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衣肯​ | 《玛纳斯》史诗中的“乌鲁姆”“克热木”考释

 风声之家 2023-06-27 发布于江苏

原创 贾衣肯  西域研究 2023-06-27 12:14 发表于新疆

收录于合集#文化文学艺术66个

来源:《西域研究》2016年第4期

《玛纳斯》史诗中的“乌鲁姆”“克热木”考释
贾衣肯
内容提要:柯尔克孜族民间史诗《玛纳斯》保留了不少有关古代柯尔克孜人生活的专用名词。本文通过探讨见诸《玛纳斯》史诗居素甫·玛玛依唱本第一部的“乌鲁姆”“克热木”两个词的词源,并分析史诗相关内容,认为“乌鲁姆”“克热木”两词除其他含义,还指古代柯尔克孜人冶铁炼钢、制作兵器不可或缺的原料。其中,“乌鲁姆”源于拉丁语Ferrum一词,意为铁矿;“克热木”则出自古希腊语词Krēmnŏz(κρημνός),指硅土矿(或硅质岩石)。搞清这两个词的含义,对于正确理解史诗内容,进而探讨古代柯尔克孜人冶金、语言等方面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柯尔克孜族民间史诗《玛纳斯》展现了古代柯尔克孜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保留了不少专用名词,涉及牧业、狩猎、军工、习俗、礼仪、活动地域以及周边民族等等。了解这些词语的内涵,对于我们充分理解史诗内容,探讨古代柯尔克孜人生活、语言乃至中亚民族历史文化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玛纳斯》史诗核心部分(即第一部)形成于13~16世纪。[1]在漫长的岁月中,史诗经艺人口耳相传,不断加工,内容愈益丰富。19世纪以后,史诗内容逐渐文本化。至20世纪,史诗整理、翻译与研究工作迅速发展,相关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2]本世纪初,内容宏富、结构完整并经系统整理的《玛纳斯》史诗居素甫·玛玛依唱本柯尔克孜文版[3]及其汉译本[4]相继问世,为我们深入研究创造了便利条件。

一般认为,史诗中的“乌鲁姆”Urum[wurum]“克热木”Kïrïm[kərəm]这两个词有“遥远之地”或“国家”之意,[5]“乌鲁姆”还指远方国家之民或罗马,[6]“克热木”兼指与柯尔克孜人毗邻的国家、地域或克里米亚半岛、克里米亚汗国(1443~1783)[7]。然而,以此说法释读居素甫·玛玛依唱本有关内容,却有抵牾。可见,“乌鲁姆”“克热木”这两个词还有别的含义。现据居素甫·玛玛依唱本,就此问题略作探讨。
“乌鲁姆”“克热木”所指
“乌鲁姆”“克热木”首次出现于史诗第一部之《玛纳斯的兵器》这一章节中:

炼铁的乌鲁姆矿石,/

来自险峻的阿拉套山。/

炼钢的克热木矿藏,/

来自遥远的凯尔买套山。[8]

这里的“乌鲁姆”“克热木”明显是指冶铁炼钢的矿物。“乌鲁姆”出自阿拉套山。今俄罗斯南西伯利亚库兹涅斯基盆地与米努辛斯克盆地之间有阿拉套山,天山山脉在中亚地区的支脉亦多称作阿拉套山,例如,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七河地区之间的准噶尔阿拉套山(Dzungarian Ala Too),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之间的伊犁阿拉套山(Ile Ala Too),以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吉尔吉斯阿拉套山(Kyrgyz Ala Too)、昆凯依阿拉套山(Kungey Ala Too)、塔拉斯阿拉套山(Talas Ala Too)、帖斯凯依阿拉套山(Teskey Ala Too)等。[9]其中,帖斯凯依阿拉套山地势险峻,且其南缘的杰提姆山(Jetim Too)富藏铁矿,[10]史诗所言炼铁用的乌鲁姆矿石,不知是否出自此阿拉套山附近。凯尔买套山(Kerme Too)指今直抵昆仑山的天山西部南支脉阳坡,[11]约为今中国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山区,炼钢用的克热木矿石即出自这里。

