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肃作家|刘志宏:天水,三座神山的诗意

 百姓文学社 2023-06-25 发布于云南

春暖台山

正值阳春三月,车子沿天巉公路西行,过秦安,出中滩,转眼就到了由渭河与葫芦河冲击、侵蚀而形成的三阳川河谷盆地。举目望去,充满了春之气息的峡谷河川生机勃勃,一条渭河奔流着一种韧性的涌动。群山叠峦处巨龙从盆地中突兀而起,但山势圆滑而平缓,盘卧的形状如倒扣之瓢。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山顶掩映在松柏中的庙阁,气象不凡;而渭水在它的腹地从容东去,积聚着农耕文化久远的韧劲和坚守,爆发着厚重历史鲜活的生命和精神。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天水台山,在三阳川展示着一种典雅的人生哲学。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同行的朋友介绍说,卦台山又称伏羲画卦台,自古就很有名气,且一日之内,三阳殊不同景。明胡宗《卦台记》云:“朝阳启明,其台光荧;太阳中天,其台宣朗;夕阳返照,其台腾射”。相传为伏羲氏仰观天,俯察地,始画八卦,教化众生之地,为天水著名的八大景观之一。

行进在三阳川春天的怀抱里,心情格外晴朗。黄土地质朴凝重的爱在眼的这边,田野里翠绿娇柔的情在心仪的那边,好一派“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风光。绿油油的麦田、金黄色的油菜花、随风而舞的垂柳、以及招蜂惹蝶的桃杏花,伴着田边渠水的流水声,奔波着春天的身影。而卦台山周边素净而安详的自然村掩映在油菜花和麦田里,扛着犁耙的老农,裹着头巾的妇女,开着三轮车下地的后生,以及那眸鸣叫的老牛,在那块充满着希望的土地上,描摹着三阳川生机盎然的色彩。叫人不由地想起“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的古诗句来。

说话间,已经到了卦台山脚下。沿着陡峭的两三百级台阶攀援而上,到了山顶浑身有点冒汗了,这里便是人文始祖羲皇画卦之处。站在此处俯瞰三阳川,一片桃红柳绿的春意中,田畴交错,房舍俨然,古老的渭河从东向西弯曲成一个“S”形,把椭圆形的三阳川盆地一分为二,画成了一个天然太极图。与卦台山隔河相望处,有一龙马洞,洞深泉,每逢大雾,给人以龙马出没之感。台山东麓渭河中心,滩河交界处,有一巨石,宛如龙马真图,这就是著名的分心石奇观。相传龙马负图水中出,与渺渺渭河中分心石太极图交相映衬,伏羲不禁灵机触动,最终创立了八卦宏图。

从山门进入后,只见柏茂松苍,绿秀幽雅。台山现存有山门、戏楼、午门、钟楼和伏羲大殿。此殿始建于明,被毁后又重建;院中古苍苍,下有霍松林先生所撰的《卦台山伏羲庙记》的碑刻。大殿正中塑有全身渡金、身着树叶的伏羲坐像一尊,浓眉圆眼,体魄强健,长发裸身,目光深邃,双手稳托太极图形于胸前,一派王者气象。袅袅香火中,身穿兽皮树叶的子民们,手持石斧、渔叉等原始工具,演绎上古时期华夏民族与大自然斗争的传奇,再现上古文明智慧的火花。在伏羲圣像右侧,有造型奇特、振翼欲飞的龙马,左侧有八卦图。殿柱塑有金龙两条,飞腾盘旋,栩栩如生。台湾中华六经学术研究会张渊量会长曾考察全国的山川地理,又用最先进的仪器对画卦台及周围的山形水势进行了勘查和研究之后,盛赞三阳川是“太极无双地”,画卦台是“华夏第一山”。

