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继增 从中队政委到团政委,从纵队政委到兵团政委,从志愿军政委到大军区政委,李志民戎马生涯六十年,积累和创造了政治工作的丰富经验。他身经百战,儒雅多才,所著《革命熔炉》《李志民回忆录》等,成为我党我军的宝贵精神财富。而“善打政治仗”,是他闻名军中的华彩篇章。 化敌为友不费一枪一弹 李志民原名凤瑞,又名明阶,1906年7月9日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船仓乡西坑村一户农民家庭。9岁时开始读私塾,14岁考入甸溪高级小学,接受进步思想影响,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4年回乡教书,并当过小学校长。1925年开始参加农民运动,被选为乡农民协会副委员长,领导群众开展反霸斗争。后被选派到由共产党人开办的高坪区暑期政治讲习所和浏阳县党务研究所学习。李志民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先后任红3军团政治部保卫大队政治委员、红2师第7团政治委员、红2师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赣州战役中,率团英勇抗击国民党军进攻,出色地完成了掩护兄弟部队突围的任务。 1934年10月,李志民随红一方面军长征,任第1军团4师政治部组织科长,参加直罗镇战役。1936年1月任4师第11团政治委员,率部掩护兄弟部队西渡黄河;同时完成毛泽东当面交代给他的任务,检查部队执行群众纪律情况,收尾工作获得好评。同年5月任中央军委直属第81师政治部主任。 1936年8 月,第81 师接到西进宁夏及李旺堡的命令。李旺堡位于清水河西岸,城墙比较高,驻守在城内的是国民党马鸿宾部第35 师一个骑兵团。红军要攻城就必须通过几百米的河滩开阔地,才能涉水接近城垣。在作战会议上,李志民分析:马鸿宾虽然听命于蒋介石,但大多数回族官兵倾向抗日,不愿当亡国奴;敌人城坚兵力足,地形有利,而我军缺少攻坚武器。因而只能智取,不宜强攻,“只要我们遵照中央关于开展敌军工作的指示,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做好统一战线工作,是可以化敌为友,争取和平解放李旺堡的。” ◆1937年春,李志民于延安留影。 随后,李志民将几个团的政委及师部有关科长召集到一起,要求回去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开展对敌政治攻势。一时间全师上下齐动手,有的做纸话筒、雕弓箭;有的写标语、印传单;有的扎风筝、糊“孔明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孔明灯”是把传单捆在风筝尾巴上,然后点上香火,当风筝顺风飞到城堡上空时,香火按预计时间烧断了捆传单的细绳子,五颜六色的传单便“天女散花”似地飘落到城内。李志民根据风向、地形的不同,亲自指导各连队改进操作,“政治炮弹”几乎百发百中。“孔明灯”本是诸葛亮发明的宣传武器,这次红军竟派上用场,引得国民党官兵仰头观赏,也就能拣到飘撒下来的传单了。 李志民通过师宣传队带动各连队宣传组,白天深入周围村庄宣传抗日,夜晚则抵近李旺堡城外的清水河滩,对城内守军喊话:“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枪口对外,联合抗日!”又不停地唱抗日歌曲。李志民亲自执笔写了一封致敌骑兵团马团长和全团官兵的公开信,李志民交代破坏科长袁林派人将信送出去,再带上几头肥羊作为礼物。不多时,守军就涉水过河牵走了那几只羊,带回了“公开信”。第二天,马团长便派了代表谈判,同意撤离李旺堡。国民党骑兵团撤走的那日早晨,李志民将全师司号员集中起来,临时组成一支鼓号队,一时间鼓乐齐鸣,口号震天,“再见,到抗日前线再见!”。骑兵团的官兵见红军真诚相待,很受感动,走出很远还佇马回头向红军频频挥手告别。此次攻城,不费一枪一弹,创造了以政治攻势克敌制胜的成功战例,也赢得了“肥羊克城堡”的军中佳话。 1936年12月初,东北军王以哲部129师奉蒋介石之命进攻红军西路军。红81师担负阻击任务。