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述百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中大语文 2023-06-29 发布于福建

材料一:

怎样区别真理与谬误呢?1845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300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加勒于1846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承认为真理,正是千百万群众长期实践证实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原是工人运动中的一个派别,开始并不出名,反动派围攻它,资产阶级学者反对它,其他的社会主义流派攻击它,但是,长期的革命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终于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光明日报》1978年5月11日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材料二: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的早期,人们以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路理解实践的思维方式,将“知”与“行”视为内在一体的过程。“知行合一”并非意味着“知”“行”同一,而是说明“知”与“行”是互养相成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既是一种自觉的观念,也是在实践中自觉践履的。求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总是在对已知的范畴有所体悟之后进一步探究未知世界的堂奥,进而在丰富知识结构的过程中使思想力转化为实践能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真知产生于实践并在实践中验证和进一步丰富,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并在创新实践中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者也运用阳明心学探究革命理想与意志力的作用,强调革命道德。例如,陈独秀探究了“王阳明先生训蒙大意”的解释,逐条分析其要义,阐发其现实价值。宋教仁思考了阳明学作为革命的精神动力问题,分析了阳明学的心物观、博爱观的变体,这在他译介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有一定的体现。

为此,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亦应分析王阳明“致良知”对人的德性养成与道德实践的内在规定。“良知”乃“心之条理”,是人们应当遵循的规律。“良知”并非“现成可得”,而是要在实践中养成。“致良知”使人们自觉以“心之力”改变世界,人的实践活动具有目的性,实现目的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动力。阳明心学强调以“心之力”成就自我,以合宜的实践活动为前提,必然体现为“知一行一知”的过程,这也是认识和把握规律的过程。在实践中用心探寻规律并自觉践行,遇到困难而不改其志,始终“敢直其身”,殊为可贵也。“知”与“行”分别是探寻规律和实现目的的前提和途径,共处于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早期传播者理解实践思维方式的探索虽然是初步的,但已呈现其在中国具体化的文化自觉,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相结合的过程中也得到印证。

(摘编自臧峰宇《阳明心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克思所说的“思维的此岸性”是指人用以证明思维的客观真理性与现实性的社会实践。

B.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因为真理是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只能存在于客观世界。

C.马克思真理与实践的思想和王阳明“知”与“行”的思想,在认识论上二者有相通处。

D.王阳明“知行合一”中,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途径,二者是内在一体,知行同一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之所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只有实践才能把人的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

B.既然真理是对客观世界规律的揭示,具有客观性,那么凭借思想、理论自身就不能产生真理。

C.如果一种假说是不是真理需要社会实践检验,那么社会实践的普遍性才能检验真理的可靠性。

D.此时此地的真理在彼时彼地未必是真理,因为真理产生于实践并在实践中验证和进一步丰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能论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经过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红军长征,全党对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开始有了中国革命必须也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自觉。

B. 1888年,恩格斯根据新发现的历史事实为《共产党宣言》“到最后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一句加了注释:“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C.唐代画家戴嵩善画牛,有《斗牛图》一轴,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缩)入两股间,今乃掉(摇)尾而斗,谬矣!”

D.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创立了量子假说,爱因斯坦在普朗克量子假说的启发下,于1905年提出了与经典理论根本对立的光量子假说,从理论上解释了“光电效应”。

4.材料一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简要说明其论证效果。(4分)

5.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具体化的文化自觉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C。A项,“思维的此岸性”指的是思维的真理性与现实性本身,而非“社会实践”。B项,“只能存在于客观世界”错,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也存在于人的思想。D项,原文是““知行合一”并非意味着“知”“行”同一”。

2.B。真理的客观性,推导不出思想、理论自身不能产生真理,只能推导出不能检验真理。可能产生本是真理的假说,假说是不是真理,需要实践检验。

3.D。只是提出了一种假说的理论推导,尚未得到实践的检验,不能论证材料一的观点。4.①引用论证,文章引用马克思、毛泽东的言论论证,具有说服力;②类比论证,以不能依原告自己的起诉为标准来论证不能单以思想、理论自身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通俗易懂;③举例论证,以科学史上门捷列夫和哥白尼学说以及马克思真理等都是实践证明是真理的事实,印证了观点,富有雄辩的说服力。(答1种方法,举了例,说了效果,即得2分,答2种即4分)

5.①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反思与再认识,是一种在中国具体化的文化自觉;②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的早期,人们以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在中国具体化的文化自觉;③将王阳明“致良知”的德性养成与道德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是一种在中国具体化的文化自觉。(每点2分,两则材料各1点,2点共4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