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极地原住民的消亡史

 星河岁月 2023-07-01 发布于江苏

《文汇报》第四版读书

2023.5.7(星期日)


文化寻踪








































极地原住民的消亡史

麻潘妍

提到北极,大多数人脑海里浮现的是覆盖着皑皑白雪的无尽荒原,极寒、干旱、狂风……如此恶劣的环境使得任何生物的生存都极为困难。但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仍有一批原住民居住在此,他们是因纽特人。本书记录了作者与因纽特人中的一支——伊哈米特人一起居住的所见所闻,作者深入了解了他们的生活习惯与文化,试图化解白人社会对原住民的一些误解,同时也批判了政府和商人加速原住民灭亡的一些行为。

书中花费大量篇幅介绍了伊哈米特人。尽管第一次与伊哈米特人见面时,他们鹿皮大衣上沾着的汤汁、油渍和身上散发着的浓厚气味让作者产生了一些反感,但他立马纠正了自己肤浅的想法,并且主动学习了他们的语言。这一行为打破了白人和原住民之间常有的隔阂,使得作者得以深入且相对全面地了解到伊哈米特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

由于极地环境的恶劣,伊哈米特人的一切行为都服务于生存。他们祖祖辈辈以猎鹿为生,生活在荒原的大量驯鹿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红肉和蛋白质,构建了他们强健的躯体,使他们得以在极地生存。伊哈米特人对待生命也有着自己的逻辑。荒原的生活风险极大,随时有死亡逼近,因此,他们将部族内部的生命按照重要程度排序,在遇到生存危机时会从最不重要的生命开始逐级抛弃,比如老人和刚出生的孩子,成年男性猎人则不会被杀害,因为能捕猎的人是部族生存的唯一希望。这成为白人歧视因纽特人、认为他们是野蛮人的依据。作者在书中为因纽特人进行了辩解,认为在荒原上,人与人之间只有让渡一些权利、紧密合作才能生存。

书中展现的伊哈米特人是一个非常鲜活生动的族群,他们在渺无人烟的荒原留下了小块的生命之地,但在加拿大政府以及许多去极地捞金的商人眼中却并非如此。商人与伊哈米特人进行交易,让他们放弃驯鹿改为猎捕狐狸,用狐狸皮毛换取利益。但后来商人赚不到钱就离开了,留下空有猎狐技艺的伊哈米特人自生自灭。这些鹿之民失去了猎鹿的技能,导致非常严重的饥荒。1950年春,在政府的授意下,一个渔业公司将伊哈米特人“征用”为廉价劳动力,公司经营失败以后再次丢下了他们。政府以“因纽特人所处地区偏远,缺乏交通工具,难以救助”为借口,并未做出任何实质性补救行动。

作者在本书结尾提出了一些建议,指出最重要的是让因纽特人能摆脱饥饿,满足他们的基本生存,这样才能让他们有余力融入现代文明。他认为,可以学习美国在阿拉斯加的做法,引入亚洲驯鹿,让它们在北美繁衍生息,并把当地人培养成牧民,既满足蛋白质供应,也让他们有多余的商品可以出售。但这一措施受到了加拿大利益集团的反对和阻挠,许多政府官员也固执地认为因纽特人无法融入现代社会。

本书于1952年首度出版,在后续的几十年里,作者获取了更多相关资料,并得以撰写续集。1974年,加拿大的因纽特人几乎全部被迫远离家园,居住在现代社会的贫民区,依赖各种名目的福利金养家糊口。他们远离了荒原,远离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驯鹿,永远失去了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自由。本书和它的续集《绝望者》一起,在客观历史条件的变化下成为了这些因纽特人的“墓志铭”。

图片

《鹿之民》

[加]法利·莫厄特 著

舒 兰 骆海辉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END
微信编辑丨金久超

图片

图片

WENHUI  BOOK REVIEW SINCE 1985

《文汇读书周报》采编团队

朱自奋 zzf@whb.cn

蒋楚婷 jct@whb.cn

金久超 jinjc@whb.cn   

周怡倩 zyq@whb.cn

袁琭璐 yll@whb.c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