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了解古代文化,从天文到地理,衣食到住行,读懂这一本书就够了

 新用户3562FyZS 2023-06-30 发布于浙江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如果你穿越到古代,你会先做什么?

有网友回答:

什么都做不了,因为你是一个普通人,穿越到古代甚至是个黑户,有可能语言都不通,如果你想要进去上层唯一途径就是科举,可是你也没学过八股文啥的,虽然现代知识很丰富,你可能是全世界最有知识的人了,但是就像当年哥伦布到了美洲一样,都是群野人,你说啥他也听不懂,说不上你还打不过他。

这位网友的回答还挺有趣的,不过说实话,确实是这个理。虽然我们都在文明社会,掌握了最先进的知识,可是回到古代,没有当地的文化常识,那还不就是个小白嘛。

说到这里,肯定有小伙伴要问了,虽然我也知道知识需要学习,可是古人的文化那么复杂庞大,我该怎么学呀。

别急,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叫做《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这本书知识涉及面广,内容浅显易懂,是小白入门古代文化常识的首选读物。

为什么推荐这本书呢?只有一个理由,因为它够牛逼

首先是作者牛主编王力,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曾师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多位文化界泰斗,后留学法国,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担任了清华大学等各类高校的教授。此外,王力先生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上,有着颇为深厚的功底。

其次是背景牛这本书原本脱胎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材《古代汉语》,是王力先生邀集了众多国内顶尖的文化界学者一起编制而成的。它出版至今已经50多年,共经历了4次修订,是普通大众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不二选择。

最后是内容牛。这本书涵盖了从天文、地理、礼俗、宗法、饮食、服饰等14个方面的古代文化常识。并以中国目前最新的考古成果为依据,配以精选的图片,共同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的古代文化生活图景。

当然了,这本书内容深厚,结构丰富,几句笔墨无法一一道尽,在此我们就选取书中比较有趣的几个点来一起讨论一下吧。

一、古人饮食篇

猪肉是现代国人饮食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肉制品。话说现在猪肉价格节节攀升,引发了国人的大量吐槽啊。

那么猪肉在古代贵不贵呢?

贵,可真贵。

这其中的原因要从古人的畜牧业发展开始说起。

我们的祖先原本是游牧民族,游牧民族的特点是以放牧狩猎为主,因此他们无法长期定居。比如张衡的《西京赋》中就记载“ 殷人之屡迁 , 前八而后五 ”,说的就是商代国都多次迁移,五百年间前前后后搬了十三回。

所以在那样的环境下,像猪一类的动物很不适合放养,因为饲养的成本实在太高了。反言之,在那个时代下,谁家要是吃得起猪,那是真正的土豪了。

因此,那时的猪很少,所以在当时人们的心中,猪是富贵吉祥的象征。

例如2003年,山东大辛庄出土了一片有字卜甲,这片卜甲源自商代,它上面记载的内容就是一位儿子用猪来祭祀去世的母亲,以达到趋避灾害的效果。

当然,随着游农经济向定居农业经济的过渡与发展,以及种植业的大力开发,饲养猪的成本逐渐降低,人们也开始稳定下来,并驯养家猪,因此猪肉取代了牛、羊肉成为人们肉制品的第一选择。

猪面鸟首彩陶壶:壶面的猪代表了吉祥和富贵的含义

二、古人服饰篇

在世人眼中,旗袍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服饰的象征之一。

比如下图中民国的社交美后周叔苹,身着一袭修身旗袍,娇艳丰腴,风姿绰约。

民国社交美后周叔苹

在现代人的观念里旗袍最核心的部位在于它的领子,也就是“小立领”。这个“小立领”是旗袍的亮点,因为它对颈部的修饰作用,显得着装者高雅含蓄,彰显魅力。

民国女子

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是旗袍经过漫长的发展,它的核心早已被后人们修改的面目全非。

那么什么才是旗袍的真正核心呢?原始的旗袍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旗袍顾名思义就是旗人的袍子,旗人指的就是满族人。满族人的祖先是女真族。而原本的旗袍最有特点的地方在于它的袖子,用专业的术语说叫做“马蹄袖”。

乾隆的这件龙袍就是典型的“马蹄袖”

为什么是袖子呢?