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争取东北军到抗日战线上来”的指示,李志民发动指战员在东北军必经的路上写上标语或贴上《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的传单,造成一种动员、团结东北军共同抗日的气氛。12月6日,东北军第129师先头部队开始接近我军阵地。双方都很谨慎,东北军打了一阵枪后,才慢慢向我军阵地靠拢;而我军一般不打枪,待东北军靠近阵地时,才对空鸣几枪,并大声喊话: “东北军弟兄们,不要替蒋介石打内战!”,“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 ◆1939年,延安抗大副校长罗瑞卿(后排右四)、组织部长李志民(后排右三)与学员合影。 当晚,派出宣传队继续到东北军前沿展开政治攻势,唱起了《松花江上》《打回老家去》等抗日歌曲,悲壮、哀怨的歌声在东北军的阵地上空回荡。第二天,东北军打的枪少了。我军战士又喊话:“东北军弟兄们!你们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女现在在哪里?打回老家去,拯救你们的父母兄弟和妻儿老小吧!”“东北军和红军联合起来,打回老家去!”东北军不打枪了,都匍匐在阵地前听喊话。李志民让红军指战员发出请东北军过来做客、喝酒的邀请。一个校级军官果真带了一批人来到我军住处,受到指战员的热情招待。东北军与红军官兵称兄道弟,共抒联合抗日的情怀,说起沦陷中的父老乡亲,东北军泪流满面。 12月13日清晨,我军前沿阵地发现东北军第129师已经全部撤离,并在阵地上留下“红军兄弟,抗日前线再见”的字条。一场漂亮的“政治仗”就这样结束了。回忆起这段经历,李志民说:“我们师同东北军一二九师白天'打仗’,夜晚联欢,'激战’五六天,双方无一伤亡,真是一场奇特的阻击战。” ◆1944年,李志民在白洋淀上,左起:林铁、杨成武、李志民。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志民任延安抗大第5队队长兼政治教员、抗大第二分校政治部主任。边参加战斗,边坚持办学,培养训练了大批军政干部。1944年任冀中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领导巩固和扩大冀中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并协助军区司令员杨成武组织指挥大清河北等战役。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冀中军区野战纵队政治委员、晋察冀野战军第二纵队政治委员,率部参加清风店、石家庄、察绥等战役。 军管包头三天恢复秩序 1948年秋,中央军委制定了“一年以内经营好绥远”的战略方针。毛泽东亲自点将,命令华北军区第三兵团第二纵队政治委员李志民率部出征,迅速占领包头。 10月22日,二纵前进到包头以东之瞪口、沙尔沁一线,并迅速攻占该地,旋即挥军西向,直逼包头。我军的神速进展,大出敌军意料,包头守敌邓宝珊部恐遭围歼,当我军刚接近包头外围时,便趁夜仓惶弃城西逃,5旅乘势进抵市区,解放了包头市。 包头是绥西重镇,位于黄河河套北岸、平绥路西段终点。公路可西通宁夏、新疆,南达陕西榆林,全市七万余人口,工商业发达,为绥宁第一商业都会。包头的解放,使归绥守敌失去了绥西的重要支撑点,对绥远敌军震动很大。为了对付敌人对包头的反扑和窜扰,迅速建立民主秩序,中央军委随即决定对包头实行军事管制,电令李志民为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同时委任赵冠英为包头卫戍司令,杨植霖为政治委员,高克林为副政治委员,沈图为军管会秘书长。 部队举行了威武雄壮的入城式,在市区主要大街绕行一周。住包头的绥蒙地区统治者达尔吉康布(即康王)对共产党的到来深感不安,担心自己的地位不保。手下人也有特务活动的迹象。李志民亲自登门拜访,看望病中的康王,诚恳表达共产党关于保护少数民族及其领袖的政策,请他尽管放心。还委托赵冠英、盛治华、沈图等多次登府看望,纵队卫生部长张禄增还为康王治病。康王和家属以及其他官员都表示万分感激,解除了思想顾虑。康王派中校参谋关瑞广带着《起义书》到包头卫戍司令部,宣布起义;并渡过黄河到其部队驻地达拉特旗,传达康王“不与解放军作战,保持中立,暗中配合”的命令。李志民对康王的明智之举表示欢迎,把部队进城时收缴康王府的武器弹药退还给他们。