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辛五味止咳汤(高体三经验方) 来源: 由《伤寒论》“苓甘五味姜辛汤”化裁而来。 组成: 干姜15g,细辛3~5g,五味子15g,茯苓30g,紫菀15g,冬花10g,白前10g,炙甘草10g。 功用: 温补脾肺,止咳化痰。 方解: 咳嗽为临床常见病之一,证因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作咳。高老认为咳嗽实为太阴病之一,其症状在手太阴肺,病本在足太阴脾。因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经为病,多为寒湿,脾胃虚寒,土不生金,肺金失养,宣降失常,故令咳喘。治宜温补脾肺,止咳化痰。本方干姜味辛性热,归经脾肺,既能温运脾阳以祛湿,又可温肺散寒以化饮,脾肺同治为君药;细辛温肺散寒,五味子敛肺止咳,两药相伍一散一收,一宣一降,以恢复肺脏宣发肃降功能共为臣药;佐以茯苓甘平淡渗,燥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紫菀、冬花、白前宣利肺气,化痰止咳;使药炙甘草味甘性温,既可健脾补中,又能调和诸药。全方共成温补太阴,燥湿化痰,理肺止咳之剂。 高教授治疗咳嗽,具有独特的临床经验,疗效显著,一般用药不过三剂,或咳嗽即止,或大为减轻。学生问其何故,高老答曰:“特殊之处不过干姜、细辛、五味子三味。”因为应诊病人,在以前或已口服抗菌消炎药,或已输液,或已用过咳特灵、祛痰灵、复方甘草片,中药清热解毒,止咳化痰更为常用之法,之所以不效,说明病人不单纯是外邪所伤,实则与内因相合,所谓内因不过“寒饮痰湿”。故一味清热止咳而咳反不愈。因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属土,病则多湿,痰湿之病非温化不能祛之。故立足于温补太阴为治法而组方,临床随证加减运用,自获佳效。 主治: 脾肺气虚,痰湿阻滞,肺气失宣之咳嗽。症见:咳嗽吐痰,咽痒干咳,或阵咳遗尿,或鼻塞流清涕或黄浊涕,或伴头痛、恶寒、发热,舌质红,苔白腻或者黄腻者。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姜辛五味止咳汤临床上常用于脾肺气虚,痰湿阻滞,肺气失宣的各种咳嗽,干咳、阵咳等各类咳嗽皆可加减应用。临床见于感冒后期,或者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 临床加减化裁:必须首先问清是否外感引发。如果是感冒后久咳不已,说明病人同时存在邪郁不达,故在基本方药的基础上应加解表药,解表药又宜辛温复辛凉:柴胡、葛根、防风、桂枝、麻黄、苏叶等;如果病人发热、痰质黄稠、口干口渴,可以基础方加石膏、知母、柴胡、黄芩以清泄阳明、和解少阳;如果病人外感征象不明显,或纯属慢性支气管炎,则又当基础方合真武汤或苓桂术甘汤以温化痰饮,增强杜绝生痰之源功效;若伴胸闷、气喘心悸者,合金匮橘枳生姜汤、茯苓杏仁汤以健脾理气宣肺;有热象之喘证合麻杏石甘汤;若气虚或心悸气短者,合生脉饮以益气养阴;若兼过敏性鼻炎发作可合麻黄附子细辛汤。 验案举要: 案一,咳嗽之病风邪郁闭,肺失宣降,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治之。 陈某,男,65岁,感冒后咳嗽不愈一月余。一月前因感风受寒引起鼻塞、头痛、恶寒、发热(T38.2℃),经服VC银翘片、APC、急支糖浆,并输先锋霉素V(6g/d),发热及头痛等外感症状消失,但吐痰量多,咳引胸腹疼痛,服甘草片、止咳糖浆无效,并输先锋霉素也无效。现症:咳嗽,吐痰色黄,量较多,胸痛,咳引腹壁疼痛,恶心,纳差,神疲乏力,咽痛咽痒。