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经辩证之太阴病证

 崇善堂羅啟旭 2023-06-27 发布于广东

定义: 指脾阳虚弱,邪从寒化,寒湿内生所表现的证。脾属太阴,为三阴之屏障,病邪内入三阴,太阴首当其冲,故太阴病证为三阴病证之初期阶段,以脾虚寒湿为病变特点。

证候表现: 腹满而吐,食不下,口不渴,自利,时腹自痛,四肢欠温,脉沉缓而弱。

证候分析:

病因病机: 多由三阳病失治、误治,损伤脾阳,邪传太阴,或脾阳素虚,风寒之邪直中太阴而成。

证候:

①太阴脾土主湿,中焦虚寒则脾失健运,寒湿内生,气机郁滞,故腹部胀满,腹痛时发;

②脾虚失运,寒湿中阻,胃失和降,故腹满而吐,食不下;

③脾阳失于温煦运化,寒湿内停,故口不渴;

④寒湿下注,水走肠间故自利;

⑤脾主四肢,中阳内虚,温煦失职,故四肢欠温;

⑥脾虚气弱,寒湿内阻脉道,故脉沉缓而弱。

辨证要点: 腹满时痛、自利、口不渴与虚寒症状共见。

病证转化: 太阴与阳明同居中焦,互为表里,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两经病证在一定的条件下常易相互转化。阳明病证清、下太过,损伤脾阳,易转为太阴病证;而太阴病证滥用温燥,或寒湿郁久化热,亦可转为阳明病证。故有“实则阳明(热),虚则太阴(寒)”之说,辨证须时时注意病情虚实寒热的变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