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二十八绝穴,治疗各种疼痛疾病

 孤独之苍鹰 2023-06-30 发布于河南
腰背 承山 求,肚腹 公孙 留,头顶寻 风池 ,面口 地仓 收,
咳喘取 二定 ,夜啼 二柱 谋,小腹 三阴 交 ,转胎 至阴 灸,
二沟 通便秘, 隐白 停崩漏,鼻衄 当泉 止,心胃 内关 疏,
腿痛刺 重海 ,目疾透 攒竹 ,大椎 解癇热, [gf]ad[/gf]少商 利咽喉,
阿是 蠲酸痛,人中 善急救,眩晕 绝骨 觅,失眠 安神 搜,[gf]ad[/gf]
疳积 四缝 妙,补虚 关元 优,心疾针 通里 ,肝肾调 蠡沟 ,
遗尿 缩泉 求, [gf]ad[/gf]胃痛 二脘 留,肠痈寻 阑尾 ,尿频 二溪 收。
1 、腰背承山求 [gf]ad[/gf]
承山主治腰背疼痛,腿痛转筋及便秘,痔疮脱肛诸症。笔者认为腰背疼痛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主要经脉病,肾与膀胱相表里,腰为肾之腑,腰痛为肾病之外候,实证腰痛宜配腰部阿是、 昆仑 、志室诸穴,针刺为主,或取三棱针点刺出血。虚证腰痛则宜配肾俞、命门、关元宜艾灸为主。《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载承山:“……善治腰疼痛,痔疼大便难……”。
针灸方:( 1 )急性腰部肌肉扭伤:承山,外关加耳针:腰椎、神门。( 2 )肩背酸痛:承山、天宗、或针或灸,其效俱佳。[gf]ad[/gf]
2 、肚腹公孙留 [gf]ad[/gf]
公孙归属足太阴脾经,为其络穴,能联络脾胃二经,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具有健脾和胃;通调肠腑,消食化滞,清热利湿,主治胃痛,呕吐,呃逆,消化不良,腹痛、腹胀、急慢性肠炎、痢疾,妇科疾病及头痛诸疾。[gf]ad[/gf]
有资料载:“针刺正常人的公孙穴,可以使腹部的耐痛阈显著提高。” [gf]ad[/gf]
针灸方:腹痛胃胀取穴:公孙,内关,足三里,配合中药内服疗效更佳。《席弘赋》“肚疼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拦江赋》载:“胸中之病内关担,脐下公孙用法拦。” [gf]ad[/gf]
3 、头项寻风池 [gf]ad[/gf]
风池属足少阳胆经,具有清头明目,疏风解热、通利官窍等功能。肝胆相表里,肝为风水之脏。易化火生风,上扰清窍,胆附于肝,肝胆之火易循经上扰,古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凡眩晕中风及外感风邪皆可用之。足少阳与阳维脉交会风池,阳维脉又通督脉,督脉入络于脑,“脑为元神之府”,又按循行可治疗颈项、耳、目、侧头部及脑部诸种疾病。[gf]ad[/gf]
针灸方:( 1 )偏头痛:风池、内关、丰隆、百会。
( 2 )颈项强痛:风池、天柱、阳陵泉、悬钟。
4 、面口地仓收 [gf]ad[/gf]
地仓属足阳明胃经,乃手、足阳明经与阳跷脉之会,穴有疏风通络,调和气血的功效。面口部位的病症,均能治之。[gf]ad[/gf]
针灸方:颜面神经麻痹取地仓、颊车、合谷、丰隆、风池。[gf]ad[/gf]
《百症赋》:“颊车地仓,正口 口 呙 于片时”。[gf]ad[/gf]
针灸方:小儿流涎:地仓、合谷,承浆,足三里。《龙光赋》:“地仓能止两流涎”。[gf]ad[/gf]
此外:地仓对三叉神经痛及颜面神经麻痹,有一定疗效,针灸美容时亦常用,乃治疗口纹之要穴。[gf]ad[/gf]
5 、咳喘取二定 [gf]ad[/gf]
“二定”即定喘与定咳之缩称,定喘为经外奇穴位于颈后部。[gf]ad[/gf]
主治:哮喘,咳嗽,背痛及颈椎病。[gf]ad[/gf]
定咳为笔者经验用穴、穴位于厥阴俞旁开 1 寸,即第 4 胸椎棘突下旁开 2.5 寸。[gf]ad[/gf]
主治咳嗽,多痰,哮喘,胸满烦闷及背部胀痛等症。
针灸方:二定穴配大椎(灸)、足三里(灸)可防治小儿感冒。[gf]ad[/gf]
6 、夜啼二柱 谋:[gf]ad[/gf]
身柱与天柱合称“二柱”。[gf]ad[/gf]
身柱:为督脉之要穴,有止咳平喘,强身益智,宁心镇痛等功效。日本著名针灸医家代田文 誌指出小儿常灸身柱穴能宣通肺气,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能通治小儿的多种疾病。[gf]ad[/gf]
天柱属足太阳膀胱经,余多年的经验证实:其穴在头项又循经于头,对失眠、夜啼、神经衰弱、感冒、颈椎病疗效较好,亦可治疗癫狂痫诸症。[gf]ad[/gf]