史诗另一处有“克塔依的赤色克热木,俄罗斯的优质乌鲁姆”[12]的记载,似与上文所述两种矿物的分布不尽相符,其实不然。此处的“俄罗斯”当指沙皇俄国,[13]与之对应的“克塔依”[14]应指清朝政府。19世纪中叶以降,沙俄将今之吉尔吉斯斯坦及其他中亚国家地区纳入自己的版图,清朝政府则控制着帕米尔以东广大地域。[15]结合上文,“克塔依的赤色克热木”,应指在清朝政府控制之下的凯尔买套山区的赤色克热木矿;而“俄罗斯的优质乌鲁姆”,有可能指归属沙俄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阿拉套山附近所出乌鲁姆矿。史诗中出现以国名标识矿物出处,突显时代烙印,大概与居素甫·玛玛依唱本内容(史诗前三部)源自20世纪初帕米尔以东柯尔克孜人和中亚吉尔吉斯人传唱的《玛纳斯》史诗内容[16]有关,同时反映出这两句诗文在史诗整体内容中的生成时代。
词源、词义探讨
“乌鲁姆”“克热木”到底是什么矿物呢?

一般,炼铁所需基本原料有铁矿石和木炭。在柯尔克孜语中,木炭称Jigach Kömür,“乌鲁姆”则应指铁矿石。然而,遍检柯尔克孜语词汇,并无用于指称铁矿石的“乌鲁姆”一词,说明该词有可能是外来语词。从词的发音来看,“乌鲁姆”(wurum)与拉丁语表示“铁”的Ferrum[17]读音接近,有可能是该拉丁语词的突厥化形式。因为,拉丁语中的F音,在突厥语读音中是以V的次形式出现,而V的次形式在一些外来词中表现为半唇元音W。[18]此外,语音和谐是突厥语的发音特点,主要表现在元音部位的和谐及在部位和谐基础上的唇状和谐。[19]作为突厥语族语言之一的柯尔克孜语同样遵循这一规律,并且这种元音和谐规律在柯尔克孜语中保存得相当完整。[20]“乌鲁姆”很可能是Ferrum一词在突厥语中的变异,为柯尔克孜人吸收而存留于史诗中。

从相关史实看,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譬如,突厥人于6世纪中叶征服中亚,于568年派使团到拜占庭谒见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二世。翌年,双方结盟。此后,突厥人和东罗马在军事、商贸上多有合作。[21]在双方交往中,罗马人的拉丁语词有可能为突厥人习得,进而传入与突厥人有着密切联系的古代柯尔克孜部落。

柯尔克孜人在迁入中亚地区之前主要分布于今南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流域,并以优质的铁矿和精良的武器闻名于周邻诸族。[22]史载,古代柯尔克孜人6世纪中叶被突厥人征服后,常以铁为贡赋,输入突厥,[23]并且彼此之间多有交战,亦有联姻。[24]Ferrum一词有可能由突厥人传入当时的柯尔克孜人中。该词传入古代柯尔克孜语后,其指称铁矿石的含义似没有变,这点可从相关记载得到证明。史诗载:

在阿拉套山谷地,/

在一座突出的山脊上,/

就有丰富的乌鲁姆铁矿。[25]

可见,炼铁用的“乌鲁姆”矿石确指铁矿,亦知“乌鲁姆”为外来语词,[26]否则在此无需叠用意思相同的两个词。铁矿石有多种,“乌鲁姆”又指哪种铁矿石呢?史诗无明确交代。一般,炼铁常用的铁矿石有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和磷铁矿等。[27]其中,磁铁矿含铁最为丰富(含72%的金属铁)。[28]史诗称“优质乌鲁姆”,应指含铁量较高的铁矿石,不知是否指磁铁矿。

至于炼钢用的“克热木”又为何种矿物,也需从炼钢原料中探求。

钢是由铁矿石炼得的铁经过高温冶炼或锻打,使其碳含量达到所需程度并减少杂质后的铁。从相关记载看,由铁液炼成钢水,是古代柯尔克孜人得到钢的手段之一。[29]由铁液向钢液转化的过程,即氧化的过程,需向铁液中吹入氧气或加入铁矿石,使炉内的铁被氧化。生成的氧化铁熔解在铁液中,与铁液中其他元素(例如碳、硅和锰)产生一系列氧化反应。当铁液中的含碳量降低到一定程度(一般为0.05%~2.0%),杂质减少,氧化即告完成,铁液便炼成了钢液。[30]在炼钢过程中,硅发挥着脱氧剂和还原剂的作用,有助于提高钢水温度,增强钢的弹性极限、耐热性和抗腐性。Kïrïm一词在《吉尔吉斯语词典》中作“化学物质”解释,[31]有可能是指含硅的矿物即硅土矿。硅土常与赤铁矿以石英或晶体的形式结合在一起。[32]诗文所言“赤色克热木”,有可能是指这种硅铁矿。史诗中的相关记载似有利于支持这一推测:

