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篇连载《三国鼎立》(124)——孙权是个什么样的人

 新用户6303bXRU 2023-06-25 发布于重庆

这两天最富戏剧性的事情莫过于瓦格纳普里戈金的兵变,昨天还轰轰烈烈,今天却偃旗息鼓,太好玩了!

昨天还是叛国,被起诉,今天啥也不是了,情何以堪啊,真是太好玩了!

本来想聊这事的,想想还是算了,被封了号就不好玩了!

(紧接上期)

接着把孙权的个性特点聊完,帮助各位读者尽量全面地了解,正确地认识孙权。

三、重情义

对帝王来说,这点尤其难能可贵。吕壹事件结束后,孙权引咎自责,让中书郎袁礼向几位重臣致谢道歉,并征求对国事的意见。

诸葛瑾、步骘、朱然、吕岱等对吕壹弄权之事还心有余悸,都说自己不管民事不方便发表意见,全部推给陆逊和潘濬,陆、潘二位同样心有余悸不愿意说。

几位重臣对这件事情的态度让孙权深感痛心,也许还有内疚,又亲下诏书给这几位重臣,首先检讨责怪自己,然后对诸大臣不能原谅自己的行为表示不解,认为圣人都有过错,我又怎么能做到十全十美不犯错误。

最后表示与这几位重臣虽然名为君臣,但实际超过骨肉亲情关系,大家要荣辱与共,同舟共济。虽然孙权此信有为自己辩解的成分,但作为一个帝王,能够从情感的角度与臣子谈论国家事务,也属不易。(雍正也喜欢这样做,比孙权肉麻,哈哈)

举几个具体的例子来看看孙权的重情重义吧。

凌统在逍遥津之战中,率部保护孙权过江,部属全部阵亡,自己身受重伤,一直带伤作战到孙权已安全过江后,才跳江潜逃。孙权在船上看见凌统还活着,惊喜交加。

此战让凌统落下一身疾病,不久因病去世,孙权哀痛不已,连续几天减少食量,提到凌统就流泪,特点安排张承为凌统写墓志铭和纪念文章。

朱然是孙权少年同学,文武双全,功劳卓著,是孙权晚年时硕果仅存的老臣,先孙权三年而死,可以说陪伴了孙权一生。

朱然病重期间,孙权白天减少膳食,晚上不睡觉,以此为朱然祈福。每天派去给朱然送医药、食物的中使络绎不绝。每当朱然派人送来病情消息时,孙权立即召见,亲自询问,入赐酒食,出送布帛,待遇十分优厚。朱然死后,孙权“素服举哀,为之感恸。”

吕蒙是孙权一手培养起来的统兵大将,孙权对其的恩宠和关心前文已述,此不赘言。

孙权重情重义还表现在对去世大臣的极尽尊荣和对其遗孀、遗孤的优厚抚恤上。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还是以上面三个人为例吧。

凌统死后,二个儿子凌烈、凌封尚幼,孙权把他们带入宫中抚养,像爱护自己的儿子一样爱护他们,有宾客来看见了,就介绍说:“这是我的虎子。”等到他们八、九岁时,令一个叫葛光的人,估计是个名士,教他们读书,练习骑射,封凌烈为亭侯,将凌统的部属交还给他。后来凌烈有罪被免,继续让凌封继承爵位统领部属。

朱然死后,儿子朱绩拜平魏将军,乐乡督。吕蒙死后,儿子吕霸袭爵,孙权还派了三百家人为吕蒙守坟,赐免税田五十坪。

孙权对功臣遗孀的优厚主要是赐免税田和免服徭役的佃客。对遗孤是袭爵领兵,这和吴国实行的世袭领兵制有关系,这个制度的核心就是父死子继,因无军功,故大多数是只袭爵而无官职,以后因功封任。