儿科专家彭子玉老先生善用“二柱”治疗儿科疾患,多用于夜寐,小儿体虚易于外感,咳喘诸症配合服用中药者,其效更佳。
7 、小腹三阴 交 [gf]ad[/gf]
三阴交穴乃足太阴、厥阴、少阴三阴经在此交会,故名。[gf]ad[/gf]
8 、转胎至阴灸 [gf]ad[/gf]
至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要穴,五输穴之一,本经井穴,至阴上治头痛,下调胎产。[gf]ad[/gf]
针灸方:胎位不正兼体虚者艾灸至阴穴同时选配三阴交或足三里穴。[gf]ad[/gf]
9 、 二沟通便秘 [gf]ad[/gf]
二沟即支沟及经验用穴横沟,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火穴,有利三焦,调气机,理胸胁,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泻热通腑之功效,主治,胁肋痛、呕吐、便秘等症。
“横沟”在大横穴外一寸再下五分处左右计两穴为祖辈治便秘的经验用穴之一。[gf]ad[/gf]
针灸方:( 1 )便秘兼呕吐者:二沟配内关。( 2 )长期便秘且腹痛者:二沟配长谷穴。
10 、 隐白停崩漏 [gf]ad[/gf]
隐白属足太阴脾经井穴,长于健脾益气摄血。为出血性疾病常用要穴,大凡崩漏之疾,采用艾灸疗法,多能获效。有人用艾炷灸择时节施术疗效非常。余三十年来,常取艾灸法为主治疗女子崩漏,月经过多其疗效可靠,加用中药内服者十有九验。[gf]ad[/gf]
11 、鼻衄当孔止 [gf]ad[/gf]
当孔实为当泉及孔最二穴的简称。[gf]ad[/gf]
“当泉”穴为日本针灸医师齐藤安世用治鼻衄的经验用穴,孔最穴为手太阴肺经之郄穴,多用于咳嗽气喘,咯血,胸痛、咽痛声嘶诸症,穴有调理肺气、清热止血之功,余临床三十多年来针刺本穴有明显止衄作用。近年来配合指压当泉穴则可提高治疗效果。若只施以指压法亦可获效。
针灸方:鼻衄兼头昏头痛者:当泉、孔最、配印堂、风池。[gf]ad[/gf]
12 、心胃内关 疏 [gf]ad[/gf]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有宁心安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镇静止痛等功效。
应强调说明的是,内关通于阴维,而阴维脉与足三阴经并会于任脉,还与足阳明胃经相合,这些经脉均循行于胸脘胁腹,故“阴维为病苦心痛”,此处之心痛实指心、胸、胃、胁肋、腹部的内脏疾患。总而言之,内关治疗心、胸、胃、胁肋、腹部诸病症疗效确切。十余年前,余曾上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研所进修,有幸得到程莘农老 教授的亲自指点,他认为内关是治疗胃部疾患,及心神疾患的重要穴道,大凡胃痛腹胀、程老常取内关、足三里、中脘、公孙诸穴其效颇佳。[gf]ad[/gf]
针灸方:( 1 )胃痛胸闷:取内关、建里、上脘。( 2 )心悸失眠:内关、神门、膻中。《拦江赋》:“胸中之痛内关担”。
13 、腿痛刺重海 [gf]ad[/gf]
重海穴在环跳上两寸向后横开一寸之处。[gf]ad[/gf]
有幸向万云程老 先生(群众尊称为“万神针”)学习了解治疗下肢瘫痪、风湿腿痛的奇穴——重海,吾行医三十余载,大凡下肢疾患常用此穴,治疗腰腿疼痛严重者,多取肾俞,重海、悬钟三穴再选配风市、殷门、承山诸穴体会到自从加用重海穴后其疗效则增强。
针灸方:腰酸腿痛,取重海配肾俞、足三里,或针或灸。
14 、目疾透拈竹 [gf]ad[/gf]
拈竹乃是太阳膀胱经要穴,善治目疾。[gf]ad[/gf]
针灸方:( 1 )头目疼痛:取拈竹,合谷,风池针之。
( 2 )双目红肿:拈竹,太阳(三棱针点刺出血),合谷,耳尖(三棱针点刺出血)。[gf]ad[/gf]
《百症赋》云“目中漠漠,急寻攒竹三间”。[gf]ad[/gf]
15 、 大椎解癇热 [gf]ad[/gf]
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之下凹陷中,先平肩取之,再令患者缓缓摇头,第七颈椎可随之而动(再下一椎体即第一胸椎则不会随之转动),此法定取大椎较为便捷,大椎穴为手足太阳经及督脉交会穴、为诸阳交会之所、统领周身之阳气,本穴是泻阳邪、调阳气的要穴,有疏风清热、宁心止痫的良好功能。
“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大凡脑病、癫痫所致抽搐为首选穴之一。[gf]ad[/gf]
针灸方:( 1 )感冒发热:大椎、合谷、内关、曲池。
