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眉县横渠镇窦家堡窦氏族人的记忆里,现在还能记得的就是“塔底”这样的概念。其实“塔底”就是窦家塔所在的地方。大概的位置在现在“老堡子”北边一公里左右,在官道(与横汤公路)的东边。 窦家塔是一座实心塔,塔高五六米,塔基部宽约三米的样子。外围四周用青砖砌威,塔芯用土填实。从远处看过来,塔身腰粗、头大,头上有尖顶,外形酷似繁体“竇”字形状。周围村庄的人们习惯叫它“大头塔”,并把周围的地方称为塔底。实际窦家塔的结构形状是横窦氏家族的先祖按“竇”字的形状所建。 据传说此塔建于唐代后期,是横渠窦氏家族的祖先们所建的族塔。大约在唐代中期,隐居在秦岭山中的窦氏先祖们开始逐渐迁出深山居于山前,再居于横渠南塬之上,最终定居于横渠南塬西坡的中湾村一带,在此安居,垦荒造田、繁衍生息。窦家塔见证了窦氏家族在这个地区生产与生活,也是窦氏一族在此聚居的重要标志。 早年间先祖有几句传言,横渠南塬西中湾,老窦全族居此间。东依土塬半部遮天,北有族塔立道边。西望平川接土岭,南临两沟通河滩。南北官道穿堡过,二水流经窦家田。垦荒造地为生计,代代耕种在方园。这几句话不但道出了横渠窦氏一族在此生存繁衍的历史,同时也说明了窦氏族人生产生活的大致范围。 修建窦家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宣示窦氏一族公开亮相,不再隐姓埋名的生存了。早在汉朝的时候,窦氏先祖窦融率河西子弟归附汉皇刘秀。刘秀还其安丰侯印绶,以诸侯位引见,其后又升任大司空,位列三公。赏赐恩宠,倾动京师。从此窦氏一门贵显,有“一公、两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相与并时。自祖及孙,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数,于亲戚、功臣中莫与为比。” 直到东汉明帝的时候,窦融的堂侄窦林获罪被“下狱死”。其后,窦融之子窦穆因祸获罪,安丰侯窦融去世。,显赫一时的窦融家族开始由盛转衰。 过了十来年之后,汉明帝思念中兴之臣,窦融的孙子窦嘉被封为安丰侯,食邑二千户,继奉窦融后嗣。在这样背景下,窦融的子侄们先后离开祖居地咸阳,四散迁居。史书有载:窦融的玄孙“会宗及其子孙居武功扶风”,今天的横渠一带,就是汉时武功的核心区域。 直到公元168年,窦融的玄孙窦武诛除宦官失败,被迫自杀。窦氏宗亲、宾客、姻属皆遭杀戮。在这样的情况下,整个居于“右扶风(即关中一带)”的窦氏族人因担心惹祸,便隐姓埋名,四处散迁,艰难生存。这也是窦氏族人隐居于秦岭山中的原因。 到了唐代,窦毅的女儿嫁给了大唐的开国皇帝李渊。这就是“太穆皇后”。自此,窦氏一族再次兴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横渠窦氏一族才开始出深山,居中湾,修窦家塔,向巨人昭示窦氏一族的存在。 窦家塔经历了五代及宋、元、明、清,直到民国,朝代更迭,战乱不断,历经千百年风雨侵蚀,残破不堪。直到民国末年,窦家塔上部垮塌,能看到的只有下塔身。上世纪五十年代土地改革时,仅存地半截塔身与塔基也夷为平地。 但是横渠窦氏族人们已然口口相传着窦家塔的历史传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