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治疗疾病的底层逻辑是“调气”,怎么调,您知道吗?

 建老真人图书馆 2023-06-28 发布于山东

在我之前的内容里,我反复强调,整个中国文化的理论体系最底层逻辑就是“气”,中医诊疗的理论体系就是“调气”

我这期内容就是让大家明白:中药治病的逻辑是怎么通过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

如果您感兴趣可以先点个关注,一起解锁今天的内容!

我们都知道,中药的理论体系来自于神农氏,即便有人没看过《神农本草经》,也应该听说过“神农尝百草”得故事。

现在很多人被洗脑,认为涉神农尝百草只是神话故事!

站在现在的视角看,大自然中有很多的植物,都是有毒的,比如断肠草,我们先祖神农氏在尝的时候如果误食了,就不会有“尝百草”的故事了。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的先祖神农是怎么区分药性呢?

背后有没有一套理论体系来支撑呢?

我们后世的医家是如何辨别药性,配伍组方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理论依据是《神农本草经》!

后世很多医家为了传承的需要,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试图诠释本草经,我个人认为在清代的张志聪的《本草崇原》序言中,解释的是最完美的。

“计三百六十五种,以应周天之数”。

这句话意思是说:在中药的体系中,自然界的万物可以入药的共有365种,以应周天之数的意思,是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是对应的。

上品一百二十五种为君,无毒。主久服,养命延年,益气轻身,神仙不老。

中品一百二十种为臣,或有毒,或无毒。主通调血气,却邪治病。

下品一百二十种为佐使,或有毒,或无毒,或大毒。主除寒热邪气,破积聚症瘕,中病即止。

这一段是把365种药材,分成了三品,其中上品125种,没有毒性,比如说家庭中常见的,姜、大枣、百合、枸杞,都是调气的,不仅没有副作用,经常食用对身体好。

中药组方分“君臣佐使”,根据字面意思我们就知道君药非常重要,这125种上品药,几乎都是没有毒性的君药。

中品120种,有的有毒,有的没毒,是辅佐君药驱邪调病。

下品120种药,为佐使药,大病的时候才会用到,绝大多数都有毒性,有的甚至是剧毒。

中药常讲“是药三分毒”,成为了中医黑抹黑中药的重要理论武器,

很多人不懂,就造成的误解很大,最后我会详细交代中药与西药在毒性上的区别

接着这段话,就是先祖神农氏尝百草的理论依据,五运六气我后面会专门讲,我把最重要几句提炼一下,“农皇仰观天之六气,俯察地之五行,本五运六气之理,辨草木金石虫鱼禽兽之性(药性),而合人之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有寒热升降补泻之治”。

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

中药的理论依据是五运六气,五运六气是天体运动变化产生的引力、磁场、电子波作用到地球上,地球上万物的生长都会受到影响,以此作为药物入药都是具有自身属性的。

药物的属性作用到人体生活活动上,所发挥的作用,就是“寒热、升降、补泻”。

其中药性合人的五脏六腑十二经脉,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药物归经”的理论依据。不同的药物进入身体之后,会与不同的脏腑结合,就是进入脾经、还是胆经等等。

根据什么判断药物归经的呢?

就是接下来,其初产也,有东南西北中之五方。其生育也,有春夏秋冬长夏之五时。其形有青黄赤白黑之五色,其气有臊焦香腥腐之五臭,其质有酸苦甘辛咸之五味。

这几句话又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药物生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采摘,药物的颜色,发出的气味,吃到嘴里的味道,就是药物药性的理论依据。

换句话说有了这个理论依据,神农根本不用尝就知道药性了。

不尝就知道药性,是什么逻辑呢?

我举个例子,把东北人参的种子,种到海南,也能长出人参,都是人参,药性是完全不一样的,

为什么?

就是因为接受“天地之气”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上学的时候学过,桔子生于淮南为桔,淮北则为枳,叶子一样,但是形状、大小,味道都不一样了,就是这个意思,

日本侵华战争的时候,以日本人的揍性,如果药材能在日本生长,不影响药性,现在根本不会有日本企业来中国收药材。

中药是大自然给中国人最宝贵的财富。

还说人参,人参是根,根的就是吸收营养,作用为收敛,人参的叶子是生发。

知名中医张晓彤先生面对采访时候,就谈到人参叶子的皂甙dai比人参的成分还高。

用人参叶子下药能治病吗?

指定不能啊,提纯压根就不是中药药性的逻辑。

中药治病的逻辑是什么?

中药的药物都取材于大自然,在不同地方、不是季节、甚至同一颗植物的不同位置,都具有不同的药性,所谓药性就是药物本身所有具有偏性。

偏性怎么理解呢?

用阴阳解释,偏于阴或者偏于阳,这么概括不全面;

用五行解释,五行是阴阳偏性的表现形式,纯阴为水、纯阳为火、阴多为金、阳多为木,阴阳平衡为土。

药物的偏性,就是可以总结为:纯阴、纯阳、阴多、阳多以及阴阳平衡。

人体内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只要出现疾病,就是阴阳五行的平衡结构被打破了,

所谓中药治病就是用药物的偏性,协调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的偏性。

怎么协调?

就是药物自身的寒热、升降、补泻的功用。

这段话中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天地万物,不外五行。

对于中药药性,在《药性总义》有更加完整的诠释。

凡药酸者能涩能收,酸属木入肝;苦者能泻能燥能坚,苦属火入心,;甘者能补能和能缓,甘属土入脾;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辛属金入肺;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咸属水入肾;此五味之用也。

五味功用就是五行的生克关系,五行的生克关系,我在之前的内容里,也都反复提到,除了五味,

还有四气“寒、凉、温、热”,四气与四象匹配,是排除“脾胃(土)”的属性之外,又进行的划分,是更具象的关于升降浮沉的描述。

最后澄清一下误解,到底是中药有毒还是西药有毒?

首先中药本身的偏性,组合到药方里,药性具有五行的生克关系,

再加上中药的炮制学,不同的制作方法可以改变中药的升降浮沉属性,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在西药看来剧毒的药物,在药方里可以治疗重大疾病的原因。

其次,中药全部来自大自然

而西药属于人工合成为主。

取自大自然的中药,是符合中国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化背景,

天地大宇宙、人体小宇宙,宇宙万物都是由“气”构成,宇宙万物都只是“气”的聚散流变状态,再加上经过几千年的验证,是可以完全排除体外的。

西药是人工合成的化学结构,能不能完全排除体外,是个未知数!

我为什么这么说?

举个例子:人工合成塑料袋,想完全被大自然消化可以查看一下新闻。

人工合成的西药如果不能被完全排除体外,在身体内堆积以后会造成什么影响,目前是不得而知的。

至于到底是中药的有毒还是西药的毒性更大,想听听你的答案,请留言告诉我。

古晓今——用当代视角讲好中国智慧!

如果您对我的内容感兴趣,别忘了关注、点赞、评论、转发,让更多人明白中国文化的魅力,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