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图说》作者:湛若水【原文】: 性者,天地万物一体者也;浑然宇宙,其气同也;心也者,体天地万物而不遗者也。性也者,心之生理也,心性非二也。 譬之谷焉,具生意而未发,未发故浑然而不可见。及其发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萌焉,仁义礼智自此焉始分矣,故谓之四端。 端也者,始也,良心发见之始也。是故始之敬者,戒惧慎独以养其中也,中立而和发焉,万事万化自此焉达,而位育不外是矣。故位育非有加也,全而归之者耳。终之敬者,即始之敬而不息焉者也。 曰:“何以小圈?” 曰:“心无所不贯也。” “何以大圈?” 曰:“心无所不包也。包与贯实非二也,故心也者,包乎天地万物之外,而贯乎天地万物之中者也。中外非二也,天地无内外,心亦无内外,极言之耳矣。故谓内为本心,而外天地万事以为心者,小之为心也甚矣。” 甘泉文化浅释明代,广东又涌现出一代学术宗师陈白沙,他“以自然为宗”的学术思想,他依靠自学为主,博览群书,细心观察社会和大自然的变化,感悟到“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夫学贵乎自得也”。白沙以“自然为宗”的岭南学说,冲破南宋以来独尊程朱学说的禁锢, 陈白沙一生讲学江门,虽开始了明儒心学的先河,其学术思想却难以广泛传播,至其衣钵弟子湛若水出仕,才把白沙的学术思想推向全国。 湛甘泉40岁才出仕,虽大器晚成,幸享长寿,为官36年,致仕后犹专门讲学20年。历仕两京,官居翰林院,国子监,礼吏兵三部尚书,长掌国家高级教坛,是他继承和弘扬白沙学术的大好机遇。形成社会公认的陈湛学派(又称“广宗”,江门学派)。 所以说江门学派是陈白沙奠基,湛甘泉继承和发展的,湛甘泉在学术上最大的贡献,是创造性的提出“随处体认天理”。 湛甘泉对“随处体认天理“的解释是:”吾之所谓随处云者,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盖随其所寂所感时耳”。又云“吾之所随处体认天理者,格物尔”。“格”,现代话说是观察研究,“物者天理也”。 湛甘泉明确认为“夫自然者,天之理也。理出天然,故曰自然也,在勿忘勿助之间,胸中流出,而沛乎宇宙,丝毫无人力亦存…… 甘泉创制《心性图说》,教导人们认识宇宙,他认为人与万物都是由气所生,宇宙统一于气。如《答王阳明》说:“上下四方之宇,古往今来之宙,宇宙间只是一气充塞流行,与道为体,何莫非有?何空之云?虽天地弊坏,人物消尽,而此气此道,亦未尝亡,则未曾空也”。《心性图》以三个连串小圈表示,上圈喻本心性情未发之时,始于“敬”;中圈喻“心性已发之中,产生仁义礼智”;下圈喻天地万物的化育阶段,而终敬于心。谓心无所不贯也。一大圈包括三小圈,为上下四方之宇,古往今来之宙。谓心包括宇宙的时间与空间。实喻“心无所不包也”。这一哲学认识论是个很大的命题,它客观上承认宇宙是物质构成演变的,最后又归结为主观意志“心”统揽一切,所以人们认为甘泉虽有朴素的唯物思想,主体似是客观唯心主义。 附: 张岱年《湛若水与甘泉心学》 |
|
来自: 碧海蓝天kx32di > 《2修行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