东晋史家孙盛对此有个评价可以作为总结:“观孙权之养士也,倾心竭思,以求其死力,泣周泰之夷,殉陈武之妾,请吕蒙之命,育凌统之孤,卑曲苦志,如此之勤也。是故虽令德无闻,仁泽罔著,而能屈强荆吴,僣拟年岁者,抑有由也。”

孙盛不喜欢孙权,这个评述的后面仍然是其一贯的对孙权的鄙视,尽管如此,孙盛仍然不得不承认孙权能够建国称帝长期立足江东的原因,是和其对人情的重视分不开的。

孙权也有太过于看重情义而姑息部将的不法之事。

如潘璋崇尚奢华,晚年尤其突出,已经到了无法自拔的地步,由此做出了许多违法乱纪的事情,服装饰物有时甚至超越了规制,所辖官吏或者士兵中有富裕的人,竟然敢直接杀掉掠取其财富。监察官员多次举报弹劾,孙权也因为潘璋昔日之功而不追究。

又如朱桓因与全琮的矛盾迁怒于部属,连杀数人,然后装疯躲祸,孙权也惜其功而不罪。

四、擅权变

陈寿对孙权有“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的评语,指的是孙权臣服曹操、曹丕父子的事情。因为陈寿此说,后世就有很多人将孙权比为勾践,如元代郝经、清代王鸣盛、近代卢弼等,其实两者并没有什么可比性。

勾践有亡国之痛、被俘之辱,降吴是身不由己,没有选择。孙权向曹氏父子称臣是在没有什么实际损失的前提下的主动行为,目的是为了打败关羽收复荆州,如有可能的话进一步染指益州。勾践卧薪尝胆是要报国破家亡之仇,孙权臣服曹氏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和曹氏并没有家国之仇。

孙权从自己的实力和需求出发,游移于曹操和刘备之间,根据现实形势作出或臣服曹操、或结盟刘备的选择,无论哪种选择都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实际利益。

臣服曹操、曹丕,帮助自己在荆州之战中打败关羽,收复了荆州;在夷陵之战中打败了刘备,从此保住了荆州。结盟刘备,帮助自己在赤壁之战中打败了曹操;在今后数十年中有效牵制了曹魏对吴国的进逼。

孙权的权变之术可以说发挥得淋漓尽致。郝经《续后汉书》里对孙权是这样评价的:“称臣于魏,结援于汉,始忍勾践之辱,终为熊通之谮,保据江淮,奄征南海,卒与汉魏鼎峙而立,先起而后亡,非惟智勇足抗衡,亦国势便利然也。”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里对孙权的政治权变分析得更为透彻:“孙权称臣事魏已久,及黄武元年春大破蜀,刘备奔走,势愈强盛,则魏欲与盟而不受,九月魏兵来征,又卑辞上书求自改悔,乞寄命交州乃随,又改年临江拒守,彼此互有杀伤,不分胜负。十二月又通聘于蜀,乃既和于蜀,又不绝于魏,且业已改元而仍称吴王。

五年令曰北虏缩窜,方外无事,乃益务农亩,称帝之举,直隐忍以至魏明帝太和三年,而后发,反覆倾危,惟利是视,用柔胜刚,阴谋狡猾,史评以勾践相比,非虚语也。”

五、敢杀戮

陈寿说孙权“果于杀戮”,就是在杀人时很果断果敢,不知道这应该算是优点或是缺点,两可之间吧。专制帝王为维护至高无上的权威,要有杀伐果断的心肠和手段,这是稳定政权的重大举措,也因为是专制政权,难免会枉杀无辜,造成冤假错案。

孙权得到这个评价应该是处理二宫并争事件带来的,为及时平息这场纠纷,把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孙权可以说是大开杀戒。

还有些事情也可以表明孙权敢杀戮的特性。如建安九年(204年),孙权还只是破虏将军,有人告发吴郡名士沈友谋反,孙权立即将其诛杀。

沈友才兼文武,“以笔之妙,舌之妙,刀之妙,三者皆过绝于人”的才能闻名吴郡,曾为孙权论王霸之略、当时之务,呈献吞并荆州计谋,深得孙权赏识。

孙权杀他的原因除了误信其谋反外,还有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以终不为己用,故害之”。我不能用,别人也不能用,这就是孙权的逻辑。

