肾虚状态,都应谨慎运用补肾之品以治其本。补肾益髓一则可补益脑髓,二则可使精气、血旺盛,起到活血、化痰的疗效。可是,肾精宜温润,因肾之性喜恶燥,当以柔润补之,又因肾为水火之宅,过于柔腻则有壅滞之弊病,所以每于柔润中辅助以温通功能,可取得满意疗效。郑绍周时常选用仙灵脾、肉苁蓉、女贞子等药物,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以起到填补肾精、扶助肾气之作用。郑绍周认为,血管性痴呆发病根源在肾,关键在肝脾;在病理变化中,脾、肝、肾三脏关系密切。脾胃乃后天之本,水谷精微化生之源,可调养其他脏腑,所以脾胃衰则五脏皆虚;肝病最容易导致气滞血瘀。郑绍周强调,中医在临证时,应肝脾肾三脏共同调养与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其次是化痰。痰性黏滞,时常使疾病缠绵难以治愈。郑绍周强调,痰浊闭阻时常是疾病的关键所在,且痰浊的轻重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系,因而他主张重用化痰开窍之品。比如,痰气停滞者,用远志、菖蒲、白附子等药物治疗等。郑绍周在治疗痰饮时,遵照《金匮要略》中的“当以温药和之”治疗法则,在应用祛痰利湿药的同时,配伍温阳药物,因温阳药能扶正助气,促进肺、脾、胃三脏气化正常,痰饮自消。由于“百病皆由痰作祟”,所以郑绍周主张,在疾病的急性期可重用化痰祛湿之品。
    最后是活血。郑绍周认为,许多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血瘀证候。在临床上,医生可辨证论治,采用补气活血、温阳活血、养阴活血、清热活血、化瘀通络等方法。他时常运用的药物有当归、葛根、黄芪、生地黄、牡丹皮、紫草、三棱等。补肾活血化痰是郑绍周临证施治时的基本治疗法则。郑绍周认为,补肾益髓一方面可补益脑髓,一方面可使精气血俱旺,进而促进活血化瘀。在临床上,病程短的患者,多以痰瘀为主;病程长的患者,多以肾虚为重,所以中医在临证时宜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药物,对补肾、活血、化痰亦应有所侧重。
中医为本,西医为用
    郑绍周不仅博采中医各家所长,还重视西医之长。他认为,传统中医对疾病的治疗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但随着西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新的疾病不断被发现,过去尚未被认识的疾病已经得到科学证实,这就为中医学提出了新的课题,需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他依据古人之训,并汲取西医学之精华,在把握中医辨治思维的基础上,主张辨病和辨证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疗效为先”的目的。在临证、遣方、用药时,他也适当参考中医药的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他特别强调,中西医结合与保持中医特色之间不是相互矛盾的,而应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本报综合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