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雯躺在病床上哭着对妹妹肖萍说:我这次有惊无险的被救回来,多亏了你和外甥女。我那博士毕业的儿子到了关键时刻一点都指望不上,你原谅我以前说过的那些糊涂话吧。 肖雯的父亲弟兄5个,父亲是家里的老五,因为生了3个肖雯姊妹三个在奶奶家一直不受待见,肖雯姊妹3个也在一直是奶奶家透明般的存在。 在肖雯的记忆中爷爷奶奶眼里只有伯伯家的哥哥们,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都是属于哥哥们,她和妹妹们能只能在旁边站着看。 肖雯小时候曾听见村里人背后说自己家是“绝 户 头”。 那时候她不懂什么意思,回家问父母,父亲听了脸色大变,抄起笤箸疙瘩就打她,母亲边哭边护着肖雯,肖雯从那以后知道那不是一个好词,等她明白那个词的意义后心里特别的气愤。 以后在村里只要她听见有人说她家她就扑上去和人家不管不顾的厮打,慢慢地没人敢在她面前说这话,但是她凶悍和强势的名声也出去了。 有一次,父亲和大伯家因为家务事有了矛盾,大伯母轻蔑的说:你家三个闺女,我们家2个大儿子,你有什么底气和我们过来争? 父亲瞬间就没声了,垂头丧气的就败下阵来,肖雯却怒气冲冲的对着大伯母喊道:你有儿子有什么用?将来我们姊妹三个也一定不会比你儿子差。 伯母很轻蔑的笑着说:你个小丫头片子,嘴硬有什么用? 爷爷奶奶最后还是站在了大伯家一边,奶奶甚至叹着气说:老五这一家也就这样了。奶奶甚至悄悄地让父亲过继亲戚家的一个男孩以支撑门面。 母亲虽然生气,可是也无可奈何,父亲经常在喝的酩酊大醉后,看着三个女儿唉声叹气,母亲流着泪对肖雯姊妹三个说:你们将来一定要争气,不能让他们把咱们家看扁了。 肖雯姐妹三个也要强,家里种地、干活,姊妹三个都特别能干,一点不输给伯伯家的哥哥们。 等到肖雯和妹妹们念书的时候,很多人都劝她父母说女孩子不用读太多书,反正早晚都是要嫁人的,何必浪费钱呢? 值得庆幸的是父母却坚持让女儿们多读书,因为母亲不识字,父亲识字也很少,他们简单的就是想着不能让在自己的女儿们不识字。 肖雯和大妹妹读到初中毕业就开始干活,只有小妹妹考上了中专,那时候的中专生就像现在的大学生一般,而且还分配工作。 小妹妹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父母高兴地在家里请爷爷奶奶和伯伯们吃饭,在伯母们酸溜溜的恭喜声中,肖雯看到父母脸上的笑容久久不散,父母一直微微佝偻着脊背也在那一刻挺直了。 肖雯在那一刻是羡慕妹妹的,不仅仅因为小妹让父母有了挺胸抬头的底气,更重要的是小妹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土里刨食了。 肖雯到了结婚的年纪,她拒绝了父母给她介绍的村里小伙子,她心里有个想法:要借助这次机会改变自己后半生的命运。 后来有亲戚给肖雯介绍了镇医院一个比她大7岁、腿还点跛医生高强,父母和妹妹们都觉高强配不上给肖雯,肖雯个头、模样都比高强好太多,但是肖雯坚持嫁给了高强。 高强虽然脚虽然有点跛,但是不是很明显,而且高强的见识和谈吐以及工作都让肖雯觉的他比村里的同龄人强太多。 高强对肖雯看上自己是有点受宠若惊的,他就是因为脚跛所以婚事一直拖着没有着落,高强对肖雯处处迁就、事事都听肖雯的。 肖雯结婚的时候伯母们是不屑地,觉得她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孩子找了又老又跛的男人,话里话外的瞧不起她。 