相传,伏羲在闲暇之余,时常盘坐渭河岸边的卦台山巅,仰观日月星辰的变化,俯察山川风物的法则,追年逐月,风雨无阻。青山着意,流水有情,或许是他无私无畏的真诚感动了苍天大地,有一天,他的眼前出现了一派美妙的幻境,渭河对岸古木掩映的龙马山火星飞溅、豁然中开,但见龙马振翼飞出,悠悠然顺河而下,直落河心分心石上,通体卦爻分明,闪闪发光。而这时的分心石亦幻化成为立体太极,阴阳缠绕,光辉四射。此情此景骤然震撼了伏羲的心灵,他顿时目光如炬,彻底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码。原来天地万物竟是如此简单明了,唯阴阳而已。为了让人们世世代代享受大自然的恩泽,他便将神圣的思想化作最为简单的符号,按四面八方排列而成了八卦。

“龙图卦列先天大,龟甲分太极精”。伏羲在秦州画八卦、结网、兴嫁娶、定姓氏、制历法、理庖厨……这些从无到有的发明创造犹如擎天明灯,以文明的火种照破蒙昧的夜空,照亮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打开了人们理性思维的闸门,从而博得了华夏始祖的尊崇。而卦台山由于悠久的人文历史和独特的地理奇观,加之庙宇楼阁,雕龙画凤,古树茂盛,草木葱茏,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揽胜,寻根问祖,零距离触摸伏羲的体温和灵魂,感受伏羲文明的光芒和魅力,让无数国内外学者在探索研究。

身在卦台山,沐浴春光美。沿着伏羲的足迹,我也盘膝坐在他当年坐过的地方,嘴里嚼着他当年品尝过的草茎,顿感天高远,地空明,神清气爽,思绪恣意纵横。那滚滚东去的渭水,那春去秋来的流云,那山川重叠的哲思,那袅袅腾飞的炊烟,莫非都和他一道,见证着推天行序的古老图腾?见证着当年用八卦教先民记事的举动?见证着人文始祖采集着最初的华夏文明的火种?青山不语,渭水悠悠,面对伏羲慈祥睿智的面容,冥冥之中,有一种洞穿历史时空的厚重扑面而来,让心灵沐浴着伏羲的光芒和甘霖,庆幸自己成为了千百年后他的一个倾听者,一个崇拜者和追随者。

怀着一种虔诚,再次仰读伏羲,一瞬间,我的心仿佛也被卦台山的春光点燃了,被伏羲的智慧点燃了。真想在卦台山住上一晚,与星月一道聆听渭水春语,感受天地造化,领悟伏羲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人生哲理的内涵…… 

行吟导流山

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水患的治水英雄,在甘肃也有不少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说,位于天水市麦积区三阳川的导流山便是其中遗迹之一。

距天水市区20公里的导流山地处三阳川东,为川北边山脉之首,与川南山脉之首的卦台山遥相呼应;向南又和秦州北山的器皇城遗址隔渭河南北对峙,是渭河呈S形从三阳川东流的出口极目西望,演营寺、樊家城、卦台山、风都庙乃至凤凰山或见或不见其气以贯之。此山非比寻常,山势不凡,气韵超常,是上古圣人大禹导渭的功德之遗迹所在。它壁立千仞,雄奇高大,群峰独尊;山下渭水环山东流,微风鼓浪,素有“渭水秋声”之美誉,为古秦州八景之一。这一方风水宝地,来山花烂漫,夏蝉鸣百里,秋季红叶缤纷,冬天银雪积翠。尤其在仲秋三五月夜里,风清月朗渭水轻流看群星闪烁听蟋蟀低吟,闻庙宇钟声,处处靓丽着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绚烂意境。

导流山,相传远古时候,河水泛滥,大禹率领民众在此劈山导流,使得河水安然东去。据说,大禹治水之时,是在这里东山挖窑搭棚、安营扎寨,领导人们用疏导的方法,凿东山而引洪水。历经数载,终于凿出了一条沟壑,积水畅流,川原浮现,人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耕作,繁衍生息。据《尚书.万贡》载:禹导渭自鸟鼠洞穴,东流于……番冢导漾,东流为汉。”可见禹的足迹到过这里,导流山也因为他的伟大举动而名垂千古。