( 2 )癫 癇 :大椎、身柱、丰隆、合谷、太冲。[gf]ad[/gf]
16 、 少商利咽喉 [gf]ad[/gf]
少商属手太阴肺经,主要功效有清热解表,通利咽喉。本穴内可清泄肺热,外可宣散风热为治疗咽喉肿痛之要穴,对感冒、咳喘、鼻衄、腮腺炎、声音嘶哑均有一定疗效。[gf]ad[/gf]
少商为肺经井穴,又有开窍醒神,舒筋活络,清热止疼之功,如《时后歌》曰:“……热血流入心肺腑,须要金针刺少商”。[gf]ad[/gf]
吾父亲治急性咽喉肿痛常以三棱针点刺少商,出血少许,第一天效果不显者则次日加针合谷,效果良好。
针灸方:( 1 )急性喉炎取少商(点刺出血)合谷,照海。( 2 )慢性咽炎:取少商(点刺出血)、天突、太溪皆有效。[gf]ad[/gf]
17 、 阿是蠲酸痛 [gf]ad[/gf]
阿是穴——亦名天应穴。机体有病变,即会在人体某处按压疼痛加剧,或胀或麻明显,某一点即为阿是穴,故又称不定穴。[gf]ad[/gf]
阿是穴亦痛亦胀之处,亦是经络不通之处,通过按压探寻方有“快然”之所,即通过阿是穴的治疗,调节机体,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止痛治病的目的。《玉龙歌》云“浑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细审详”。[gf]ad[/gf]
针灸方:( 1 )头痛:阿是、风池、百会、合谷、外关、太阳。( 2 )坐骨 N 痛:阿是、环跳、承扶、阴陵泉、承山。[gf]ad[/gf]
18 、 人中善急救 [gf]ad[/gf]
人中全身之要穴也,督脉,手足阳明之会。擅长医治精神、神志方面病症,如:昏迷,癫狂,痫症,小儿急慢惊风,中暑,癔病,三叉神经痛,其他如挫闪腰痛,晕车晕船等亦有效。[gf]ad[/gf]
针灸方:( 1 )昏迷:人中加针十宣(点刺放血) [gf]ad[/gf]
( 2 )小儿急惊风:人中加针印堂,内关,足三里。[gf]ad[/gf]
( 3 )癔病:人中加针合谷,内关,丰隆。
据报道,针刺本穴对呼吸功能的调整有相对特异性,其针灸效应与呼吸中枢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尤在对呼吸中枢衰竭时疗效更显。对实验性休克动物具有明显的抗休克作用,当血压降到(10~40 毫米汞柱)、呼吸暂停时,针刺“人中”,绝大多数可以恢复。[gf]ad[/gf]
19 、眩晕 绝骨觅 [gf]ad[/gf]
悬钟属胆经,胆为木之性,主疏泄条达,肝肾同源,肝胆又为表里,可见胆与肾有关,肾主藏精,精又生水,《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论述,张景岳曾提出:“无虚不作眩”,《直指方》亦云:“瘀滞不行皆可眩晕”针悬钟可舒肝理气,益髓生血,补肾健脑,舒筋活络故能改善高血压眩晕等有关病症。
针灸本穴可充养髓海,治疗头晕目眩耳鸣,血虚失眠,记忆力减退,诸症均有良好效果。[gf]ad[/gf]
研究表明:本穴对高血压有降压作用,尤其是 III 期高血压效果较好。[gf]ad[/gf]
针灸方:高血压、头晕目眩:绝骨、风池、三阴交、丰隆、合谷、太冲。[gf]ad[/gf]
20 、失眠 安神搜 [gf]ad[/gf]
安神穴为余常用之经验穴 [gf]ad[/gf]
针灸方:( 1 )顽固失眠:安神、三阴胶、足三里。《甲乙经》载:“惊不得眠,三阴交主之”。( 2 )失眠日久,脾虚食滞者:安神、公孙、内关诸穴有效,加中药更妙。
21 、疳积四缝妙 [gf]ad[/gf]
四缝为经外奇穴,始载于《奇效良方》一书。在掌面示、中、环、小四指第 1 、 2 指关节横纹缝中。
针灸方:( 1 )呕吐明显者加针内关,承满。[gf]ad[/gf]
( 2 )腹泻明显者加针长谷、中脘。[gf]ad[/gf]
( 3 )便秘明显者加针支沟、横沟。[gf]ad[/gf]
( 4 )赢瘦虚弱者加针足三里、大椎。[gf]ad[/gf]
四缝穴健脾和胃,止泻止咳,除擅治疳积厌食外,医治百日咳其效亦佳。[gf]ad[/gf]
22 、补虚关元优 [gf]ad[/gf]
关元亦大中极,丹田,与足三里,气海并称,为人体三大强壮穴(又云是关元,足三里,大椎三穴者),称大椎有补养肾气,培元固本,强身健体的补益要穴。
针灸方:不孕症:关元透中极、子宫、太溪、太冲、三阴交。[gf]ad[/gf]
在男科的应用也广泛,对阳痿、早泄、男子不育及前列腺炎症均可有效。亦可用于遗尿症,慢性肠炎等疾患。[gf]ad[/gf]
针灸方:阳萎:关元透、中极、内关、足三里、太溪、志室,此乃吾父亲常用之针灸方。[gf]ad[/gf]
23 、心疾针通里 [gf]ad[/gf]
