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较多,范傅镇个场】 中国戏曲自古题材丰富。 京剧很多戏根据历史衍化,比方《三国演义》,一本书能够喂饱一个剧种了,再来些隋唐十八好汉,水浒一百零八将,故事库浩如繁星,取之不尽。 昆曲多演元曲杂剧,《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长生殿》《汉宫秋》《西厢记》,在保留传统方面,昆曲做得最好,相对的,新编戏举目维艰。想要变化不容易,然也在努力”与时俱进“。 地方小戏则演民间故事和家长里短为主。很多是从地方传说里提炼出来的,《梁祝》《碧玉簪》都算,再如《杨乃武与小白菜》《剖腹验花》,真有过这样的惨案。再就照话本子改,三言二拍《白蛇传》《杜十娘》,再有弹词,《孟丽君》《十美图》,单提《倭袍》很陌生,要讲起《刁刘氏》《毛龙出京》,唔,王文娟唱的那《李飞龙想郎》,恍然大悟:啊,这么多! 正儿八经的历史剧,估摸着从近代话剧舞台上才出现的。——当然也有电影,而且对戏曲来讲,说不好是话剧抑或电影哪个直接影响更深些,但这两者本来相关,所以在之前的系列文里我提到电影,现在提话剧,主要为举例方便,不偏哪一方。看官明白就好。 和历史衍生剧的区别在于,后者戏说的成分相对少些,同时要传递的“意义”相对重些。打个比方,前者瞩目于乾隆下江南,程淮秀、金无箴,随便编;历史剧那就把乾隆几任皇后下场理一理,出场人物皆能在史书上找。 历史剧的出现,一方面是话剧先导,其次也由于当时大环境,以古人之事,抒今人胸中之块垒。 郭沫若一系列历史剧比较有代表性,《屈原》,《虎符》,《南冠草》。【当然话剧舞台上比较直接,同时涌现更多的时代戏,不在咱们这个范围内,略。】 慢慢的戏曲也追上去了,不再是不问世事、轻歌曼舞,更多把戏曲与社会责任相挂钩,例如抗战期间,上演《花木兰》,《生死恨》等。越剧旖旎为主,大量相关新编戏,约摸把秦淮八艳演了个遍…… 这时期,话剧表演以真实为主,上演历史剧的时候对服化也就提出相应要求,开始拥有历史元素。 还原几分,倒也不好说…… 我在网上搜了一下,找到这张《屈原》。 很明显,屈原形象是根据文人画来的,特别是内个光秃秃滴大脑门子,特别还原…… 看上去还有很浓的戏曲味道。 五十年代以后,爱国历史剧进一步风靡戏曲舞台。无论适应时代,或者追随潮流,戏曲自然而然也开始了服化方面对于历史的要求。 比如尹桂芳演屈原,从学习橘颂到讨论屈原的舞台形象,即使并非务求还原,也尽量做到有出处可循。赏戏 |尹桂芳《屈原》第一场 橘颂 而对于非历史剧,但有明确年代划分的新编戏,有些服化也关照到了。 此时,戏曲的服化,主要体现在两点:1,吸收最典型的历史元素。2,不丢戏曲本味。 这是与时俱进的创新,也是对既有文化的继承。 但这么做,对相关人员的要求也就真的非常高了。因此,能做到这个地步的戏,不多。我虽然很想猛夸咱《屈原》《莫愁女》啥的,可惜所余唯一两张剧照,夸到天边……能说得也不多啊。 故,我以为最为典型的一出戏,莫过于上越版《孔雀东南飞》。 看到一张老戏考封面,糊得连AI都不想动。 焦仲卿的帽子很有趣,现在的演出里,焦兄或者大郎亦偶有此帽。 傅全香的打扮接近四十年代,那时候喜欢两鬓两钗,流苏垂肩。 无独有偶,还发现了一张中生代早期照片,非常有意思,帽子虽然不大一样(有这帽子“汉”风更浓些,类似于委貌冠或者远游冠,等等,随便想吧),但大概能借此确认上面那张是《孔雀东南飞》? 到了八十年代,服化最大的改动,主要在吸收历史元素方面。 电视剧是80初拍的,我看了一下,实在是……太糊了。细节很难看清楚,以能搜到的剧照为主。 特别凸显历史味儿的,体现在八个字:交领右衽,高冠广袖。 小生的领缘,袖缘,衣缘,都有续边,颜色同。所谓“续衽钩边”。 曲裾没完全拍出来,后面再找更明显的。 这两个特点上去以后,特别是曲裾的出现,“汉“味儿猛地就浓冽起来。 这张据说是傅与其女刘丹的合影。但重点不在此。这应该是三年辛勤那边的戏份,戏中傅穿的窄袖,这里不一样,注意看傅头上的打扮,那块浅蓝的,其实是块布,或者讲半块巾帕包头。 