钢铁若由我来炼,/

会比乌鲁姆更好。/

……/

用克塔依的赤色克热木,/

炼出更为优质的钢铁,/

来把枪尾制作。[33]

这是铁匠师有关火枪制作所需钢铁的一段表白。据史诗,铁匠师为玛纳斯制作火枪时,枪口、枪身和枪尾的选材不尽相同。[34]用于制作枪尾的钢铁,是由“赤色克热木”炼得。从上述钢液形成的物理和化学反应过程来看,此处用于冶炼优质钢铁的“赤色克热木”,似应为硅铁矿。

关于Kïrïm一词含义的推测,还可从相关词语及该词的词源分析得到进一步证明。譬如,化学元素“硅”一词,在现代柯尔克孜语中为Kïremniiكىرەمنىي),[35]在现代吉尔吉斯语中称Kremnii(Кремний),[36]在俄语中作Kremnii(Кремний)[37]。吉尔吉斯语Kremnii一词显系借自俄语,Kïremnii则可能是俄语Kpemnii一词传入柯尔克孜语后发生变化的结果。而俄语Kpemnii一词源自古希腊语Krēmnŏz(κρημνός),为俄罗斯化学家G.I.盖斯(Г.И.гесс)于1834年始用于称呼硅元素。[38]古希腊语Krēmnŏz一词有“巉岩”之意。[39]盖斯以之命名硅元素,大概与这种山岩为硅质或含硅土有关。可见,俄语Kremnii一词借入吉尔吉斯语的时间不会早于19世纪30年代,极有可能是在中亚吉尔吉斯地区纳入俄国势力范围后传入的。而吉尔吉斯人全盘接受该俄语词,突显俄罗斯语言、文化对于吉尔吉斯语言、文化的强势影响。Kïremnii则可能是Kremnii一词在晚近时期以专业术语的书面语形式传入柯尔克孜语中,因此,该词除了词首两个辅音之间增加了元音ï之外,基本保留了俄语词结构。

Kïrïm一词见于《玛纳斯》史诗第一部,说明该词源出较早,或与古希腊语Krēmnŏz有关。如所周知,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于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东征波斯、中亚和印度等地区,在所征服之地,修建都城并移民实之,作为军事和商业活动据点。许多希腊、马其顿人就是在这个时期迁入中亚。[40]希腊语言、文化随之传入中亚地区。[41]自6世纪中叶始,突厥人不断涌入中亚地区,使这里土著居民的语言、习俗逐渐突厥化。[42]Kïrïm一词有可能是希腊语词Krēmnŏz突厥语化后,为迁入中亚地区的柯尔克孜人吸收抑或进一步柯尔克孜语化的结果。

通常,突厥语语音有如下主要特点。首先,词首一般无两个辅音。其次,无论词首音节、词尾音节,还是词中音节,须有一个元音作它的音节基础,并且第一个音节中的语音性质,决定后续音节的语音性质。[43]还有,上文所提到的语音和谐规律,柯尔克孜语在语音结构上同样具备上述特点,并且外来语词借入柯尔克孜语后,特别是在口语中,会服从柯尔克孜语的语音结构规律而发生变化。[44]见于史诗中的Kïrïm一词,当为口头词语,它有可能是古希腊语词Krēmnŏz借入突厥语和柯尔克孜语时发生变化的结果,即省去了古希腊语表示性的词后缀ŏz,[45]并依从突厥语(或柯尔克孜语)发音规律,词首k和r之间增加元音ï,构成词的第一音节;词中的e则变为第二音节元音,并随第一音节元音变为ï,词尾辅音n脱落。[46]准此,则Kïrïm一词可能源自古希腊语词Krēmnŏz(κρημνός),指硅质岩石或硅土矿。

“乌鲁姆”“克热木”这两个词相伴而现,多见于史诗中有关古代柯尔克孜人冶炼钢铁、制作兵器的描述中。这说明,“乌鲁姆”“克热木”是古代柯尔克孜人冶铁炼钢、制作兵器不可或缺的原料。史诗中的相关记载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其内容如下:

他(铁匠师)向巴卡依指出三种变化,/

然后让人将火苗熄灭。/

“绝不能让风吹过!”/

他让人堵住了炉门。/

四十天之后,再打开炉门,/

让铁流凝固成三层。/

最上面的一层,/

阔克加勒(铁),/

混合熔炼,凝固成型。[47]/

射击的火枪和阿恰勒巴热斯宝剑,/

还有截杀敌人的毛枪和月牙斧,/

我要用最上层的钢铁锻造。[48]