通里擅治心悸,同时对精神情志病常作为主穴,临床证实,大凡心律失常,神经衰弱,癔病、忧郁症、失眠,均有尚佳疗效。[gf]ad[/gf]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中便有“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可见针灸家对其重视之程度。[gf]ad[/gf]
针灸方:心律失常:通里、神门、内关、膻中、三阴交、足三里。[gf]ad[/gf]
24 、肝肾调蠡沟 [gf]ad[/gf]
蠡沟者,足厥阴肝经络穴,有联络肝胆两经、调节两经气的作用,从临床上看,对肝、肾、脾均有调治作用,即侧重调肝、次之调肾,再次之为调脾。[gf]ad[/gf]
实践得知:痛经者在蠡沟穴有明显压痛。
针灸方:( 1 )痛经:蠡沟、三阴交、太溪、归来。[gf]ad[/gf]
( 2 )阴痒:蠡沟、关元、血海、三阴交。
( 3 )慢性前列腺炎:蠡沟、关元透中极、太溪、会阴。[gf]ad[/gf]
25 、遗尿缩泉求 [gf]ad[/gf]
“ 遗尿缩泉求”一句中的缩泉穴即缩泉四穴的简称,缩泉四穴系先父之好友武汉杏林老前辈 邓直哉先生亲授,为邓老经验用穴亦奇穴也,邓老善用奇穴,学医之初,先父令吾虚心求教,后知邓老治遗尿或单针灸缩泉四穴,症状严重者再加十七椎、气中、气门三奇穴。邓老称此法治遗尿效如桴鼓,吾30余年曾有邓老的这组奇穴加外敷家传灵仙保元膏治疗遗尿症其效确凿,此法患儿乐于接受,深受家长们赞许。[gf]ad[/gf]
针灸方:小儿遗尿多年不愈:缩泉四穴,关元透中极,三阴交,针灸并施,效亦佳。[gf]ad[/gf]
26 、胃痛二脘留 [gf]ad[/gf]
上脘、中脘均在人体之胃脘部,治疗胃痛、胃胀及肝炎诸症,先父 高少臣 先生常用之,合称之“二脘”。[gf]ad[/gf]
“二脘”并用具有和胃健脾,清热化痰、养心安神、清热除烦、定惊醒神之功能《玉龙赋》云“上脘、中脘治九种之心痛”。《玉龙歌》亦云“九种心痛及脾疼,上脘穴内用神针,若还脾败中脘补,两针神效免灾侵”。
针灸方:( 1 )胃动力障碍,厌食症:二脘,足三里。( 2 )癌症化疗中胃肠反应:取二脘、下食关、大椎、足三里、内关酌情针灸之。[gf]ad[/gf]
27 、肠痈寻阑尾 [gf]ad[/gf]
阑尾穴属奇穴,当在足三里再下两寸许,因是此穴是足三里下两寸再上下寻探按压一明显的压痛点,此点才可定为准确的阑尾穴,针此穴(左右计两穴)时宜配合上巨虚、长谷(针灸宜刺向麦氏点)公孙及曲池诸穴。[gf]ad[/gf]
针灸方:阑尾包块(阿是穴)二脘、上巨虚、下巨虚。
28 、尿频二溪收 [gf]ad[/gf]
本穴为足少阴肾经输穴,阴经无原,以输代之,故又为肾经原穴,亦为回阳九针穴之一,主治范畴为因肾虚所致的多种病症。临床上多用于遗精、阳痿、肾虚腰痛、小便频数,月经不调、带下、不孕、咳喘、咯血诸疾。[gf]ad[/gf]
研究证实:针刺太溪、列缺等穴可使肾泌尿功能增强,酚红排出量也较针前增高,尿蛋白减少,高血压也下降……浮肿也减轻,对肾炎病人有一定治疗效果。[gf]ad[/gf]
后溪:本穴为手太阳小肠经五输穴之输穴,临床多循经选穴,多用于治疗后头、项部、肩背部、疼痛胀麻手指挛急等病症,虽然小肠经不行腰部,但本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能通督脉,医治腰脊酸痛,尿频诸症,小便赤涩效尚称满意,余临症体会“二溪”合用,其补肾壮腰、通督活络之功尤著,治疗尿频及急性腰痛,屡试屡验。[gf]ad[/gf]
针灸方:( 1 )肾虚尿频、腰痛乏力:“二溪”配肾俞,志室,足三里,十七椎。[gf]ad[/gf]
( 2 )急性前列腺炎:中极透曲骨、二溪、阴陵泉加针耳穴:肾、神门、尿道三点。
从中医经络的角度讲,针灸可以产生的循经传感的现象,是指在针灸操作时病人的一种主观感觉。当针刺在正确的位置上并起了作用,病人会感到一种特殊的感觉沿着对应经络线在走动。这种感觉常常是酸、胀、麻热、冷,痛或电击感。偶尔这些感觉中的某一种会单独出现,但在多数情况下,是酸、胀、麻的混合感觉。在针灸古书中把这种感觉称为气感,或者是得气。针刺得气就表示治疗发生作用了,得气时不但病人有酸、胀、麻等感觉沿着经络线爬行,大夫也会感觉到针被吸住了,很涩,不易转动,也不易拔出。
镇痛是针灸疗法的一个显著作用。镇痛效果的优劣,首先在于配穴是否得当。针灸医生临诊病人,如何决定针灸什么瑜穴,虽然不像中医方药医生那么强调辩证、辨病因等,但也是有其规律的。这些规律讲的不是具体的病的取穴,而是指导对各种病治疗的取穴的原则与比较普遍适用的规律,掌握了这些原则规律,就能临诊时应付自如。试将疼痛分为内脏痛、肢体痛、躯干部痛、头面部痛四类加以探讨。