实在木办法了,电视剧里剪了一张出来。这块布看得很明显。但正面看没这么大,像一条弧形的修饰。 其实,这多少有点点传统特色,就是戏曲里讲苦旦,总是大包头。(当然生病也包。) 傅这个变化较多,我起初并没想到这里,只以为持家从俭,突出辛勤。看下去,到了浙越版就清楚了。 (二)章瑞虹、陈颖 我起初做图的时候,主要选择的是这一对。因为视频清楚,多镜头。 看一下全景,各种曲裾、直裾。焦母、五郎等的打扮。银缸、竹篦扇等旧物。【唯一的缺憾,小姑的装扮太普通,和丫鬟几无区别。】 这个新娘头是一系列《孔》妆造中,我最喜欢的。没有采用了洞房必备之正凤,但借鉴了宫冠双高挑钗式样,显得庄重而又华丽。 故宫博物院藏·明孝端皇后凤冠[图源网络] 这个头首饰很简单,看上去不太像是“兰芝严妆犹如昔”,或谓和洞房加以区分,但也美。我特中意兰芝鬓后的一簇花叶,让人想到了“兰叶春葳蕤”,大有“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清雅孤高之诣趣。 再重点来看两张图:【图源来自网络@乐上山明,感谢~】 章瑞虹头上的冠,和范瑞娟的冠明显不同。 也不是只有这一个,洞房就明显花哨的多,越来越简朴。这个我合计着,大概是进贤冠+传统戏曲束发冠的改良版? 图源@乐上山明。戏中的第三套新嫁衣。三套嫁衣各有不同,第二套少了很多璎珞珠围。第三套非常出色,红嫁衣外披了一层绛紫色的纱,如同凝血。 一些气氛,不必言语就烘托出来了。 (三)吴凤花、陈飞 我的记性不太好做数了,记得200几年,就是那个彩蝶双飞四位老艺术家从艺七十周年那会,有过一次《孔雀东南飞》汇演,前半场章陈,后半场吴陈。 那应该是绍百首演该剧,记得吴凤花的《人去楼空》,貌似穿了件黑衣——就类似陆游题诗壁的那个黑,酷到一塌糊涂,不但衣服酷,气场也酷,逼得焦母步步倒退,整个儿跟把出鞘的宝剑似的,寒光四射…… 陈飞的兰芝上场脚步咚咚的,乍一看穆桂英来了,活力无限,和哥哥争执好歹没把楼板踩穿…… ——以上,模糊的记忆胡说八道。 不过此剧绍百后来也就常演常新了,服装方面,大致同上越,也有差别处。 先看配角,这点做得比上越好,汉风都比较重。注意看上图三个人左边那个,我起初以为是五郎(范傅电视剧就这么穿,色系不一样),结果是焦兄。也挺好的,既培养出了兰芝这样一位女子,她哥哥也未必太过鲁莽吧。 焦仲卿几乎完全一样,要看的是陈飞的头,和陈颖差别还是蛮大的。陈飞这个也不是说不好,比较常见一些,而陈颖的双挑高步摇,更加古意盎然和优雅多姿。 这一系列曲裾看得非常清晰了。 (四)陈佩卿、张茵、王爱勤版 这一版完全抹掉了年代特征。就是按照老戏习惯来做服化的。根据剧情变化,小生花旦的装扮也是完全按照传统来的。 (视频清晰度可感,截下来的图片非常小,大家看个意思。) 看图中,第三张,就是三年操劳那场。刘兰芝直接戴上了头巾,这种妆扮,有两种可能,一是病,二是苦。此处当然算苦。前面我放傅全香的半块巾帕包头提醒大家的,现在赶快回去再看看,傅其实也有这重意思,但式样分明“改良”了,显得打扮不是那么“重”,也更居家常些。 第四张,是惜别离以至最后,也是非常传统的,小生索性甩发相见。另外仲卿赶去和妻子相会,那场戴着风雨雪帽,也是明确的行路妆扮(忘截图了)。 就是按照什么剧情出什么样的妆扮,只在细节(衣服颜色、头型、头饰等)做一定的处理。 这版《孔雀》最后一场很感人,兰芝沉水,仲卿追来,一件件捡起爱妻遗物,真是步步惊魂,肝胆俱催。——说实在的,我觉得《孔》的渲染,到这里没有必要再这样了。【比如兰芝最后唱的“等你们把我的尸首抬进太守门”,但五郎并没有强娶豪夺呀,他的提亲合理合法,咋就恨上人家了呢,这比马文才还冤啊。】【话说,以前,我们这老人家看这戏,就挺同情的:哎,五郎娶秦罗敷吧,倒也好成一双:)】 但是这种演法,非常赞叹。如果再有这种合适的大悲剧情,完全可以采取这种演法,小生一路踉跄追寻,眼中血,心中泪,肝胆摧。太TM感人,太沉浸了。 此外,小姑的妆扮,这个戏里也是最好一些的。 