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同博物馆馆藏文物欣赏

 兰州家长 2023-06-30 发布于甘肃

大同秦以前属代国和赵国,西汉时置县,北魏称平城,唐称云州,云中等,辽代改称大同,曾是北魏京都,辽金陪都,明清重镇。处在内外长城之间,是北方的边陲重地,是胡汉文化交融的地方,具有多民族交融形成的独特文化。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就是在这里摈弃汉人笨重的战车长袍,推广轻便的胡服骑射,从而成就一代霸业。汉朝时,刘邦率军抗击匈奴,在平城白登山被困七天七夜,后来用陈平的计策,贿赂匈奴单于的妻子阏氏,才得以突围。此次战争失利使西汉政府改变对匈奴的策略,与匈奴结下和亲之约,也就有后来传为佳话的昭君出塞。北魏登国元年(386),鲜卑族首领拓跋珪在内蒙古盛乐(今和林格尔)建立北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南方汉族政权抗衡的少数民族王朝。天兴元年(398)七月,迁都于平城(今大同市内)。在此经历六帝七世,直到太和十八年(494)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为止,平城作为北魏的都城近百年之久。在平城“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造宫城”,经过近百年的苦心经营,平城成为当时北方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辽重熙十三年(1044),辽兴宗把云州升为西京府。云州又被列入五京,成为辽国京师的陪都。清宁八年(1062),辽人仿照鲜卑族人立五帝丈六金像的做法,“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在云州建筑规模宏大、祖佛一体的华严寺。辽金时西京大同再度兴盛于北方,成为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交往的中转站,联系各民族的纽带,大同再度辉煌。明朝时大同改变都城文化风貌。当年朱元璋率明军攻克元大都,结束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元军残部退回蒙古高原,元气大伤,但仍对中原念念不忘,对明朝北部边境构成严重威胁。明王朝因此格外重视北部边境的防御,在北方设立九个防务重镇,称为九边,大同成为九大军事重镇之一,其中大同镇的战略位置尤为重要,当时全国十二分之一的军队驻守在这里,明成祖和明英宗都曾到此御驾亲征,有“大同士马甲天下”的美誉。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派大将徐达督率军民,在辽、金、元土城的基础上,把大同扩建成新的砖城。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廷派恭顺侯吴惟华攻大同,姜瓖把驻大同农民军将领张天琳等杀死,投降清军。光绪二十六年(1900),大同义和团和全国一样风起云涌,有四五百人,设四个团,杀洋人,烧教堂。七月下旬被官府暴力扑灭,马正太等八名首领被杀。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慈禧偕光绪西逃,1900年8月30日到大同,驻跸四日,沿途狂奔乱逃,军令不行,所过州、县“十室九空”,给大同人民带来奇祸。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大同人民于1911年11月30日午夜举义,攻下总兵府,成立军政府,后清军围城,太原革命军派续桐溪率忻代宁民团北上增援,与清军对峙。直到12月11日达成协议,革命军南撤。1937年9月25日凌晨,震惊中外的平型关战役发生在大同灵丘县白崖台乡的乔沟,八路军一一五师将士在林彪和聂荣臻率领下,全歼侵华日军板垣师团辎重部队一千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杨成武率领独立团在灵丘驿马岭阻击歼灭日军增援部队三百余人。此战既是八路军挺进华北抗日前线的首战告捷,也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出击日军的第一个辉煌胜利。

文章图片1

大同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十七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三千余件。藏品以彰显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边陲重镇文化宗教文化特征而著称,集中表现大同地域的融合基因,特别是北魏、辽、金三代的精品文物享有盛誉。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进入博物馆内迎面而来的是一幅《北魏贵胄出行图》,这幅壁画高约15.5米,宽约50米,该壁画以大同沙岭村北魏壁画墓中'出行图'为蓝本创作而成。作为全国室内单体壁画面积中最大的一幅,整幅壁画人物众多。出行队伍分为前、中、后三部分。