01
内脏痛
内脏痛包括胸、腹、盆腔内脏器病变所致的疼痛,临诊时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再配合其它辨证方法。组方时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急性内脏疼痛。多为实证或本虚标实证,来势迅急,痛势剧烈。要注重辨病施治,以“急则治其标”为法,以迅速止痛为目的。多选用局部穴、郄穴、合穴、络穴等能够很快纠正气血逆乱的穴位。
(2)慢性内脏疼痛。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病程较久,痛缓而连绵发作。治疗时更注重辨证施治,根据“缓则治其本”“标本兼顾”的法则,多选用俞穴,募穴、原穴。
(3)内脏痛是由脏腑气血失和所致,定经选穴不仅要注重脏腑经络辨证,还要结合病因病机,采用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无论疼痛的急缓、轻重,都应针对病因病机而选取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多为特定穴。如寒凝者,取关元、合谷;火热者,取各经荥穴;气滞血瘀者,取合谷、三阴交等。
(4)内脏痛常表现为胸腹与背腰牵引痛。对此,施偶刺疗效好。俞募配穴法即是典型的偶刺法。急慢性脏器痛除在相应的俞募穴表现出牵引痛外,还常常在背俞穴周围出现变色、凹陷、突起、皮下结节、压痛等,治疗时可寻找这些阳性反应点加以针刺,效果较好
02
肢体痛
肢体痛主要指上下肢肌肉、关节的疼痛。疼痛性质有多种表现,如串痛、重痛、掣痛、肿痛、刺痛等。治疗时仍要注重经络辨证,按部分经,以循经取穴为主。根据疼痛范围、部位、特点不同,取穴也有区别。
(1)痛在一侧,病在一经,表现为循经串痛者,西医的神经性痛多属此类。可循经选择针感传导较好的1~3穴,如上肢的曲池、合谷、极泉;下肢的环跳、足三里、阳陵泉、委中。对于针感较差的患者,可以循经取穴或阿是穴“排刺”,接气通经,调畅经脉。
(2)痛在一处,病位局限者,多属经筋病变。若为急性疼痛,局部治疗非但不能去瘀滞,反会使之加重。唯用疏散之法,行气活血为宜。以远端循经取穴为主,采用运动阻力针法,使气至病所,此法常获佳效。必要时再配合局部穴或阿是穴行雀啄刺。采用对应取穴法,包括以左治右、以右治左(巨刺、缪刺)、以上治下、以下治上(腕踝对应、肘膝对应、肩髋对应)、以前治后、以后治前等方法。若为慢性疼痛,主要是局部气血涩滞,络脉瘀阻所致,故应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远端循经取穴,疏通经络。
(3)周身肢体窜痛,病及数条经脉,非取诸经腧穴调节整体不效。多以肘膝关节以下穴位为主,左右上下配合:如合谷、太冲开四关,行气止痛,用于气郁致痛者;曲池、足三里利枢节,调理气血,用于气血失和致痛者;阳陵泉、外关疏少阳,舒筋活络,用于因筋之缓急致痛者。痛无定处,走窜不定,为风为气所病,配治以报刺,追逐其邪可获良效。某些肢体关节疼痛,久治效微者,可试取督任两脉。取督脉可通调诸阳之气,其中上半身痛以大椎为主,下半身痛以命门为主。取任脉可助诸阴之本,如关元、气海、神阙。因精神抑郁所致,主诉身痛不已者,还要注意取头穴及背俞穴,镇静安神,解郁止痛。如风池、天柱、神庭、四神聪、心俞、肝俞、脾俞。
03
躯干部痛
躯干部痛指胸胁腹部、背腰部疼痛。应注重经络辨证,按部分经,远近配合取穴。如胁痛当责之于肝胆两脉,故宜远取太冲、阳陵泉、支沟,近取章门、大包。另外,急性痛应以远取为主,慢性痛应以局部取穴为主。
04
头面部痛
头面部痛指五官疾病以及其它各种原因所致疼痛。根据脏腑经脉器官相关理论,头面五官均与特定的脏腑经脉有生理病理上的密切关系,所以治疗时除取局部穴、阿是穴外,要注重依部辨经而循经远取,一般多用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同时应调治脏腑,多取背俞穴或夹脊穴。另外,宜在分部循经取穴的基础上结合辨证取穴。
如上所述,笔者在治痛取穴时,将疼痛按部分类、依部分经、循经取穴为原则。另外,组方时还应注意兼治神,住痛移痛。可选用安心神的四神聪、百会、神庭、本神、神门、内关、大陵、心俞等。
针灸是一门实践医学,前人的临床经验有极大应用价值。如条口透承山治疗肩周炎疼痛,次髎治痛经等。有些疼痛,如规律性、间断发作性疼痛,配用子午流注取穴可收到满意疗效。