康王的转变对于稳定局势起到很好的作用。 国民党军队仓皇出逃,留下了一个满目疮痍的城市。到处停水停电,工厂停产,商店、粮店停业;敌军涂写的反动标语横七竖八,污染了街墙;街垒路障东倒西歪,堵塞了交通。居民的日常生活都成问题。而人民群众对我军还缺乏了解,加上敌军的反动宣传,许多群众对我军心存疑虑,不敢与我接近。李志民在军管会议上强调,我们不仅要在军事上解放包头,还必须从政治上占领包头。要做好政策宣传工作,解决群众的生活问题。 为此,安民布告贴满大街小巷,阐明我进军绥远的宗旨及对各民族、各阶层人士的政策,宣布管制纪律。纵队文工团和各旅宣传队上街宣传,演出活报剧,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召开小型集会,宣传我党、我军政策和全国解放战争的形势。李志民还召开了由包头各民族各界上层人士参加的座谈会,代表军管会和驻包头部队发表讲话,着重阐述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工商业政策,要求他们与我军携手合作,共同管好包头。出席座谈会的上层人士也纷纷发言,表示愿意为管理好包头出力。为了尽快恢复市区秩序,李志民命令接管了电台、车站、水电等要害部门及重要工矿企业。想尽办法立即恢复全城的水电、粮食供应。他同时要求,部队要尽量节约用水,一律不准随便洗漱。 参加执行军管和卫戍任务的全体指战员,严格遵守我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及《尊重蒙、回同胞风俗习惯十二条守则》,严禁进入清真寺,做到秋毫无犯。在紧张的卫戍任务之余,指战员们积极帮助群众治病干活,无微不至地关怀广大人民群众。入城第二天,两架敌机飞临市区上空盘旋,指战员们不顾自己安危,组织指挥群众疏散隐蔽。包头市民及各界僧众,对我军关心、热爱人民的行为和严明的纪律倍加赞扬。他们说:“只有共产党、解放军才是包头人民的大救星”。 随后,许多市民、教师、学生和上层人士加入了我军的宣传队伍,协助维持秩序,调查敌军遗留的武器、电台等,规劝隐匿的小股匪伙缴械投诚。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军管会入城后短短的两三天时间,包头的情势就有了明显的好转,社会秩序迅速安定,市区生活很快转入正常,商店、医院、戏院等迅速恢复了营业,工厂陆续开工,全市三十多所中小学校全部复课,水电供应始终没有中断。包头广播电台恢复播音,第一次响起了党中央、毛主席的声音。 ◆解放包头后,解放军在街头画全国解放形势图。 为肃清包头周围的残敌,李志民命令纵队主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追歼包西、包北之敌。敌人多系骑兵,行动迅速,战机稍纵即逝。部队为抓住战机,冒着严寒风沙,不顾饥饿劳累,徒步与敌军骑兵竞走。终于在包头以西约一百余里的哈业胡同将敌包围,激战一昼夜,全歼邓宝珊部一个团,相继解放了固阳、安北、公庙镇、长乐店等地。 10月30日下午,包头市各界群众为庆祝包头完全解放,在市内举行了盛况空前的祝捷大会。军管会主任李志民、卫戍区司令赵冠英讲话,包头市各界代表也先后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支援解放军,建设新包头”的口号声响彻云霄。 在此期间,晋绥军区司令员贺龙、华北军区第三兵团杨成武、李井泉等领导先后亲临包头视察,看到全市一片和平安定的景象,十分赞赏,热情表扬了军管会的工作成果。李志民从打政治仗入手,安抚各界民众,体现政策优势,创造了战时城市管理的成功经验,写下他军旅生涯中闪光的一页。 1948年11月,李志民率部参加解放张家口的战斗。1949年3月任第20兵团政治部主任。参加太原战役后,任第19兵团政委,挺进西北战场。 铁原血战赢得最后一役 1951年2月1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辖第63、64、65军)在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李志民率领下,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 入朝前夕,李志民在团以上干部会议作了《关于出国作战的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针对部队中存在的“崇美、恐美”情绪,提出在部队动员中要反复说明抗美援朝的正义性,树立“仇视、鄙视、蔑视美帝国主义”的思想;阐明这次作战任务中的政治工作特点和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战前、战中、战后政治工作的实施方法,促使部队尽快从和平环境转入临战状态。