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50王云妮:“不发表即出局”有何前因后果

 高教课堂研讨 2023-06-26 发布于江苏

     当前大学科研考评机制存在 “不发表即出局”的规则,这显然具有不合理性,但幕后的支撑力量惊人,值得剖析这种制度形成的前因后果。

功利办学:绩效大学追名逐利

       “不发表即出局”这样的评判标准,是对文献计量学的一种滥用。因为大学教授的论文发布也会影响大学的排名,所以学校的管理者不断催着研究者们“快”,对于这样的情况,金戈拉斯在书里面说:这是一种让无效指标影响其科研战略的状况,让大学穿上了“皇帝的新衣”。

      同时这也是适应当前的市场化趋势地一种表现。《象牙塔的变化》一书中提出,当前的大学根植于政府与市场,这样就导致研究性大学的学术行为方式的变迁,学术实践发生官僚化与商业化:这是一种“学术产业化”的表现。在沃特斯的书里面也提到,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泛滥让人文学科的独立价值与功能逐渐消失,被纳入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思维框架。

简化管理:管理简单化的利诱

      虽说“不发表即出局”给高校研究者们带来了莫大的压力,但是量化的标准确实能够方便一些领导者管理。我的理解是因为大学领导或者其他教育领域的领导不可能对每个研究领域都了解,但大学的领导者需要对高校教师进行能力发展的评定,因此他们只能做出这样一个假设:论文发表数量能够代表研究者的能力。如此一来,高校领导在管理简单化的利诱下,只需清点论文数量便可以简单而快速地对学校教师进行评估。

制造内争:教师竞争无限升级

      金格拉斯教授在书中说的“虽然许多评价和排名的批评者认为管理人员是罪魁祸首……事实上,科学家们往往屈服于使用原始文献计量的无政府状态。作为有能力影响决策的委员会及其成员,他们经常推动这些指标的广泛应用,即使在没有检测其属性的情况下。事态如此发展只能证明,科学家的'敌人’往往是他们的同事,而不是远处的管理人员。”他否定了我所提到:领导者的管理,反而将目光投射至大学环境中的教师群体。在无领导的情况下下,教师由于本身存在求上进的自然欲望,彼此间便会产生论文发表数量的潜在竞争,这将导致教师不得不卷入“不发表即出局”的情境下。

窒息成长:过强竞争影响状态

       “不发表即出局”这样的一句话给人以恐惧感,将大学打造成一个生存的竞技场,这样一句话将每一个大学老师的研究置于一个焦虑的氛围之中,因为随时随地担心别人会把自己淘汰,这样以来,多大程度上能够真正做出好东西、真学问我觉得是值得怀疑的。包括在古希腊,我们也知道学问是自由人、是闲人做的,那现在的这种发表论文的数量评价、包括之前我了解到的老师要上满多少小时的课才能评职称也好,这些东西束缚着大学的研究者,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研究与学问。

结果不公:发表遮蔽整体贡献

      大学老师出局是因为领导者觉得他的研究水平不够,不能够对学校带来一些利益,但是仅仅凭借“不发表”为唯一评定研究水平是不合理的。我们之前在课堂上戏称,很多有很大影响力的、大家公认很有成就的研究者他是绝对评不上院士的,因为他们无法达到量化标准,例如屠呦呦。但我们能说他们不优秀吗?答案很明显。评判一个研究者的能力不应是简单的数量,更应是质量。一篇有意义的文章远比著作等身更有价值。我们应该保持清醒,意识到指标只是一种工具,根据指标得出的结论仅仅是对过去研究成果的部分展现。《象牙塔的变化》的作者对于如何评判高等学校教师在书里给出这样的答案“发表作品的数量、勤勉的教学表现以及可接受的政治观点和生活作风”。

      针对大学的绩效考评要求,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思考通过发文数量我们是想反映什么问题,常常思考,方能不走上异化的歪路。

高教课堂研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