针灸根据我们人体的穴位来进行取穴,然后对穴位进行刺激,通过这种方法来帮助我们治疗各种疾病。因此,针灸怎么取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那个穴位进行施针,针灸的角度、深度和方向都是我们需要知道的。关注养生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针灸疗法治疗疾病的吧。但是你知道针灸疗法是怎样取穴的吗?其实,不用解释大家都知道,针灸疗法的关键就是取穴了,取穴取的准确,针灸疗法的效果才会好哦。

针灸治疗疼痛的取穴规律

针灸取穴有诀窍
一个人身上的穴位有很多个,仅仅是经穴就有360几个,还不包含一些不常见的奇经脉络。我们从针灸治病的各种成功案例可以分析出,很少有病人只针刺一个穴位就把病治好的,往往需要针刺很多个穴位,这些穴位共同作用,才能有效治愈我们的疾病
肘膝关节以下,属于经脉的根部和本部,是'特定穴'比较集中的地方,特定穴的临床意义很大,奥妙无穷,针灸文献中不乏记载,兹不赘述。
我们的头部是个重要器官,蕴含着无数重要的穴位。属于经脉的结部和标部,是交会穴比较密集之处, 全身103个交会穴,属于头部就有38个之多。这一特点提示了该部穴位主病范围的广泛性。
有人说:头面部穴位能治它处病证者多矣。例如:水沟、素髎治厥脱;眉冲、攒竹治哕;晴明、天柱疗腰腿痛;风池、风府治卒中;迎香治蛔厥;下关疗跟痛;翳风起足痿;听宫除三痹;通天宣鼻窍;玉枕治目疾;神庭治癫狂;百会举陷气等等。
验之临床,都有得心应手之妙。近些年来比较盛行的头针、耳针、眼针、鼻针、面针等疗法,在临床上所积累的新经验,也说明头面部经、穴在主病范围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
我们的颈部起到链接身体各个部位的桥梁作用,因此,颈部的穴位在治病的时候就非常关键了,比如说天突、大椎、天鼎、人迎、扶突、天窗、天柱等等这些比较大的穴位,刺激这些穴位可以真正治疗比较重大的疾病。
天突穴位是治疗噎嗝、哮喘、咳嗽、气厥这些病症的,天柱穴可以治疗肩膀、背部、和腰部的酸痛,对于头重脚轻也有很好的效果。
任、督两脉是躯干部经脉的纲维,总括一身阴阳,其中也有几个主要穴位,疗效各有千秋。长强治癫狂、痔疾;中枢治胃胀、脊强;至阳治膈塞皖痞;神道治惊悸、失眠;气海、水分治腹胀痛泄;巨阙、中脘治心胃之恙,关元、神阔,扶阳固脱甚效;膻中、鸠尾,理气宽胸最灵。
奇穴是经穴的补充和发展,临床价值亦不可低估。例如:印堂治惊风;太阳治头痛;百劳治咳嗽;腰奇治癫痫,鹤顶治膝冷;十宣治厥、热;四缝治疳积等等,临证都很有效。
此外,华佗夹脊穴察足太阳与督脉之气,治疗内脏疾病有独到之功。其主病范围,可参照同水平之背俞穴掌握,而其疗效及针刺的安全性,却又较背俞穴为优。
以门、海、冲、关、池、泉、溪、谷命名的穴位,针感一般比较明显,疗效也较突出。
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他们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来治病救人,拿中医针灸来说,每一个病症都有它相对应的穴位来进行治疗的,我们自古以来都有很多记载针灸穴位的相关的书籍里。
临证点穴,虽有文献可考,但也不宜过分拘泥。揉按体察,指下有空软或突起之感,而患者自诉舒适或酸痛,此处是穴。于此下针,容易得气和行气;一旦气至病所,多能获效。
穴位配伍,应该本乎阴阳。下为阴,上为阳;右为阴,左为阳;腹为阴,背为阳;里为阴,表为阳。无论任何疾病,究其根源,不外阴阳失和;针灸治病,也总不离调和阴阳。
因此,临证配穴,除要考虑经脉的本经循行、相关脉象、所主病候、标本根结、别络所属、经筋皮部,及经脉之间的表里联系、同名联系、交接联系、生克联系;气衔联系、奇正联系之外,充分注意到阴阳配伍的原则,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是很有帮助的。
譬如临证拟取二穴,则最好按照一上一下,或一左一右,或一腹一背,或一表一里的原则去选取最恰当的穴位。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穴位局部、邻近、远端及全身的治疗作用,因而可以取得最好的临床疗效。
中医针灸取穴的三大方法
中医处方并不是中药无序杂乱的堆砌。用药如用兵,讲究法度:君、臣、佐、使,每一味药的使用均有根据。同样,选穴如选兵,经络美容每一个穴位的选取也讲法度、原则。要明确取穴的原则及取穴的基本规律。
近部取穴
腧穴在什么部位,就能主治这个部位所发生的内外病证,尤其是头及躯干部的腧穴多以治疗局部病证为主。
比如,面部、手部的穴位利于面、手部局部的皮肤美容,单纯性肥胖以腹部肥厚明显者应取腹部的穴位,脘腹部穴位能治疗消化道胃肠疾病,妇女经带病少不了腰骶部、少腹部的穴位,背部腧穴调理相对应内脏。
远部取穴