他还指示政治部颁发《赴朝作战守则》,要求人人背熟记牢,付诸行动。 ◆1951年4月,李志民与19兵团领导在朝鲜前进指挥所。左起:李志民、余震、郑维山、康博缨、杨得志。 4月上旬,第19兵团奉命参加朝鲜第五次战役。李志民和杨得志按照志愿军总部赋予兵团的作战任务,逐级研究具体作战预案。之后,李志民与兵团政治部主任陈先瑞一起,带领各级政治干部深入连队了解情况,研究解决各种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的措施。在此基础上,发布了以第19兵团诸首长署名的《打好出国第一仗的战斗动员令》,使“打好出国第一仗”的口号成为整个兵团的行动准则。 然而,5月31日后,志愿军在联合国军的强大攻势下开始撤离三八线。笼罩在伤亡、饥饿和失利阴影中的中国官兵,在连绵不断的淫雨中向北行走。第19兵团在铁原附近遭遇到空前惨烈的阻击战。 铁原位于朝鲜的中北部,与金化、平康构成铁三角,是汉城至平壤铁路的必经之地。这里群峰耸立,山岭连绵,是遏制战争对手的战略要地。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调动了美军第1军、英军29旅等多国部队5万余人及航空兵,妄图一举消灭撤退到铁原防区的第19兵团。 不能再撤退了!无论从军事上还是政治上,这里都是中国军队必须守住的最后防线。彭德怀给19兵团发出命令:“死守铁原十五至二十天。不惜代价,阻止敌人进攻,无上级命令不准撤退。” 当时19兵团第64军远在战线的最西面,正与北进的美军苦苦纠缠;第65军因损失严重目前的状况更不好,只有傅崇碧的第63军了。而63军作战月余,伤亡甚大,仅有24000余人,连迫击炮算在内,不过才240多门。在宽度达25公里的正面防线上,范弗里特指挥的美军4个整师,平均一公里就有300多人,并拥有各种火炮1600余门,坦克300余辆,还有空军的掩护。 面对敌我悬殊的态势,李志民政委和杨得志司令员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打电报给彭德怀,陈述没有把握死守铁原的理由:“……原令六十五军在涟川以南地区阻敌半月至二十天,该军未能完成任务,仅四天将敌放至涟川附近,使六十三军来不及准备。虽已令该军迅速布置,但可能难以完成志司交给的任务。” 彭德怀的回电根本不容再分说。 兵团给第63军下达了行动的命令,并以严厉的措辞致电第65军,命令他们配合第63军的阻击:“敌人并未增加新的力量,你们将敌人很快放进涟川地区,即如此你们应立即组织力量打击敌人侧背阻滞敌人前进,便于六十三军抢修工事,否则铁原失守你们应负责任。” ◆1951年5月,李志民在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成立时合影,彭德怀(前排左二)、洪学智(前排右一)、李志民(前排左一)、周纯全(前排右二)。 李志民意识到这次阻击战的胜败,关系到整个志愿军下一步的战略部署,于是毅然执行总部决策,显示出极强的军事与政治原则性。他在电话里向第63军政治委员龙道权再三叮嘱:“要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加强战场鼓动工作,人人开口,互相鼓励;要开展杀敌立功竞赛,及时宣扬英雄模范事迹,对表现突出的团员、群众,可以选择典型批准火线入党、入团。要以坚强的政治工作打好这一仗!”将军的激励化作部队的斗志。没有坦克,更无飞机,政治工作便成为我军独特的武器。 铁原阻击战打得异常惨烈。美军经常是以大群坦克部队开路,像城墙一样压向志愿军阵地。而志愿军官兵意志坚如钢铁,呐喊着以血肉之躯与敌搏斗。他们顺着撕开的防线向里冲,先是击溃了土耳其旅,接着打垮了菲律宾营,对英29旅也施以重创。指战员纷纷向党组织表达决心,不少战士火线入党。63军几乎将所有的兵力都填了进去,机关干部、通信员、炊事员都上了战场。往往一上去就拼光了,很多阵地失守时,不断有“王成”式的英雄,抱着打击侵略者、为祖国争光的信念与敌人同归于尽。