舌红苔腻微黄,脉细数。胸X线片示两肺纹理增粗。辨证分析:风寒外束,不能外发,邪陷于里(肺),肺失宣降,故咳嗽经久不愈,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湿生痰,壅滞于肺,日久化热故痰稠多色黄。中医诊断:咳嗽(风邪郁闭,肺失宣降);西医诊断:肺部感染。治以解表宣肺,化痰止咳。苓甘五味姜辛汤、止嗽散、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5g,黄芩10g,陈皮20g,半夏15g,紫菀15g,百部10g,杏仁10g,羌活10g,防风10g,茯苓20g,炙甘草10g,五味子10g,细辛3g,干姜10g,3剂水煎服,热饮令微汗出。病人服药3剂,咳嗽大减,痰量减少,精神好转,纳食增加,舌淡红苔薄白,方药对症,继服3剂以巩固疗效。(高天旭.河南中医学院专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95) 案二,咳嗽之病本寒标热,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治之。 杜某,男,18岁。1998年11月24日初诊。 间断性咳嗽、胸闷4年,再发并加重1周。 初诊:病人4年前因感冒后引起咳嗽吐痰、胸闷、寒冷天气加重,服用感冒清、克咳敏、复方甘草片药可减轻,但缠绵难愈,每到冬天即反复发作,多处中西药治疗效果欠佳。此次一周前感寒后再次出现咳嗽、吐痰量多黏稠色白,夜间加重,咳甚则胸腹牵涉疼痛、胸闷,气短,纳差乏力,口干烦躁。输青霉素3天无明显效果,多种止咳药也无效。听诊两肺可闻及痰鸣音。舌淡稍黯,苔薄白根部稍厚,脉浮紧。X线透视:两肺纹理增粗,两肺支气管炎。辨证分析:寒饮内停,积宿久留,外感寒邪,郁而化热,形成本寒标热之证。中医诊断:咳嗽(内寒外热),西医诊断:支气管炎。治以温化寒饮,解表宣肺。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石膏30g,麻黄3g,杏仁10g,厚朴20g,茯苓30g,陈皮20g,枳实10g,桂枝15g,白芍15g,干姜10g,五味子10g,细辛3g,罂粟壳3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枣3个。日1剂,连服4天。 二诊(1998年12月8日):病人服上方4剂,咳喘胸闷等症状即已消失,随之停药。近两天因受寒后上述症状再发,但症状轻微,又咳喘、胸闷,不似初诊时严重,吐痰黏腻不爽,食欲、大便正常,小便色黄,常有黏稠鼻涕,舌淡红稍黯,苔薄黄,脉缓。治以温化寒饮,疏风宣肺。方按照苓甘五味姜辛汤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减:茯苓30g,炙甘草10g,五味子10g,干姜10g,细辛3g,半夏15g,桂枝10g,白芍10g,杏仁10g,厚朴10g,荆芥10g,紫菀30g,陈皮20g,竹茹15g。3剂,水煎服。 三诊(1998年12月11日):病人服上方4剂,咳喘胸闷减轻明显,咳痰减少,鼻涕黏稠仍有鼻塞,病人自述病已去其八成,要求巩固治本,舌淡红稍黯,苔薄黄,脉缓,治仍应温化寒饮,疏风宣肺。上方去陈皮、竹茹,加柴胡15g,黄芩10g。水煎服,日1剂,连服3天。 注意事项: 本方主要为“脾肺气虚,痰湿阻滞”证而设,临床上咳嗽疾患表现复杂,若偏寒偏热,或气阴不足,或兼肝经郁热者,当酌情加减,或更用他法。临床应用本方时,患者应注意避风寒,慎起居,忌食生冷辛辣油腻,并注意调节情志。 |
|
来自: AB向往神鹰 > 《5.中医治疗肺系(感冒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