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从未见于典籍记载的古国,是西周时期各民族交流融合历史的缩影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3-06-23 发布于山东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陕西宝鸡茹家庄、竹园沟、纸坊头等地,考古工作者进行了一系列发掘,使得从未见于典籍记载但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弓魚)(合为一个字,读作yú)国呈现在世人面前。弓魚)国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是因为它虽位于周王朝统治腹地,却呈现出氐羌文化、古蜀文化和华夏文化融汇交错的文化面貌,是西周时期各民族交流融合历史的缩影。

图片
图片

图片

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遗址位置。来源:百度地图

图片

宝鸡市(弓魚)国墓地出土的西周井姬盂鏙。来源: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官网

(弓魚)国位于今宝鸡市渭水两岸。这里是早期周人活动的主要区域,在西周王朝建立后仍然是周人的腹心之地,生活着大量王室贵族和王朝公卿。(弓魚)国墓地出土了大量青铜礼器,从器型、纹饰到铭文都与西周关中地区华夏贵族的青铜礼器别无二致,属于当时的主流文化。但(弓魚)国墓地的很多遗迹和遗物也有极为鲜明的地方特色,显然与华夏文化有不同的来源。

比如,(弓魚)国墓地大多数墓葬的墓圹、棺椁都呈现出头宽足窄的倒梯形,而典型的周人墓室和棺椁都是头足等宽的长方形。(弓魚)国墓地墓葬的填土或椁室内常常发现椭圆形花岗岩砾石块,即通常所说的河卵石,而这在周人墓葬中极少出现。(弓魚)国墓地还出土了大量马鞍形双耳陶罐,这种器物基本不见于中原墓葬。

梯形墓葬、砾石随葬、马鞍形双耳陶罐,这些意味着什么?当我们把目光往西,投向寺洼文化,答案就很明显了。寺洼文化是分布在甘肃中部及东南部,时间大约从商代晚期延续到春秋初年的一种考古学文化。这种文化最典型的器物就是马鞍形双耳陶罐,头宽足窄的倒梯形墓圹、以砾石随葬等现象在寺洼文化中也很常见。考古学家夏鼐、俞伟超都认为,寺洼文化在族属上应当是氐羌民族。也就是说,(弓魚)国墓地出现了明确且丰富的氐羌文化元素。

(弓魚)国墓地中发现的多件颇有特色的青铜车(車元)饰,也能印证其与氐羌的关系。(車元)是一种车马器,一般套在车辕前端,常常雕刻成不同的形象以作装饰。(弓魚)国墓地出土的车(車元)饰雕刻成了披发纹身的人物形象。这种形象在华夏文化中并不多见,但与文献中记载的西戎“被发衣皮”(《礼记·王制》)的形象比较吻合。

图片

 三角援戈,宝鸡竹园沟出土。来源:考古中国公众号

(弓魚)国墓地中不仅有氐羌文化元素,古蜀文化的色彩也十分鲜明。周代的贵族多兼具武士身份,因此下葬时常常随葬青铜兵器,(弓魚)国的贵族也不例外。当时最常见的主战兵器是戈,在(弓魚)国墓地中同时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戈。戈用于攻击的部分被称为“援”,(弓魚)国墓地中既发现了中原常见的长援戈,也发现了一种特殊的三角援戈。这种锋刃部分呈三角形的戈,被老一辈金石学者和考古学者称为“蜀戈”,基本见于蜀地和汉中,也就是古蜀文化分布和影响的区域。中原华夏文化的遗存中很少见到“蜀戈”。可以说,“蜀戈”是古蜀人群最显著的文化符号之一。

(弓魚)国墓地中最常见的一类陶器是尖底陶罐,很多墓中还出土了同样形制的尖底铜罐。但是,周原地区甚至丰镐、洛邑的周人墓葬中,基本见不到这种尖底罐,在四川盆地早期古蜀遗址中却发现了很多类似的尖底陶罐,这是早期古蜀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陶器类型之一。

除了发现大量的三角援戈和尖底陶罐这类古蜀文化的典型器物,(弓魚)国墓地出土器物中表现的人物形象也与古蜀人具有极高的相似性。茹家庄2号墓中出土了一件女子青铜人像,她的发式十分特别,是将三叉形发饰固定在隆起的发髻上,并在脑后编成发辫。这种三叉形的发饰,也见于四川成都百花潭中学战国墓出土的嵌错铜壶花纹。在花纹第一层的右下方,有几位采桑的女子,其中最右边一位女性的头上就有这种三叉形发饰。这是具有浓厚的古蜀文化色彩的特殊发式。

图片

图片

茹家庄2号墓出土的女子青铜人像(上图,来源:《宝鸡弓鱼国墓地》)使用三叉形发饰,与成都战国墓出土的嵌错铜壶花纹(下图,来源:《成都百花潭中学十号墓发掘记》)相同。 刘卓异供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