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出海寻求夷州及亶洲,一年后二人无功而返,孙权也不顾大臣的劝谏,以“违诏”的罪名将二人杀了。

这些是可杀可不杀的人,至于那些有谋反行为的人,孙权当然更不会放过。如建安八年(203年),时任丹阳太守的弟弟孙翊被妫览、戴员所害,孙权族诛此二人。赤乌八年(245年),从魏钟离县长任上叛逃过来被孙权任命为征西将军、九江太守、外部督,并封侯的马茂与兼符节令朱贞、无难督虞钦等秘密计划谋杀孙权,被孙权发觉,三人皆被灭族。

六、性固执

很少看到孙权决定做一件事后因为群臣的劝谏而取消,暨艳、吕壹专权时群臣进谏,孙权视若无睹,都是造成重大损失后才出来纠正。特别是吕壹事件,连太子孙登在内的朝廷重臣都无法动摇孙权对吕壹的支持,要不是驸马朱据差点被吕壹害死的话,还真不知道怎么收场。

求夷州、亶洲,征珠崖、儋耳,特别是北连公孙渊的行为,都从来不听群臣的劝谏,一意孤行,甚至对老臣张昭拨刀相向。这其中除了征珠崖、儋耳有所收获外,其余行动都算失败,枉送数万士兵性命。

孙权对张昭的成见除了个人好恶外也是其固执的体现。就因汉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时张昭并不是为个人打算而提出降曹的建议,一直到吴嘉禾五年(236年),二十八年的时间里张昭得不到重用,只能在家著书立说。

七、厌直言

有学者从孙权几次下诏书和给大臣信函中要求群臣尽力进谏的行为认为孙权有虚怀纳谏的好作风,其实不然。

上面讲孙权固执的性格时也提到过这个问题,孙权纳谏的次数少得可怜,能够看到的主要有接受太子孙登、陆逊等的进谏,包括死前一共下了四次宽赋减税的诏书。孙权并不是个十分虚怀纳谏的君主,并且最讨厌直言相谏的人。

孙权不喜欢张昭那样面容严肃言语直率的直臣。作为唯一的托孤大臣,再加上性格的原因,张昭对孙权的要求一直都很严格,从最初断然制止孙权对孙策之死的哭泣,到孙权饮酒作乐时愤然拂袖而去的行为,可以看出张昭对孙权是不假以辞色的。

孙权对张昭的情感比较复杂,有敬重、也有畏惧、更有讨厌。执政之初,对张昭是敬而畏的,这不光因为张昭是老臣重臣,在拥护孙权执政,稳定江东军民之心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还因为孙策赋予了张昭可以取孙权而代之的特权。

不要觉得那只是孙策的驾驭臣下的帝王心术,说说而已,专制体制下,先皇(孙策不是皇帝,这里借用这个词)的遗令具有神圣不可违犯的威力,张昭要借这个遗令来自立或者另立,还真是个麻烦事。

同理,刘备允许诸葛亮可以取刘禅而代之的遗令,对刘禅来说,也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从这个角度更能理解刘禅对诸葛亮的敬畏,也许还有恐惧之心,以至于丝毫不敢干涉诸葛亮的行为,“祭则寡人,政则葛氏”,宁愿做个傀儡皇帝。

因此,孙策的遗令在孙权执政之初地位未稳时有很强大的威慑力,一直到孙权地位稳固后,才失去了效力。

而赤壁之战降曹的建议彻底葬送了张昭的前程,孙权对此耿耿于怀。登基大典时,张昭走出朝臣队列,想要颂扬孙权,却被孙权当众嘲讽羞辱,使张昭无地自容。

张昭晚年因极力谏诤孙权北连公孙渊之事,与孙权发生激烈争执,惹得孙权勃然大怒,几十年郁积于心的怒火喷薄而出,竟然拔刀向老臣。孙权对张昭的逆反心理几乎就是儿子对父亲的逆反心理,从年龄、经历以及行为过程来看,这两人都像一对父子。