原因是女真族原本生活在非常寒冷的北方,又以骑马狩猎为生。由于环境的约束,假如戴个手套的话,骑马干活都非常不方便。因此女真族就对服装进行了改造,从而有了马蹄袖。干活的时候,就把手伸出来,平时就把手装在袖子里,非常暖和。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服饰术语叫做“裾”。《孔丛子·儒服》中记载:“子高衣长裾,振裒袖,方屐粗翣,见平原君”。后人多认为这里的长裾指得就是长袍,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深衣”,其实这种理解是完全错误的。

首先解释一下“深衣”是什么。“深衣”指的是上下连为一体的服装,从战国到东汉时期它是主要的服饰之一。

“深衣”模拟图

不过,根据考古学家的发现,“裾”真实的意思,其实指的是深衣衣襟的边。

衣襟说的是服饰的前片。我们可以根据下文中的图片一起参考。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曲裾深衣复原图

古人的服饰,从正面看有两片,左片和右片。有一种服饰,它衣角的边是直的,穿上以后,衣襟就会垂直于地面,这叫直裾。

直裾,其实不能直接称之为一个款式,只是说明衣襟的样式

还有一种服饰,它衣角的边是呈夹角的,穿上以后,这个多余的布料就会包裹到背后的腰部,然后再用腰带固定,这就是所谓的“曲裾”,“曲裾”的穿着非常复杂。只是到了唐代以后,关于深衣的认知已经失传了。

左边“曲裾”与右边“直裾”的对比

不过比较有意思的是曲裾穿起来那么复杂,为什么人们还要这样穿呢?原因是,那时的古人没有内裤,不得不需要用布把自己缠绕起来,防止走光,说实话也是一种无奈之举了。

三、古人出行篇

古人出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马车。古语常说车马并举。《诗经·唐风·山有枢》上说: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在古人眼中,车马就是连在一块的。有车就有马,御车也就是御马。

因为在战国以前,马是专门来拉车的,当然也有牛车,羊车。到了战国以后,古人从匈奴那里学会了骑马,这一风尚才逐渐流传开来。

那么现在我们来说说,马车到底是什么样的?

1990年山东淄博市后李村一号车马坑出土四马车复原图

马车的中间是它最主要的部分,即车厢,也就是人乘坐的地方,也称为“舆”。“舆”的前面和两旁有木板做为挡板,后面有一缺口,供人上下车,还有的车厢会装有活动车盖,方便下雨的时候使用。

当然了,那个时候的条件没有那么好,古人乘车都是站在车厢里的。车厢两旁设置的木板是可以依靠的,车厢上前面的横木是作为扶手的。此外在行进过程中,古人表达敬礼的方式叫做“式”,指的就是双手扶着横木,微微低头的姿态。

马车示意图

另外,古人非常讲究尊卑,尊者在左边,驾车的人在中间,陪乘的人在右边。还有,一般驾车的马都使用三匹或者四匹,只有极度尊贵的人才会使用超过这个数目的马匹。

比如2006年河南洛阳的唐宫西路出土了一具马车遗物,该文物中竟使用了六匹马,据研究这应该是东周天子的马车,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可见其地位的尊贵。

“天子驾六”车马坑

当然了,除以上几方面外,书中还介绍了古人的天文、地理、宗教,礼俗等各种文化。它尽可能的还原了古人生活的原貌,并以事实的考古成果加以举证,言辞讲究,内容全面。

四、小结

只是,真正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历史渊源,无法在本书中娓娓道来。不过,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窥探到那曾经的灿烂辉煌,以及古人的文化底蕴。

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成功意味着,它是中国文化5000年历史的佐证,也是中国新石器时期最完整的古城之一。

良渚公园

相比世界上的其他文明,比如已经消失的罗马文明,古埃及文明,以及没落的伊斯兰文明等等,中华文明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传承以及延续至今的文明。

我们不禁想象,在漫长的文化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到底是以怎样的方式将生命延续,将历史推进,在广袤无边的土地上摸索中坚持前行。

虽然那时的科技没有这么发达,交通没有那么便利,环境没有那么和谐,但是古人仍旧在用自己的方式在探究世界,追求真相,以有限的工具创造价值,也正是他们无限开拓的精神,成就了后人的今天。

尽管有些过去我们已经无法得知,有些技能已经在后人手中失传,有些文化在传承的过程早就失去了原本的模样。

可是回望历史时,我们依然应该保留一份敬畏之心。因为正是这延绵不绝的传递,我们拥有了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精神财富,而真正的价值意义却让血液一样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心底。

在各种所谓的娱乐、文化充斥的现代社会里,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让我们看到了那个被遗忘的,被风沙淹没的遥远历史

它也许模糊不清,但又真实存在。

它凝望着过去,同时又指向着未来。

它告诉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我们的文明有多么的伟大和深远。

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沉睡在昏黄的泥土里,成为后人眼中的古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