文章图片5

前段为导骑队和吹号角的骑兵,后段为甲骑具装骑兵。

文章图片6

中段正是地位级别较高的王、后车辆,他们的左右两侧排列着身着兽毛外翻皮衣、头戴风帽、手持长矛的步兵护卫。

文章图片7

鼓乐队、仪仗队、伎乐杂耍队、近卫骑士护送下的引导车辆等等无奇不有,俨然带参观者回到1600余年前的北魏王朝。

文章图片8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文章图片9

鲜卑民族的迁徙路线:西汉时,拓跋远祖毛'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成为大兴安岭森林部落联盟的首领。东汉末年,他们历经'九难八阻',在'其形似马,其声类牛'的神兽引导下,'始居匈奴故地'——即到达了燕山、阴山一带。

公元258年,始祖拓跋力微'迁于定襄之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并与中原魏晋王朝约和,成为以敕勒川大草原为中心的西部鲜卑诸部的盟主。西晋末年,拓跋猗卢受封代王,'城盛乐以为北都,修故平城以为南都。'376年,代国被前秦苻坚大军所灭。386年,拓跋珪复国称代,改元登国;天兴元年(398),迁都平城(今大同),议定国号为魏,正式称帝,进而入主中原,史称'北魏'。

文章图片10
文章图片11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从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开始,到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共369年。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后,北中国出现'五胡乱华'的局面,来自中国西、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氏、羌等少数民族纷纷南下,逐鹿中原,先后建立了十六个割据政权。公元398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与南朝刘宋形成对峙局面,进入南北朝时期。

文章图片12

壁画前一组铁铸雕塑,取材于北魏宋绍祖墓出土的牛拉鐅甲车。

战国 绳索蟠螭纹青铜壶

文章图片13
文章图片14

汉代 铜博山炉

文章图片15

东汉 陶联枝灯

文章图片16

连枝灯是一种古代油灯,以铜质、陶质最常见,常高一米左右。战国出现的连枝灯,到了汉代极为盛行,以铜质、陶质最常见。铜质连枝灯的形体多较高大,下有灯座撑托树干式的灯柱,灯盘少则三个,多则依次递增,一般为豪门大户的照明用具。

文章图片17

陶连枝灯出土数量较多,造型装饰繁简不一,高度大小差异明显。有些陶连枝灯在夸大放形的灯座上,增加一些人物和禽兽的堆塑,称为贴塑灯具,独具特色。大同博物馆的陶连枝灯是东汉时期的,1992年大同市阳高县安家宅东汉墓出土。

文章图片18

东汉 红陶马头

文章图片19

西汉 嵌贝铜龟镇

文章图片20

北魏 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复制品)

文章图片21

漆画屏风出土于1965年大同市石家寨村北魏司马金龙墓,现为大同博物馆镇馆之宝,位列《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此漆画屏风共计五块,木质,是一座漆屏风的主体部分。这些漆画板的前后两面皆有图画,图侧刊写榜题。其上朱漆提地,线描勾勒人物,墨书榜题。画面内容延续汉代以来帝土将相、烈女、孝子等传统故事,如帝舜、周太姜、卫灵公、齐宣王、晋文公、孙权放、汉成帝与班婕好,以及孝子李充、卫灵公夫人、蔡人妻等。

文章图片22

屏风的工艺制作采用榫部联结、继承战国、汉代漆画传统的技法,设色富丽、边框装饰精巧。人物描绘运用铁线描法,兼施浓淡色彩渲染,形象生动逼真,并有纵深的空间感和立体感。构图上重在突出主题,中心人物大于陪衬人物。画风古朴,富有装饰性。漆屏风画的出土,弥补了北魏前期绘画实物的空缺,画法上与传为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酷似,亦与传为初唐阎立本的《古帝王图》之间有着承继关系。此外漆画上的题榜、较典型地反映出汉隶向唐楷演变中的魏书发展面貌,字体圆润俊秀、气势疏朗,是不可多得的北魏墨书真迹。

北魏 司马金龙墓石棺床

文章图片23

司马金龙墓石棺床长241厘米,宽133厘米,高51厘米,1965年大同市石家寨北魏太和八年(484)司马金龙夫妇墓出土,浅灰色细砂岩质。

文章图片24

棺床由六块石板组成,前立面山字形,雕刻十分精致。下部三个床足,以联珠纹为边饰,内雕身躯矫健的力士。

文章图片25

上部以缠枝忍冬纹为边饰,中部为流畅的波状忍冬纹,波心雕伎乐十三组,中间一组为翩翩舞者,两侧各有六组乐人,左侧六人分别弹琵琶,吹排箫、吹箫、击鼓、碰铃、奏吹叶,右侧六人则弹琵琶、击钹、吹筚篥、击鼓、吹横笛、击细腰鼓。

