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曾说:“当你身居高位时,看到的都是浮华春梦;当你身处卑微,才有机缘看到世态真相。”这让我联想到教师教学,我觉得,课教得好的教师,都是能站在学生角度思考教学问题的人;反之,有问题的课堂教学,多半都是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我听过一节世界史课,课程有三个环节,均属于信息筛选类型。第一个环节,关于组成文明的五大特征,教师边问边答;第二个环节,关于文明社会的基本要素,教师也是边问边答;第三个环节,让学生就希腊文明填写文明社会基本要素的表格。 第一,站在学生角度,学生得知道这堂课“主要目标是什么,让我们干什么,让我们达成什么”。 整堂课教师都没有明确地告诉学生课堂目标,而学生目标不明,就容易糊里糊涂地跟着教师走。即使让学生填表,教师也应该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填这个表、这个表的意义何在,并明确告知学生要在多长时间内完成填表工作,计时计分,并对提前完成的学生给予奖励。 第二,站在学生角度,学生还要知道教师的指令是什么意思。 现在有许多教师课堂教学的指令含义不明。比如,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但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是自己边问边答。教师一边提出问题,一边解答问题。学生不明白教师的指令到底何意,教师到底“要不要我思考”“要不要我回答”。教师这样似问似答、非问非答的话语方式,说是问题,却又不需要学生思考;说不是问题,却常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且教师的问题常常是细碎化,一堂课下来,这样的问题多达几十个,学生无法明确教师课堂的问题指向何种核心,也就无法建立起整体概念。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互动行为,互动方式之一是对话,对话就要有来有往、清晰明确,糊里糊涂的话语方式,将导致学生糊里糊涂的学习结果。 第三,站在学生角度,学生要知道这堂课的逻辑关系、逻辑脉络是怎样的。 教学内容要结构化。结构化的目的在于便于学生理解课堂内容,便于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把内容条理化、理清楚,把它们之间的关系梳理明确。 第四,站在学生角度,教师要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课堂上,教师如若没有提出让学生能够深度思考的问题,学生就将完全停留在浅表层面上的信息筛选。缺乏有质量的问题,学生就缺乏挑战,其情绪也很容易产生疲乏。浅层次的信息筛选和深层次的问题应该交互进行,张弛有度,难易有度,节奏感明快,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第五,站在学生角度,学生想知道教师的评价和好恶的原因。 我听过一节语文课,教师让学生就《沁园春·雪》提出一个问题,学生逐一提出后,教师连连夸奖“太棒了”,用语夸张,但是学生没有明白为什么这个问题非常好、好在哪里。其实,教师可以让学生猜猜自己为什么对答案高度肯定,卖个关子,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第六,站在学生角度,教师给出的信息一定要具体、明确。 当学生提出问题后, 许多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不给学生讲逻辑定义,只是举例子。但所有的例子都是有缺陷的,是以偏概全的。例如,在《沁园春·雪》这堂课上,一位教师用打桌球来解释机械论, 但这个例子的弹性很大,可以从多方面理解,如可能会被理解为“事情发生的整个过程”,是否正确不得而知。而最后教师把“这首词在后世有多大影响”的问题归为机械论,让人无法理解到底是何含义。教师须扣住机械论的特征来解释例子,让例子与原本含义一致。面对学生,教师讲的内容必须要明确,学生似懂非懂,教学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的教学更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既然如此,教师就要多想学生的感受,多想学生的希望,多想学生对教师的期盼。 |
|
来自: 大奔h1wmjlcm1r > 《课堂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