可见,铁匠师制作火枪、宝剑、毛枪、月牙斧等兵器所使用的钢铁,是由“乌鲁姆”“克热木”以及“阔克加勒(铁)”炼得。此外,史诗中有“乌鲁姆的百姓”之言,此“乌鲁姆”有可能指某一地区,而不一定是罗马。以下略作说明。现引相关内容如下:

走遍克塔依大地,/

离开乌鲁姆的百姓,/

与长途跋涉的朝觐者为伍,/

在咸海边畅游,/

洗去身上的污浊。[49]

此为史诗英雄人物阿勒曼别提决意离开哈萨克汗王而为王后挽留时倾吐胸臆之言。据史诗,阿勒曼别提是契丹王储,因王室内乱而离乡出走,后投奔哈萨克汗王。他文武双全,协助哈萨克汗王治国理政,功绩卓著,颇受汗王器重、宠爱,却遭诸大臣嫉妒、陷害,不得已离开哈萨克汗王。此处的“克塔依”,与前文所指不同,指契丹人。从契丹人所建辽朝或西辽王朝的统治地区[50]以及哈萨克人活动地域[51]主要在北亚和中亚地区的史实来看,“乌鲁姆”似不应指位于欧洲的罗马。

总之,“乌鲁姆”“克热木”有可能是多义词,但其用于指称铁矿、硅土矿(或硅质岩石)的含义却鲜为人知。本文通过探讨见诸《玛纳斯》史诗居素甫·玛玛依唱本第一部内容的“乌鲁姆”“克热木”两个词的词源、词义,分析史诗相关内容,认为“乌鲁姆”“克热木”还指古代柯尔克孜人冶铁炼钢、制作兵器不可或缺的原料。其中,“乌鲁姆”源于拉丁语Ferrum一词,意为铁矿;“克热木”则出自古希腊语词Krēmnŏz(κρημνός),指硅土矿(或硅质岩石)。搞清这两个词的含义,对于正确理解史诗内容,进而探讨古代柯尔克孜人冶金、语言等方面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释

滑动查阅

[1]郎樱:《玛纳斯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0页。

[2]阿地力·居玛吐尔地:《〈玛纳斯〉国内外研究综述》,氏著:《口头传统与英雄史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7~70页。

[3]居素甫·玛玛依演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整理:《玛纳斯》,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2009年9月再版),下文简称《玛纳斯》(柯文版)。

[4]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翻译:《玛纳斯》,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下文简称《玛纳斯》(汉译本)。

[5]« <Манас> Сагынбай Орозбаkов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сы»,А.Акматалиевдин жалпы редакциясы астында,Бишкек,Бийктик плюс,2015,621,1304 бет.

[6] « <Манас> Сагынбай Орозбаkов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сы»,1304 бет.

[7] «<Манас> Сагынбай Орозбаkов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сы»,621-622 бет.

[8] 《玛纳斯》(汉译本),第193页。文中的引文主要采用了汉译本内容。引用时,对词、句作改动之处,均标出原文出处,以便核查。

[9] « Кыргыз Советтик Социалисттик Pеспубликасы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Башкы редактор,Б.Ɵ.Орyзбаева.-Ф.:Кыргыз Совет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с ынын башкы редакциясы,Фрунзе,1983,41 бет.

[10]«Кыргыз Советтик Социалисттик Pеспубликасы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56 бет.

[11]« <Манас> Сагынбай Орозбаkов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сы»,447 бет.

[12]《玛纳斯》(汉译本)(第187页):“俄罗斯的乌鲁姆矿石”,现据柯文版(第51页)补充“优质”二字。

[13]1917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制取代俄国沙皇制。1991年苏联解体,代之以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史诗中的“俄罗斯”应指苏联之前的沙皇俄国。

[14]“克塔依”一词本指契丹人,后变成中亚各族、俄罗斯人乃至欧洲人对中国的称呼(王治来著《中亚通史》古代卷,下,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5页)。

[15]马大正,冯锡时主编:《中亚五国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57~159页。

[16]阿地力·居玛吐尔地著:《口头传统与英雄史诗》,第322页。“柯尔克孜人”和“吉尔吉斯人”实为一个民族。在汉语中,二者分别指分布于中国境内和中亚地区的Kyrgyz民族。

[17]信德麟编著:《拉丁语和希腊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第224页。

[18]Sir Gerand Clauson,An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pre-thirteenth-Century Turkish,Oxford,At the Clarendon Press,1972,preface,ix.