文章图片26

伎乐身侧各雕虎、狮、龙、人面鸟等瑞兽。伎乐披帛飘逸,神情怡然。人物塑形生动,卷草一气呵成,整体线条洗练流畅,雕饰富丽堂皇,代表了北魏雕刻杰出的艺术成就。为大同博物馆镇馆之宝。

文章图片27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雕塑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石窟寺大量开凿。云冈石窟在装饰题材上融合了大量外来文化元素的同时,雕刻技艺既接受外来影响又糅合了秦汉以来中国传统的技法,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形体装饰效果,使北魏石刻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大同博物馆北魏时期石刻藏品数量相对较多,印证了大同北魏百年帝都的历史辉煌。

文章图片28

北魏 司马金龙墓俑群

文章图片29

这一组陶俑阵同样出土于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墓,整个俑阵由238个陶俑组成,陶俑用釉陶原材料制作。这组陶俑阵一共有6种人物组成,分别是导骑俑、骑马仪卫俑、步行仪卫俑、步行戎装俑、侍从俑、甲骑具装俑。

文章图片30
文章图片31

司马金龙,字荣则,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年轻时有父亲的风范。起初是中书学生,召入任中散。献文帝(拓跋弘)在东宫时,提升为太子侍讲。继承爵位琅琊王,任使持节、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征拜为吏部尚书、侍中。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12月19日),卒,追赠大将军、羽真、司空公、冀州刺史、谥号康王,赠绢一千匹。

文章图片32

北魏 宋绍祖夫妇墓俑群

文章图片33

宋绍祖,卒于北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官至幽州刺史,爵位是敦煌公,为敦煌人氏。

文章图片34

北魏 陶骆驼及牵驼俑

文章图片35

北魏 石雕柱础

文章图片36

尉迟定州墓石椁

文章图片37
文章图片38

北魏 石雕武士像

文章图片39
文章图片40
文章图片41

北魏 彩绘陶人面镇墓兽

文章图片42

北魏 彩绘陶镇墓兽

文章图片43
文章图片44

北魏 镇墓武士俑

文章图片45
文章图片46

北魏陶器

文章图片47
文章图片48

北魏 玻璃残器

文章图片49

平城时代,太武帝拓跋焘大破柔然,击败夏国,攻克北燕,降服北凉,使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复归统一。在灭掉北凉后,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中西文化交流逐渐频繁起来,商业往来不断。就在此时,精通玻璃制造的大月氏人,通过通往平城大同的丝绸之路,长途跋涉来到北魏。

文章图片50

北魏 玻璃小瓶

文章图片51

玻璃小瓶出土于2001年大同七里村北魏墓群。口径2.4厘米,底径2.6厘米,高5厘米。器型小巧,素面,口沿外卷,矮颈,肩部略宽,腹部圆鼓,平底。器盖呈球形,小尖嘴已残。为天青色,透明度较高,是吹制玻璃中的精品。

文章图片52

经X光无损检测分析得出,该墓葬群出土玻璃器属钠钙玻璃。早期中国玻璃制品中主要含铅钡,而西方的玻璃成分主要是钠钙,北魏建立政权后,平城成为连接中西的枢纽,这种制作玻璃的工艺正是从当时的大月氏传来。'

根据考古资料,在大月氏将玻璃制造技术传入北魏以后,中土就可以用玻璃吹制技术吹制器形较大的薄壁玻璃容器。玻璃成分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汉代常见的铅钡玻璃逐渐减少,但西域而来的钠钙玻璃也没有盛行,代之而起的是不含钡的高铅玻璃和碱玻璃。
大同出土的北魏玻璃器皿,大部分采用了吹制技术,据推测应该是学习了大月氏的技术后自己烧制的。平城时代,在吸收融合外来技术后,中国的玻璃制造技术有了很大提高。除此之外,大同也出土了不少异域风格很浓的玻璃器,很可能是舶来品。因为据史书记载,波斯使团曾经五次来到北魏都城平城,为中国带来了一批玻璃器物。
大同地区已发现的出土玻璃器多为器皿类,供贵族阶层日常使用的碗、壶等实用器占大宗,也有少量小玻璃珠用来装饰佩戴或充当贸易中的等价物使用。 凡出土玻璃器的墓葬皆为北魏高级贵族墓。