为了纪念大禹导渭治水功绩, 人们把东山改名为导流山。山上有一始建于宋代的城堡,叫渭滨堡。堡内殿宇亭台天然形胜,引无数文人题联吟咏。有联为证:“山峻映清流听渭水波澜龟蛇遗蜕今何在;门高迎远看卦台耸峙龙马负图此处留。”据“天水县志”载:导流山堡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和民国四年重修。此古堡为原天水县辖区内439堡中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城堡之一,城堡呈圆形,占地约30亩,垒土为城,兀立于山巅,城墙宽丈余,高两丈许,南倚导流山主峰,三面绝壁,北望关山,制其扼要。城门尚在,内有房屋30余间,生活设施齐全。遗憾的是,导流山明正德年间修建起来的殿宇建筑曾经历三次大的人为和自然毁坏并有三次重建和修葺。第一次毁于清顺治十一年秦州大地震,清康熙二年重修;第二次毁于海原大地震,民国十二年重修;第三次是1958年除夕,山上庙宇被毁,古松翠柏无一幸免,王、冯国瑞、毛翰臣等乡贤名人的题匾也荡然无存。为了保护这一古迹,近年来,当地各界人士大力募集、筹措资金,在被毁原址上修复了大殿、圣母宫、寺亭、山门、山神庙、虎座门、钟楼、鼓楼、灵官殿、文昌阁、舞台和道士居室。导流山殿宇宏伟壮观,金碧辉煌,各种塑像造型优美曲线流畅壁画生动明快艺术性、观赏性极强。

导流山是每年三月三民间庙会的文化活动场所。农历三月初三,附近村民自发集会,人流如潮,上香朝拜之人约2万余人,煞是热闹。庙会上还有杂耍民间小吃秦腔大戏以及具有天水风情特色的各种欢庆节目。每每此时,会场人山人海,各种小贩穿梭其间成为每年的庙会的重头戏。而这一切与田野盛开的油菜花,绿的小麦星罗棋布的村落,屹立西天的画卦台,斗折蛇行的渭河水相映成趣,在大禹远望的视野中,向世人展示着她的多彩多姿以及悠久的历史。正如新民谣所说的:三阳川,真神奇,下瞧像块小盆地,上望似口大鱼池;山连水,水连山,中间屹立导流山,青山绿水绕三川。四桥如虹跨北南,号称“西北小江南”,大禹路过不愿还……

千古大象山

甘谷像山,位于甘肃省甘谷县城西南2.5公里秦岭西端的文旗山上古丝绸之路上甘肃东南部融石窟和古建为一体的重要文化遗存之一。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载:“石崖上有大像躯,长八丈,自山顶至山下一千二百三十尺,有阁道可登。”甘谷大佛为释迦牟尼佛。大像山自从以大佛闻更名后,世人一直沿称大像山。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深入研究了佛的出生、历史、典故后,根据释迦牟尼“乘入胎”的传说,认为起名大象山更为确切。1981年9月1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大象山石窟正式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专款进行维修。

甘谷大地蕴藏着十分丰厚的文化积淀。据考证,甘谷塑佛造像可远溯北魏时期有资料记载,甘谷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人面彩陶瓶所表现出的中华民族图腾——龙的雏形以及被列为“四大汉简”之一的甘保汉简、精美的北魏石造佛像、造像塔到华贵浪漫的唐三彩风首壶;从万民敬仰的人文始祖太伏羲氏,七十二贤之一的孔门弟子石作蜀、蜀汉大将军姜维到“行完而洁”的翰林学士巩建丰等名贯千古的陇上先贤,无一不反映甘谷文化历史的源远流长,映衬出甘谷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而大象山释迦牟尼佛塑像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处雕塑文化。这尊高23.3米,宽10.02米的大佛,造型高大雄伟,令人仰止,所具有的文化特质可视为西方装饰性雕塑和中国写意性雕塑完美结合。因,体现在大佛身上这座佛教名山除了具有拔地而起,凌空欲飞的外观形象外,更给大像山一种远远超越宗教意义、哲学意义和美学意义的涅槃,一种和时光一起飞越天堑的永恒。