顾雍知道孙权不喜欢直言,在十九年的丞相生涯中,很少看到顾雍直言谏诤的事,即使对孙权的政策有不满之处,顾雍也不会直言相谏,而是以沉默相对。

真正掌握孙权不喜直言心理的是诸葛瑾。诸葛瑾从来不直接劝谏孙权,都是用比拟的方式委婉含蓄的暗示,只要发现孙权神色不对,立即舍弃不谈,慢慢找其他相近的事情来说,效果竟然出奇的好。

有两个例子可以证明诸葛瑾的聪明和孙权不喜直言的特点。

一个是关于吴郡太守朱治的。朱治是老臣,曾推举孙权为孝廉,孙权对他寄予厚望,也很敬重他,但朱治却不知谦让,也许觉得自己是孙权的举主,孙权心里很不舒服,忿忿不解。

诸葛瑾揣测出了其中的缘故但不敢明言,就请求孙权同意让自己以个人名义写信去问朱治,并当着孙权的面写了一封信,讲了一通道理,然后换位思考,从朱治的角度来回答孙权的疑问。写完后呈给孙权看,孙权看了很高兴,不光对朱治的行为释怀,还夸赞了诸葛瑾一番。

另一个是校尉殷模(此人资料不详)因事冒犯了孙权,遭到孙权怪罪,并罪至不测,有可能丧命。从群臣都为殷模求情,而孙权更加愤怒的情形来看,应该是孙权错怪了殷模。

大家越劝,孙权越愤怒,唯独诸葛瑾沉默不语,反倒激起了孙权的好奇心,问他为何不说话,诸葛瑾十分恭敬地“避席”回答说:

“我和殷模等人遭遇家乡战乱,放弃祖先坟墓,携带老弱,披荆斩棘,归顺圣明的陛下。在流亡贱人中,蒙陛下生身养命之福,不能互相督责砥砺,报答陛下万分之一的恩德,却使殷模辜负了陛下的恩惠,陷入罪恶之中。我认罪尚来不及,哪里还敢说什么。”

从诸葛瑾的回答中可以推断出殷模和诸葛瑾至少是同州老乡,都是因为躲避战乱逃到江东的。诸葛瑾的回答中连一句为老乡求情的话都没有,只是饱含深情地列举了在避乱江东的过程中承受的精神之痛、经历之惨。

顺带不着痕迹地恭维孙权,把避乱江东说成是“归圣化”,然后是自责,认为包括自己在内都有错,丝毫不言孙权有无过错,感动得孙权“闻之怆然”,赦免了殷模,并特别说明是为了诸葛瑾而赦。

八、爱冒险

也许这是孙氏家族的遗传基因,孙坚、孙策、孙权都有爱冒险的天性。

孙权喜欢冒险的性格特点体现在生活中就是爱打猎。打猎本身就是一项风险极大的活动,孙权不屑于只是打打山鸡野鸭、走兔跑鹿等没有攻击性、危险性的猎物,而是特别喜欢打虎。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十月,孙权在庱亭(今江苏省武进县西北)猎虎,所乘战马被虎所伤,危急时分,孙权将手中双戟投向猛虎,老虎受伤退却,常从(警卫)张世用戈刺杀,抓获了这只猛虎,场面精彩刺激。

孙权每次打猎,都是乘马射虎,经常遇到老虎猛扑过来抓住马鞍的情况。张昭曾经见到过一次,受到很大惊吓,立即上前劝谏孙权说:“将军怎么能这样?为人君者是要驾御英雄,驱使群贤,难道是在原野上追逐和猛兽比试勇气吗?一旦有失,岂不是让天下人笑话?”