[19]李增详编著:《突厥语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72页。

[20]程适良主编:《突厥比较语言学》,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页。

[21]王治来著:《中亚通史》(古代卷,上册),第179~187页。

[22]〔宋〕史乐:《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年,第3822~3823页;〔苏〕C.B.吉谢列夫著;王博译:《南西伯利亚古代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646页。

[23]《新唐书》卷二一七《黠戛斯传》,中华书局,1995年,第6147页。

[24]贾衣肯:《唐代黠戛斯》,张定京主编:《中亚民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21~130页。

[25]《玛纳斯》(汉译本),第198页,第2段。

[26]通常,外来语词在被借入的语言中会保留原有的读音。

[27]机械工业技师考评培训教材审编委员会编:《金属材料及加工工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第2页。

[28]History of Ironmaking, by John A, Ricktts, Ironing & Steel Society printed in the U.S.A, 2000, p.28.

[29]《玛纳斯》(汉译本)(第200页,第2~3段)载:“当发紫泛青的火苗,不再出现全部消失,这时候再仔细观察,铁流表层会像奶皮在漂浮。底层是通红的流动的溶液,中间会发白发黄发紫,三种颜色同时出现,才会变成钢水流淌”。可见,由铁液炼成钢液是古代柯尔克孜人获得钢的一种方式。

[30]《金属材料及加工工艺》,第9页。

[31]« Кыргыз тилинин сθздүгү»(II),А.Акматалиевдин жалпы редакциясы астында,Бишкек,Avrasya Press,2011,184 бет.

[32]History of Ironmaking,p.28.

[33]《玛纳斯》(柯文版),第51页。

[34]《玛纳斯》(柯文版)(第56页):“枪身以阔克加勒钢铁为主,枪口用称乌鲁姆的钢铁。枪尾用的是瘸腿铁匠师自己炼出的柯尔克孜的克热木钢铁。”

[3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编:《汉柯词典》,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95页。

[36]Аман.Саспаев, Кытайча-Кыргызча сθздүк, “Шуру” басмасы, 2003,220,бет.柯尔克孜语和吉尔吉斯语实为同一民族语言。柯尔克孜文以阿拉伯字母拼写,吉尔吉斯文则以西里尔字母拼写。

[37]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辞典研究所编:《大俄汉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862页。

[38]Научно-редакционный СОВЕТ председатель-Ю.С.Осипов,Большая Pоссий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15),Москва,2010,с.685; http://ru./wiki/Кремний

[39]罗念生,水建馥编:《古希腊语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480页。

[40]《中亚通史》(古代卷,上册),第68页。亚历山大东征,东及于今锡尔河、阿姆河流域(雅诺什·哈尔马塔主编:《中亚文明史》,第2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第41~68页)。

[41]《拉丁语和希腊语》(第224页):“在整个希腊化时期对外移民不断,并使希腊语成为地中海东部、中东地区乃至中亚(波斯、印度)的共同语言”。另参阅《中亚文明史》(第2卷),第67~93页。

[42]魏良弢:《突厥汗国与中亚》,《西域研究》2005年第3期。

[43]买提热依木·沙依提编著:《突厥语言学导论》,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40、53页。

[44]胡振华编著:《柯尔克孜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12、192页。

[45]突厥语族语言没有“性”这一语法范畴(《突厥语言学导论》,第141页)。

[46]苏联科学院语言学研究所编,〔苏〕Э.Р.捷尼舍夫编;沈成明,陈伟编译:《突厥语历史比较语法:语音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531~532页。

[47]《玛纳斯》(汉译本),第200页,第7段。此句的汉译根据柯文版(第55页,第1段)略作改动。

[48]《玛纳斯》(汉译本),第201页,第1段。

[49]《玛纳斯》(柯文版),第229页,第1段。

[50]辽朝强盛时期的地域,东临海,西逾今阿尔泰山,北至今克鲁伦河,南达今河北中部的拒马河(王钟翰主编:《中国民族史》(上册),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722页)。西辽的疆域,东接西夏与克烈、乃蛮部落;北面包括叶密立和巴尔喀什湖;西南以阿姆河为界,南面则包括了新疆和田地区(《中亚通史》,古代卷,下,第93页)。

[51]一般认为哈萨克汗国成立于15世纪下半叶。哈萨克诸部落活动于额尔齐斯河、乌拉尔河、锡尔河、七河流域、楚河、塔拉斯河流域(马大正、冯锡时主编《中亚五国史纲》,第73~84页)。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