但是很快现实就打脸了亲戚们的不屑。 肖雯婚后,高强给她在医院找了临时工的工作,肖雯聪明、能干,和同事们相处的有很和谐,在高强的帮助下慢慢在医院里站住了脚。 肖雯又把二妹也介绍到医院附属的幼儿园里,先是在食堂里做饭,后来慢慢地开始做一些行政工作,姐妹俩互相扶持、互相助力,在医院里都成了正式工。 肖雯提出把父母接到镇上一起生活,父母却喜欢在老家种菜、养鸡鸭的日常生活。肖雯和妹妹就经常回家看父母,给父母送吃送喝、给父母添置新衣服,还每个月给父母零花钱。 家里人或者村里人要去镇上看病、办事都会找肖雯帮忙,只要自己能帮忙的肖雯和高强都会帮忙,慢慢地肖雯的口碑越来越好,父母在爷爷奶奶家和村里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每次父亲出门的时候都会腰杆挺得直直的,再也没有了以前的那种自卑感。 小妹肖萍中专毕业后在一家工厂做了技术员,嫁给了城里的同事,俩口子踏实肯干,肖萍成了业务骨干,又赶上厂里重视女干.部的发展,慢慢地做到了车间主任、技术处处长。 肖萍两口子是姊妹三个里最早用上手机的,还给父母买了那时候城里最流行的画中画电视机,还给父母装了电话,村里人家谁家有个急事都可以去肖雯父母家接打电话。父母也都乐呵呵的帮忙接听或者传话。 肖雯父母家成了爷爷家生活最好的,也成了村里人家羡慕的对象,很多人家提起肖雯姊妹三个,都羡慕不已,说肖雯父母有福气,生了三个闺女个个争气还孝顺。 尤其是肖雯的父亲和别人说起自己的三个闺女时候,一副扬眉吐气的样子,说:不管生儿生女,只要孩子有出息就是父母最大的低气。 肖雯和妹妹们给母亲买了金项链、金耳环、金手镯,还给父亲买最喜欢的酒,每次姐妹三人约好一起回娘家的时候,家里就充满了欢声笑语,让周围的人羡慕他们一家人的热闹和团结。 肖雯生了儿子后不但高强特别高兴,就是父亲抱着外孙都不舍得松手,老两口乐呵呵的帮着肖雯照顾孩子,二妹也生了男孩,只有肖萍生了女儿。 肖雯父母对于外孙们特别宠爱,但是肖雯对儿子是却非常严格,她从小就对儿子的学习抓的很严格,只要儿子调皮不爱学习,肖雯轻则责骂重则就动手揍儿子。 但是肖萍对女儿去很宽容,属于那种放养式教育。肖雯一直提醒肖萍要严格教育女儿,肖萍却说只要女儿健康发展就好。 肖雯说将来儿女们有出息他们才会有底气,就像她们现在出息了,父母也挺胸抬头的做人,爷爷奶奶和伯伯们再也不会看不起他们了。 肖萍却说底气来自于他们自己不是儿女给的,只要女儿身心健康,将来孝顺他们就好,还给肖雯讲不要把太多的期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 姊妹俩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谁也无法说服谁,只能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培养孩子。 在肖雯的严格教育下,儿子高考时进入了211院校,有一路读研、读博,知道毕业后留在了大城市里工作。 儿子的优秀让肖雯在单位和家族里成了耀眼的存在,每次别人听到肖雯的儿子博士毕业,都对她羡慕不已,而且很多人向她请教育儿经,这让肖雯非常的自豪和骄傲,她终于体会到父亲当初那份的扬眉吐气的感觉了。 肖萍的女儿高考只是进入了一所普通高校,本科毕业后回到父母身边找了一份工作,每个月只有6、7000左右的薪酬,肖雯儿子每月的月薪达到了2万多。 