这是十四经取穴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在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除了主治所在部位的病证外,还可以治疗较远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证,有的穴位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既可本经取穴,也可异经取穴。
远部取穴的主要依据是:①经脉所过,主治所及;②经脉阴阳表里关系;③脏腑与经络络属关系;④五脏之间的阴阳五行功能关系等。
如胃经的足三里用于调整脾胃消化道功能;针刺肝经的太冲治疗肝郁黄褐班;带下多而清稀、子宫脱垂取百会);清降虚火用涌泉风痰阻络,口眼歪斜取丰隆等等。
在临床上常远近取穴相配,如头部前额病变近取印堂、阳白,远取合谷、内庭;口齿病近取地仓、颊车、下关,远取合谷,内庭;胃腑近取中脘、粱门、胃俞,远取内关、足三里、公孙;肝脏近取期门、章门、肝俞,远取太冲、支沟等。
腧穴特异作用
有些穴位还具有相对特异性的治疗作用。比如,大椎、曲池、合谷泻热;水分、阴陵泉利水消肿;足三里、关元、气海强身健体;百会能升提清阳中气等。
对症取穴
针对具体症状选取穴位,又叫经验取穴。如虚脱灸百会、神阙、关元,针足三里;汗多取合谷、复溜;失眠取神门、三阴交、太溪;多梦取心俞、太冲、神门;便秘取天枢、支沟;皮肤瘙痒取曲池、血海、三阴交。
中医针灸的好处
扶正祛邪
长期患有体虚易感、过敏性鼻炎、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往往容易在冬季发病,这是因为这些病人平素正气不足,到冬天气温偏低,病邪力量较强的时候,体内的正气不足以与病邪相抗争从而发病,故而冬天宜治标为主,尽可能减轻症状。
而冬天正是扶正祛邪的好时机,这时候影响发病的气候因素比较少,症状相对较轻,这个时候扶正固本,可以提高肌体的免疫能力,更好的透邪外出。
培补脾胃
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人体消化功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体的能量供给。脾脏喜燥恶湿,湿邪最易困脾,影响我们的消化功能,冬季培补脾胃,可以健脾化湿,使我们远离腹胀、腹痛、腹泻的困扰。
冬季阳浮于外,过食寒凉也会引起诸多消化系统问题,如胃痛、腹痛、腹泻等,所以夏季固护脾胃尤为重要。
助阳散寒
在冬季除了呼吸系统病高发以外,还有一类疾病的发病率也不容小觑,那就是阳虚证和颈肩腰腿痛。
和呼吸系统疾病一样,在冬季寒气盛的时候,人们感受了寒邪而产生的疾病,在冬季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只有到了盛夏季节,人体本身的阳气充盛了,才可以更好地驱散体内的寒邪。而冬季节气针灸正是这样一种可以激发人体经气,防病治病的好方法。
结语:针灸的好处就不用小编再强调了吧,针灸对人体的副作用小,尤其是老人比较喜欢针灸治疗疾病。本文介绍的主要是针灸取穴的诀窍和四个取穴方法,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学习一下哦。针灸根据我们人体的穴位来进行取穴,然后对穴位进行刺激,通过这种方法来帮助我们治疗各种疾病。因此,针灸怎么取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那个穴位进行施针,针灸的角度、深度和方向都是我们需要知道的。
1、窍闭不开选百会
百会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升清举陷,醒脑开窍,所谓'一窍开百窍开'。
百汇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
2、大凡风症取风池
风池系手足少阳胆经的穴位,阳维之会,既疏散外风,又平熄内风,此穴内外兼治。
风池穴位于颈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3、迎风流泪,目闭不利取睛明
睛明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之会,祛风司目之启闭。
睛明穴位于目内眦外,在鼻梁两侧距内眼角半分的地方。
4、头目昏胀取攒竹
攒竹能清利头目,主治头痛、目眩、目翳、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近视、眼睑瞤动、眉棱骨痛及急性慢性结膜炎、面神经麻痹等。