孙权只好道歉,但并没有终止猎虎的爱好。为了保证安全,专门制作了一辆“射虎车”,一人驾驶,车厢是方的带有网格,上面不加车盖,自己在车厢里射击外面的猎物。经常有老虎来追逐抓扑,孙权直接用手来打击,以此为乐。张昭依然劝谏,而孙权总是笑而不答。

孙权对虎情有独钟,以至于给自己与步夫人所生的两个女儿孙鲁班和孙鲁育分别取字为“大虎”“小虎”。

体现在国家行为中,最典型的就是北连公孙渊,海上求夷州、亶洲,南征珠崖、儋耳等,这些都是极具冒险的行为。

九、好饮酒

孙权好酒,还好闹酒。孙权在武昌钓台聚群臣饮酒,喝得大醉,还觉得不过瘾,叫人拿水来浇洒激醒群臣,说:“今天要酣饮,一直到喝醉掉下台才停止。”气得张昭拂袖而去,坐在车中生闷气。

孙权派人叫回张昭,说:“大家一起高兴,您为何发怒啊?”张昭回答道:“以前商纣王为糟丘酒池长夜之饮,也以为乐,不以为恶”,直接把孙权比为商纣王,孙权才停止了这次闹酒。

孙权饮酒后经常有不理智的行为,甚至是枉杀官员。孙权为吴王时,举办了一次大型欢宴。宴会眼看要结束了,孙权还未尽兴,自己站起来去巡酒。

走到虞翻面前时,虞翻伏在地上装醉,不接孙权递过来的酒杯。孙权以为他真醉了,也没勉强,继续往下巡酒。孙权刚离开,虞翻就起来坐得好好的,孙权大怒,拔剑要杀虞翻,旁边的人都吓坏了,大司农刘基赶紧过来抱住孙权,竭力劝阻,孙权才饶了虞翻。

孙权因此专门提醒左右说,从今以后凡是我喝酒时命令杀人的,都不要杀,可以据此推断以前发生过酒后杀人的事情。

孙权的同学胡琮也是个好酒之人。胡琮是个才子,不喝酒时还正常,专门为孙权起草各类文书策命,但一喝酒就爱惹是生非,孙权爱其才,不加责怪。这其中除了同学之谊,也许还有酒友之谊吧。

十、有幽默

汉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率四十万大军伐吴,孙权以七万吴军凭长江天险而拒守。双方对峙一个多月没有结果,曹操不甘心这样无果而返,觉得很没面子。孙权就给曹操写了一份信,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

另外还附上一张纸,上面写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信上说的是实情,眼看长江春汛要来了,曹军已经没有取胜的希望,最好的办法是快速退军,减少物资消耗,也免得涨水后遇到损失。别纸上的话则给足了曹操面子。曹操保住了面子,立即退兵。

朱桓装病治愈后回驻地,孙权在建业为其送行,朱桓端起酒杯对孙权说:“臣就要远行,想摸一下陛下的胡须,此生就没有什么后悔的了。”孙权靠着案几把头伸过去,朱桓进到前面捋着孙权的胡须说:“我今天真可谓是捋虎须啊。”孙权大笑不已。

诸葛瑾的脸长得很长,像驴脸。有次群臣大会时,孙权以此捉弄诸葛瑾,叫人牵了一头驴进来,在驴脸上题写诸葛子瑜。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请求在上面加两个字,紧接上文写了“之驴”。

群臣都笑,孙权就把驴赐给诸葛恪。诸葛恪非常机智聪慧,孙权很喜欢他,经常逗弄他,也是孙权喜欢诙谐幽默的一种表现。

孙权去世,孙亮继位。魏国权臣当道的局面即将在吴国重演,这大概是孙权没有想到的吧?魏国自高平陵事变后权力落入司马家族之手,那么多三代受曹氏之恩的文臣武将就没有人反抗,甘愿臣服于司马氏吗?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