每次和妹妹说起儿子,肖雯就很得意,说肖萍当初就应该严格教育女儿,现在女儿也不至于每个月这么低的收入。 肖萍却不在意,只说有女儿在身边就觉得很幸福了,还叮嘱肖雯不要在自己女儿面前说这话。 肖雯虽然满意儿子的出息,但是唯一不足的是儿子和自己隔得太远,家里有什么事儿子一点也帮不上忙,自己想儿子也只能打电话、看视频。 这一点她羡慕妹妹有女儿在身边的热闹生活,尤其是在丈夫高强去世后自己就一个人冷冷清清的生活。 肖萍也觉得姐姐一个人生活太冷清,就劝她去和儿子一起生活,但是肖雯因为强势惯了,和儿媳妇关系不融洽,两人在一起生活总是争吵不断,让儿子在中间左右为难,所以,肖雯不愿意和儿子一起生活。 肖萍退休后就让肖雯到自家生活,肖雯就在肖萍家附近租了房子和她比邻而居,肖雯儿子的时候非常感谢小姨妈对自己母亲的照顾,经常会给她们买了吃喝的寄到家里。 肖萍女儿回父母家时每次都叫着肖雯这个姨妈一起吃饭、出去旅游,给肖萍买的礼物也会给肖雯一份,肖雯突然就觉得如果儿子不是那么有出息,而是平平淡淡的在自己身边生活也是一种幸福。 一天夜里肖雯起夜时一头栽倒床下起不来了,她咬着牙拨通了肖萍电话,电话接通了她却说不出话了,好在肖萍意识到情况不对,急忙和老公赶到她家,在路上又给女儿打了电话。 肖雯被送到医院诊断后是突发脑梗,因为送医及时没有很严重的后遗症。 肖雯在医院时候,肖萍给她儿子打了电话,可是儿子手机却因为在静音上没听见,直到第二天肖雯出了手术室儿子才匆匆赶回来。 儿子却只待了3天又匆匆赶回去上班了,因为单位有个他主持的项目离不开他。 肖雯看着儿子离去的背影哭了,肖萍和女儿安慰她说,儿子临走前拜托她们照顾她,还给她留了1万块钱作为医疗费和营养费,如果后面需要请保姆,儿子回把钱给她打到卡上。 肖雯看着正在忙着照顾自己的外甥女,哭着对妹妹说:我不缺他的钱,我是希望他能留下来照顾我啊。这次没有你们一家我的命都没了,有再多的钱有什么用? 肖萍安慰她说:姐姐,有我们照顾你你就放心,再说你这儿子有出息也是你的心愿啊。 肖萍说:孝顺和有出息这两个你只能二选一,你不能让儿子有出息又要寸步不离的守着你,这是熊掌和鱼翅的关系啊。 肖雯默默的叹了口气,不知道是不是她要的太多了?又想儿子有出息又想儿子能够随时陪在身边? 回到题主的问题:很多父母觉得儿女出息就是自己的底气,其实这事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 每个人的底气和信心都应该来自于自己,尤其是父母更不应该把自己的后半生希望寄托于儿女身上。 《人世间》的冯化成曾对周蓉父母说过孝顺的两层含义:养口体和养心智。 在父母身边伺候,照顾衣食住行,是养口体;功成名就后远走高飞,事业有所成就,成为父母后半生的底气,就是养心智。 大哥周秉义、二姐周蓉都考上了北京大学,成为父母心中的骄傲,让父母在光字片老邻居中倍感自豪,这属于儿女们“养心智”的孝。 小儿子周秉昆从小学习一般,先是在酱油厂做工人后来自己开店做生意,但是却只有他一直守在父母身边,照顾衣食起居,替哥哥姐姐们尽孝,这就是所谓的“养口体”的孝。 所以,养口体和养心智这两种孝顺是难两全的。 父母如果希望人有出息成为自己后半生的底气,那就只能享受儿女“养心智”的孝顺;如果父母不把底气寄托在儿女身上,那就可以享受儿孙绕膝的“养口体”的孝顺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