说大象山大佛是千古一佛,自有它的缘由。一千多年来,无论沧海桑田,云舒云卷,甚至烽火硝烟以及自然灾害甘谷大佛都保持着那种昂首云天的轩昂气度,那种悲度浊劫的静穆慈祥。不管从哪个角度仰望,两百米的落差间,佛依旧慈祥地端详着人间,丝毫没有因之而产生视觉失真和比例失调。所以,像山大佛被专家誉为“国之瑰宝”

沿着长长的走廊登上大象山,零距离瞻仰这尊镶嵌在洞窟里的大佛,你就会为他的精美绝伦雕塑艺术而叹服。大佛的双眸炯炯有神,光彩夺目。原来它是用个黑釉大缸一劈两半镶嵌在眼框里,并且大缸的位置超出了下眼睑的位置,从头顶看上眼睑高出大缸做成的瞳仁,瞳仁又突出于下眼睑,咋一看不合雕塑规律但站在下面的感觉,眼部的雕造正好与正常人一样,目光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当年大师们,就已经非常精确地计算并运用了视觉误差原理,使大佛才有这种视觉上的真实和谐。大佛的两个鼻孔微微翕张着屏耳静听,似乎可以清晰地听到那从容而均匀的鼻息。如果也从头部附近看,就会发现,那鼻孔竟不是朝下的,而是大角度朝前的。这种对视觉误差的灵活处理,使人为的错误达到了一种生活与艺术相融的真实。大佛的耳丰颐、圆润、挺阔,细细看来好像和常人的不相符,长到了于额平齐的。但这种设计,让我们不管从脚下、山下看,它都是那么地自然惬意大佛的眉苍黑如黛眉骨高耸,眉峰高翘,放在这双睿智的眼睛上,简直有一种绝凡脱俗之美。为了长久保持和清晰醒目,艺术家们先将眉骨夸张隆起,再在隆起的眉骨上刻出两道深深的凹槽,然后添充色彩,达到逼真的美学情趣和审美效果。大佛微微上翘的蝌蚪状短须是举世罕见,叫人觉得此举了几分人性的光辉,多了几分亲和力和吸引力……

“群峭碧摩天,巍峨大像悬。”“乾坤造化岂容推,十丈金身劈开?”“何年石破忽惊天,撒手空空万仞前?”古人登临此山,大多为大佛的魏峨壮观、美轮美奂以及建造者匠心独运的手法而折服,溢美感慨之词自然而生1983年,著名雕塑艺术家温庭宽先生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这尊大佛的美之所在,并认为甘谷大佛,国之瑰宝,文化遗产,值得重点保护。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大象山庙会如约而来。据有关部门统计,这一天朝拜大佛人数最多时可达十多万人,远至陕西、河南、安徽、四川等十多个省的客商千里迢迢也来参会。寺院举行诵经法会,以各种香浸水灌洗佛像,供养各种花卉,僧尼之流云集永明寺参拜,士庶妇女携幼扶老,至寺庙拈香敬佛,还愿圆梦。真可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盛况空前

是啊,屹立在千仞悬崖上的这尊千古一佛,虽然默默无语,但千百年来,他坚定地守望着这座留佛祖足迹的灵山,祈祷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日子,期盼着甘谷这块厚重的土地上一次次燃起炊烟希望,放飞创造,书写爱情的硕果,普生命的轮回……

    作者简介:

刘志宏,男,大专文化,政工师。1985年始发作品。作品散见于《甘肃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散文诗》、《青海湖》等全国数十家报刊杂志上。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协会员。

《百姓文社》《作家文学》《散文杂志社》 纸刊选稿基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