该穴位于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5、喉痹临近选穴取天鼎
天鼎穴能缓解治疗咳嗽、咽喉肿痛、扁桃体炎、上肢麻木、失语、暴喑气梗、瘰疬、瘿气等。
天鼎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位于人体的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穴与缺盆穴连线中点。
6、口苦取阳陵泉
阳陵泉属足少阳胆经的第34个穴位,主要治疗半身不遂、下肢痿痹和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
位于人体的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腓骨小头稍前下方凹陷中。
7、口臭取大陵
大陵穴位于人体的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配劳宫穴治心绞痛、失眠;配外关穴、支沟穴治腹痛、便秘;配水沟穴、间使穴、心俞穴、丰隆穴治癫、狂、痫、惊悸。
8、痰中带血取尺泽
尺泽穴归属手太阴肺经,有清热和胃、通络止痛、止咳平喘等作用,治疗痰中带血效果佳。
尺泽穴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微屈肘取穴。
9、小儿弄舌取手三里
手阳明大肠经穴,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10、上肢疼痛取合谷、外关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络穴,原络相配治疗上肢疼痛。
合谷穴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外关穴位于前臂背侧,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与正面内关相对。
11、下肢疼痛取昆仑、悬钟
昆仑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悬钟为足三阳之大络,髓之会穴,经会穴相配治疗下肢疼痛。
昆仑穴位于脚踝外侧,在外踝顶点与脚跟相连线的中央点。
悬钟穴位于人体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12、周身疼痛取曲池、大包
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大包为脾之大络,阳明太阴为气血生化之源,营养周身通灌四旁。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大包位于侧胸部腋前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13、四肢拘挛取尺泽、曲泉、阳陵泉
筋脉失其气血濡润则挛急,四肢拘挛取尺泽、曲泉、阳陵泉。三穴分别为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的合穴,肺主气朝百脉,肝主筋而藏血,胆为中正之官以缓急,三穴相配,如矢中的。
尺泽穴位于人体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微屈肘取穴。
曲泉位于膝内侧部,屈膝内侧横纹端,当股骨内上踝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前缘凹陷处。
阳陵泉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
14、手足震颤取手三里、足三里
阳明者水谷之海也,滋水涵木,熄风止颤。
手三里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15、足背厥冷取厉兑
胃经井穴,温煦足胫。
16、足跟疼痛取大钟
肾经络穴,通经止痛。《素问·调经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合谷调气,太冲和血,调和气血取合谷,太冲。足三里补气,三阴交益血,补益气血取足三里,三阴交。
17、皮肤瘙痒取曲池、血海
此两穴具有清热凉血,祛风止痒的作用
血海穴是足太阴脾经的一个普通腧穴,位于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