小姑打扮的难点在于二:一她是配角,不太重视;二,未成年幼女的打扮和丫鬟打扮本来就不大好分,几乎一样的双丫髻,短袖,半裙。闺门旦类似这样的打扮可以在细节,如颈饰、绣花、丝绦等补充身份概念,幼女通常很难照顾到。 该剧洞房一场的小姑妆扮,胜过其他剧了。 除了穿着相对华丽一些外,幼女的头是可以重点再加工的地方。上图一看即知,这是《武则天》电视剧里十四岁武媚娘的头,借鉴一下,最主要的,是双鬟之外,头上还有髻。丫鬟不用髻(主角除外,或者我们讲,红楼梦里的一等大丫头除外)。这是一个很明确的区别点。 (五)筱月英、邵文娟 只有一场,八十年代或许没有全本复演过。所以妆造也相对随意些,可能从别的戏里拿了符合的直接穿过来了。 卢湾版的刘兰芝应该和浙越是同一思路,不计年代。 同时,筱头上的正凤也可以作为一个参考。一般新嫁娘都是正凤。这个、范傅八十年代那个都比较大,考虑到民间戏,小一点也可以。 代表不偏不倚,中正对称之美。看看陈颖的妆造,合不合这个规矩? 借鉴一下87版《红楼梦》,除了尤二姐,其他新嫁娘都戴正凤。 从这个角度,我建议绍百对兰芝头更作改进。 (六)钱惠丽、李悠悠 该剧男女主颜值很高,主线剧情、唱腔等,也都循规导矩。这就算越剧电视剧里相对佼佼者了。 但。 仿汉式(影楼风)打扮完全取代了戏曲传统服化。 说它是还原汉式,那肯定够不上的。 注重“生活化”,强调”真实性“,也许是它的追求方向。 所以,水袖没有了,身段动作基本没有了,——然则,你还唱,你还唱?一切”求真“的过程中,你留个唱,毛个意思?自己不觉得古怪和矛盾吗? 当然,随着这一切的没有了,服化还是很简单的,刘兰芝大致也就大事件穿嫁衣,难得抒情穿粉嫩,苦哈哈穿蓝。但是回家的苦,和自杀的苦,又不是一回事,你这苦就不升级了么? 全剧未知男女主有无换过三身以上。我没太注意。 不过说真的,比浙江绝大多数越剧电视剧已经讲究了。好歹知道随心情换衣服、首饰,焦仲卿头上也从冠日益变成了布……? 比起上越版、浙越版的精心妆造,仍未免让我感到有所不足的。戏曲味减弱,更是遗憾所在了。 也许新观众仍然会觉得很好看,颜值能打,唱腔OK,服化水平线,这是可以吸引入门的戏了。 然而,戏曲的变化进行时也就在这种潜移默化中。 我们作为当下人,局中人,也很难断言,这一波将发展往何方,未来的越剧舞台,是劣币驱逐良币,抑或这是一条崭新的金光大道……(目前为止,所有新编戏都是朝这个方向走的,绝大多数比这剧做得更加决绝。完全影视化不回头了。嗯,除了还惦着唱呢。) (七)惜别离 唯美!唯美!唯美! 浙百早期对于《孔雀东南飞》妆造之改动,既非完全传统戏曲打扮,同时跳出时空。主打的就是极致唯美,浪漫。 放到整场戏里,未必合适,但作为片断,它可赋予任何意义。它是《孔雀东南飞》的主题曲,也可以是任意一阙微微带上了情绪的流行单曲。 虚实相拟的舞台上,想象力是无穷的,可以像上越章陈版那样的妆造,每一点变化都更加精美,也可以像这版《惜别离》的变化,不在展示剧情,而在展示情绪、意境。 这才是戏曲真正的”进化“,而不是说要求”真实“”还原”,那就脱离了戏曲本质。 要是时刻记挂“还原”“仿真”,刻板死硬,哪来如此这般的浪漫至极。 脱去套路,但不脱戏曲本源,对于服化人员的要求无形中就变得很高,更高,非常高。 我的记性又出问题了,第二段最早是在《募然又回首》出现的是不?舞台比较干净,一色的灯光,一色的背景,男女主通过长若银河的大红飘带来实现“金风玉露一相逢"的意境,还是很可以的。 上面视频是在某晚会了,舞台没那么”干净“,俗气干扰的东西就多了。但因为这段更清晰,还是选了它。 第二段的出现,意味着除了“真实”化以外,另一个至今无法回头的变化:越剧舞台上的风气,日益从【戏出发】,变得更热衷、更精心打造【演员出发】的人设了。 此文原本认为图不会多,但是弄着弄着它就多起来了。 不光图,正文5000字。够辛苦了。 所以底气很足的要糖了。 看官多多转发。此文阅读数5000之前,我不想再发文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