这场惊天动地的大战整整打了13天,击毙联合国军2万余人,终于完成了总部交授的任务,为稳定整个战线争取了时间,从而赢得朝鲜战场最后一役的胜利。但63军伤亡惨重,拥有2700人的188师563团只剩266人。其他部队死伤可以想见。傅崇碧军长也重伤昏迷。 彭德怀赶来看望从前沿撤下来的第63军官兵。他见士兵们浑身的衣服已变成了一缕一缕的布条,有的仅剩下一条粘满血迹和烟痕的裤衩,流着眼泪刚说了一句“祖国感谢你们”,官兵们就都哭了,李志民也早已潸然泪下。 铁原阻击战后,第十九兵团转移至“三八线”附近的市边里集结休整。1951年7月1日上午,兵团直属部队在山上岔路口的林子里召开大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李志民政委不顾头顶上掠过的敌机,情绪饱满,雄赳赳地站在300多人的队伍前面,首先指挥大家高唱《国际歌》,接着作报告。一个文工团员回忆说:“当《国际歌》的歌声在挺拔的树木之间,在没有平整过的满是青草和野花的山梁上回荡的时候,我们可以听到,李政委的声音是那样的浑厚、有力。” ◆李志民与志愿军文工团的女演员合影。 李志民亲自指导文工团演出,他说:“有群众就要有歌声,文艺工作者要和群众在一起,有一个人也要为他们服务。能唱就唱,能说就说,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炮火硝烟中活跃着演出队的身影,他们遵照李政委的要求,把宣传工作做到前沿阵地,做到战士们的心坎上。李志民还组织和主持英模报告会,他说:“有生动的材料,还要会做宣传,一切艺术在于宣传,一切宣传要讲究艺术。”指示将战斗英雄张保富所有的纪念章、纪念品都展览出来,下部队巡回报告。这样,英雄们的感人事迹很快传遍了前线部队。 1954年2月,李志民任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主持修建志愿军烈士陵园,并亲笔题写“毛岸英烈士之墓”。1955年3月,李志民任志愿军政治委员。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先后同邓华、杨得志、杨勇等三任志愿军司令员一起,带领志愿军各部队积极支援朝鲜人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李志民在志愿军工作达7年之久,是在朝鲜前线战斗、工作时间最长的高级将领之一。曾四次荣获朝鲜授予的一级国旗勋章、两次一级自由独立勋章。 将军合唱团显尽将军风采 1955年9月,李志民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9月后,李志民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 李志民在担任高等军事学院政治委员期间,与学院领导一起,继承和发扬“抗大”的光荣传统,努力把这一最高的军事学府办成培养和陶冶将军的熔炉。李志民认为,要使学校成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发挥革命熔炉的作用,关键在于有一支很强的教员队伍。因此,他亲自参与教员的选调,在军内外广招贤才,并爱护教员,关心他们的成长。李志民曾亲自邀请、组织医学专家,抢救患脑溢血、生命垂危的军事教员路精武,使他终于转危为安。“李政委尊重和关心教员”,成为教职员的口碑,他们感到很温暖,教学积极性得到极大地调动。李志民要求各教研部门自己动手编教材。经过几年努力,编出了一大批既借鉴外军的理论和实践,更注重我军自己经验的适用教材,使全院教学工作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李志民欣喜地说:“这些教材不再是照搬外国的东西,而是'以我为主’的,这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 李志民一贯重视学院和学员的作风建设,他强调:“学院是培养干部的地方,如果领导骨干能够在学院学习的时候养成一种优良的作风,回到部队就会对部队产生很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还常说:“活泼,是革命乐观主义的表现。我们要使学院永远充满朝气蓬勃的气象。” 1959年,为活跃部队文化生活,向国庆10周年献礼,李志民在学院组织了由海陆空百十位将军参加的“将军业余合唱团”,并自告奋勇担任合唱团总指挥。