北魏 玻璃碗

文章图片53

玻璃碗出土于2001年大同七里村北魏墓群。色彩鲜艳,器形完好,采用吹制成形技术,器体内含气泡较多,整体透明度不高。

文章图片54

器形仿自平城本地陶钵、陶罐。口径12.9厘米、底径7.7厘米、高5.9厘米。直壁深腹,圆饼底。 上腹部饰有一周凸弦纹。内外壁上皆有土沁。玻璃器上装饰的弦纹,在其他年代出土的玻璃器中未见。

北魏 玻璃壶

文章图片55

玻璃壶出土于2002年大同市迎宾大道北魏墓。口径5.5厘米、底径4厘米、高15.4厘米。质地为深蓝色半透明玻璃,喇叭形敞口,平沿、束颈、圆肩,腹下内收,小平底。肩部饰有凸弦纹两周,表面有土沁,并形成了类似蛤蜊壳的光泽。器型与北魏陶壶有异曲同工之妙。近距离观察可知为模制。

北魏 半球形玻璃泡饰件

文章图片56

2002年大同迎宾街北魏墓群出土。半透明,凹面画白色七瓣莲花,该器型与北魏时期金属质泡钉造型上极为相似,据此推测应属泡钉一类的器物。直径5-5.5厘米,高2.7厘米。

北魏 玛瑙棋子

文章图片57

北魏 紫晶珠

文章图片58

北魏 项饰

文章图片59

2011年山西省大同市恒安街北魏墓出土了一件玻璃珠项饰,此项饰由4800多颗黑色、绿色小玻璃珠、10颗金珠、2颗水晶、42颗珍珠组成,玻璃珠非常小,孔内径0.1-0.15厘米。出土时,项链已散,但分布相对集中,考古人员根据相对位置将它们重新串起来。

北魏 嵌宝石金耳坠 ​

文章图片60

北魏 金耳坠

文章图片61

北魏 鎏金铜带饰

文章图片62
文章图片63
文章图片64

北魏 金耳环

文章图片65
文章图片66

北魏 珍珠串饰

文章图片67

北魏 银手镯

文章图片68

北魏 银簪

文章图片69

北魏 梭形绿玛瑙珠饰

文章图片70

北魏 绿松石项饰

文章图片71

北魏 珍珠琥珀串饰

文章图片72
文章图片73

北魏 串玛瑙

文章图片74

元代曲回寺窖藏金饰

文章图片75

1982年在曲回寺发现的一批金饰,有金蝴蝶、金蜻蜓、金凤凰、金耳环、金牡丹等。这批金器结构巧、形象美、工艺精,代表了当时金银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文章图片76

金 头饰

文章图片77

元 蜻蜓形金头饰

文章图片78

元 凤凰形金头饰

文章图片79

元 金耳环

文章图片80

元 发簪

文章图片81

金 铜鎏金自在观音配件

文章图片82
文章图片83

明清时期带扣、带板

文章图片84
文章图片85

清 铜鎏金点翠花蝶纹结子

文章图片86

清 点翠发钗

文章图片87

北朝 辅首衔环

文章图片88
文章图片89

北魏 杂技俑

文章图片90
文章图片91
文章图片92

北魏 龙柄银魁斗

文章图片93

北魏 银罐

文章图片94

辽金西京

文章图片95

唐代大同,时有云州和云中郡之称。会昌五年(845),置大同军节度使,是'大同'作为行(军)政区划名称之始,一直沿用至今。

10世纪初,契丹人崛起于松漠之间,乘唐末战乱,建立辽国,日渐强盛,进逼中原。五代时,辽册立后晋石敬瑭为'儿皇帝',割取'燕云十六州',大同属辽。辽、宋和西夏鼎足而峙,大同成为辽之西京。女真金朝代辽,西京依旧;蒙古元朝改大同路。