拿惯枪杆子的手再握指挥棒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李上将把观摩各种歌舞晚会和音乐会当成学习机会,细致地揣摩每个指挥动作。平时听到音乐声,也会随旋律挥手练习。他物色了专业人员辅导,每周利用两个晚上的休息时间集中练习,风雨不误。这些老当益壮的将军们刻苦学习,一个音一个音地练,一遍一遍地唱。战斗中失去左臂的副总参谋长彭绍辉上将为了掌握“气息节奏”,用右手拍着肋骨反复琢磨,终于熟练掌握了这种唱法。 ◆“将军合唱团”阵容。 6月1日,合唱团在全军第二届文艺会演开幕式上首次登台亮相。这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阵容使观众大开眼界,将军的风采和慷慨激昂的歌声感染了每一个人。随后,周恩来总理和贺龙元帅亲自安排合唱团到中南海怀仁堂汇报演出。李志民上将那精确无误、利落潇洒的指挥动作,熊白涛少将原汁原味的湖北方言朗诵,赢得了一片喝彩。演出一结束,周恩来上台首先与李志民握手,连声称赞合唱团搞得好,指挥得好。并当即指示要扩大合唱团的规模,把合唱团的节目作为“国家节目”,参加国庆10周年晚会演出。 李志民向合唱团传达了周总理的指示,并进一步“招兵买马”。这些身经百战的将军,把演出当作政治任务,排练时像战士一样服从命令听指挥。亲自担任国庆晚会“艺术总监”的周总理对他们普通一兵的本色大加赞扬。 10月3日,人民大会堂灯火辉煌,宾客云集。在李志民指挥下,230名上将、中将、少将身着礼服,胸佩勋章,整齐地站在大红旗背景前,显得格外威武雄壮。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应邀前来参加国庆活动的许多外宾一起观看演出。合唱团演唱了《红军纪律歌》《在太行山上》《我是一个兵》等歌曲。昔日驰骋疆场的将军,激情满怀地唱出了人民军队的本色和共和国的国威。每唱完一首,台下都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八一电影制片厂将这一场面拍摄成彩色纪录片,在国内外公开放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李志民在人民大会堂指挥“将军业余合唱团”演出。 1963年,中央书记处书记根据毛泽东提出高级干部应读点马、恩、列、斯原著的指示,编成30本书。为抓好部队干部学习,军委要求由高等军事学院具体实施教学。李志民对这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任务非常重视,抽调最好的教员组成专门教学组,编写辅导材料和名词解释等资料,认真备课,进行试讲;并邀请陈毅、贺龙、聂荣臻、杨献珍、艾思奇等来学院作报告。读书班越办越好。共举办了4期,每期都在100人以上。李志民在《人民日报》上介绍教学经验,全国高干学习30本书蔚然成风。 “文革”爆发后,李志民受到围攻和揪斗。他和夫人刘平被赶到江西省渡阜农场,监督劳动三年之久,身心遭到严重摧残。但他坚信马列主义真理,以各种方式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斗争。1972年初,李志民任福州军区政委。邓小平“复出”后,李志民激动地手书:“野火遍地烧不尽,天外人归华夏情。沧海大歌英雄在,德高望重邓小平。” 1987年11月16日,李志民走完81年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中共中央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为他举行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经新华社播发的新闻通稿对他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长期致力于院校建设的军事教育家”“人民解放军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李志民,这位毕生“打政治仗”的开国将军终于安息,他创建的革命功绩,将永垂青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