辽金大同,陪都重地,经契丹、女真、蒙古等族相继经营,大同成为中国第二次民族大融合重要舞台,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京风貌。奇构凌云的应县木塔和宏丽壮美的华严寺,至今屹立,彰显着那个时代的文化繁荣与佛教盛行。经过考古发掘,沉睡千年的铜器、金银器、瓷器、绘画、雕塑不断重新面世,别具韵致的西京风华日渐清晰:春水秋山,茶酒诗射;胡风浓郁,汉制隐约。骄悍与儒雅交织,写下了中华文明史中浓墨重彩的一页。

平城建筑模型

文章图片96

该模型展现的是京都平城最盛时的宫城建设规模。北魏平城是在秦汉平城县的基础上扩建而成,总体分为宫城、外城、郭城。城市布局以宫城为中心,向外扩展。宫城位于平城北部,建有天文、太极、太和等宫殿。东设太庙、东苑。西置郊天坛、西苑。北建北苑。南筑圆丘、明堂等。外城坊间开巷,巷通街衢,规划完整,布局严谨,为里坊式格局。京都平城人口百万,香烟缭绕,寺庙上百所,僧尼两千余,佛寺妙塔,对峙相望,永宁寺塔高耸云端,呈现一片繁华盛世之象,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

应县木塔

文章图片97

唐代以后,民间信仰呈现多样化,大同既有佛寺道观,又有清真寺院,但仍以佛教为盛。辽金西京是当时的佛教中心之一,僧众云集,佛寺林立,保留至今者如华严寺、善化寺、观音堂、禅房寺,灵丘觉山寺,浑源圆觉寺,应县佛宫寺、净土寺,朔州崇福寺等;云冈石窟也迎来再度兴盛,有十寺之建。金元时期,道教兴盛,宫观众多。金末,道教大师丘处机西游中亚后,曾在此停留弘教。元朝对宗教采取宽容政策,诸教俱兴。忽必烈时,诸方僧众四万余汇聚西京普恩寺(今善化寺),作资戒会七日七夜,堪称西京盛事。

文章图片98

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模型

文章图片99

众罗汉坐像

文章图片100

严寺海会殿造像

文章图片101
文章图片102

辽代佛造像风格上承唐代余韵且不乏精美之作。金代的造像技法与辽代无太大差异,但造像宽肩阔胸,体躯壮硕,写实性强,显示出北方民族的浑朴作风。施彩敷色讲究华丽繁缚。元代造像深受藏传佛教。

文章图片103
文章图片104

辽 彩绘石雕信士坐像

文章图片105

金大定21年 高僧坐像

文章图片106

金 石雕高僧坐像

文章图片107
文章图片108
文章图片109

明 阿弥陀佛铜坐像

文章图片110

辽 铜鎏金菩萨坐像

文章图片111
文章图片112
文章图片113

辽 华严寺琉璃鸱吻

文章图片114

鸱吻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顶部正脊两端的装饰物,汉代就有了雏形,唐代时鸱尾的形象慢慢向鸱吻转变。

文章图片115

大同博物馆馆藏的华严寺琉璃鸱吻,是目前国内能看的的为数不多的辽代原物,高约三米。

文章图片116

大同华严寺是我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它始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依据佛教华严宗的经典《华严经》修建并命名,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文章图片117

辽末因为战争,寺院局部建筑被毁,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修。明初,寺院被没收为官产。明宣德、景泰年间重修。明中叶以后,华严寺分为上、下二寺。清初顺治五年(1648年),华严寺又遭战火,只有大雄宝殿和薄迦教藏殿幸存。

文章图片118

薄伽教藏殿为华严下寺大殿,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薄伽”是释迦牟尼世尊的梵名简称,教藏即经藏,指明这里是藏经之处。

文章图片119
文章图片120

兴云桥构件 金 琉璃吼

文章图片121

犼,俗称为望天吼、朝天吼、蹬龙。一说其是龙族的克星,好食龙脑,民间有流传'一犼可斗三龙二蛟',将其立于华表之上是为了监督皇帝。还有人说其是龙王的儿子,有守望习惯。华表柱顶之蹬龙对天咆哮,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

文章图片122

兴云桥,横跨御河,最晚建于金元时期,明代重修。2003-2004年在御河桥南施工中发现古桥遗址,出土了镇河铁孔、石孔、石雕栏板、望柱、寻杖、华表等构件。

文章图片123

辽 八曲铜洗

文章图片124

辽 曲岩牡丹纹铜盆

文章图片125

辽 银盘

文章图片126

辽 双鱼纹铜匜

文章图片127

辽 带座白釉茶盏

文章图片128

辽 油滴釉茶盏

文章图片129

辽代壁画墓

文章图片130

丧葬习俗:辽金元时期大同地区盛行火葬。葬具多为石、陶、瓷等棺(罐),辽魂瓶、魂塔、魂坛,雕镂彩绘,奇异瑰丽。各代随葬品中时见精美瓷器。砖室墓平面辽为圆形,金元为方形。贵族墓室多见壁画。

文章图片131

辽墓多绘侍婢、筵宴、家居、驼马出行等场景;金墓多绘筵宴、散乐等画面;元代多绘品茶饮酒、水墨山水等题材。元代冯道真墓北壁水墨山水'疏林晚照',是颇代表性的画作,凸显了元代汉人寄情山水的情怀。

文章图片132

历代魂瓶、魂罐

文章图片133

魂瓶,其出现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伯夷、叔齐为商末孤竹国君之子,因忠于殷商,劝谏武王伐纣无效而誓死不食周粟。周武王灭商后,建立西周,两人遂饿死于首阳山。人们念其抱节之志,故在陪葬品中放入'五谷囊'。魂瓶随葬的礼俗自此出现,故早期魂瓶实为贮粮之器。

文章图片134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原始社会时期就出现了酿酒,到辽金元,饮酒之风更盛。茶与酒一样,是古人不可或缺的饮品,自原始社会茶叶出现以后,就一直备受国人的青睐,到辽金元时亦如此。从出土的茶酒具和墓葬壁画可知,这时期茶酒之风极为盛行。

文章图片135

辽 白釉提梁壶

文章图片136

辽代 龙形柄铜壶

文章图片137

金 白釉贴花注壶

文章图片138

元 三系提梁铁壶

文章图片139

唐 鎏金錾花花口银碗

文章图片140

唐 三彩执壶

文章图片141

元 铜仕女像

文章图片142

元 雕花仿木陶架

文章图片143

明清重镇

文章图片144

明 铜火统

文章图片145
文章图片146
文章图片147

大同宏府

文章图片148

明代大同府所辖有朔、应、浑源、蔚(今河北蔚县)等四州,大同、怀仁、山阴、广灵、灵丘、广昌(今河北涞源)、马邑(今朔州市朔城区)等七县。

清袭明制,雍正、乾隆年间,州县省并,大同府辖二州(浑源、应州),七县(大同、广灵、灵丘、阳高、天镇、山阴、怀仁),一厅(丰镇厅)。

文章图片149

据考古推测,“玄冬门”在明代是大同古城北小城的北城门,这个刻有“玄冬门”的长条石就是北城门上的匾额石。

代王府建筑残件“琉璃宝顶”

文章图片150

代王府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以辽、金西京国子监改建,为太祖朱元璋第13子代王朱桂的府邸,坐落于大同城东北,坐北朝南,占地面积为15-20万平方米,辟有四门:东华门、西华门、后宰门、端礼门。端礼门为王府的正门,门内置九龙壁,与和阳街相临。整个建筑金碧辉煌,豪华壮丽,廓庑联结,屋宇错落,殿堂深邃,回廓曲折,是一组完整的王城府邸。

文章图片151

此为砖雕影壁壁芯。

文章图片152

代王府琉璃题额

文章图片153
文章图片154
文章图片155

明 交领大襟长襦

文章图片156
文章图片157
文章图片158

清 嵌螺钿挺院仕女图漆影屏

文章图片159

明 托塔天王铜立像

文章图片160

清 漆木盘

文章图片161

清 花卉纹掐丝珐琅瓶

文章图片162

清 花卉纹掐丝珐琅瓶

文章图片163

清 绿度母铜坐像

文章图片164
文章图片16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