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小小的书本里面挖呀挖呀挖,这么多成语的源头被发现啦

 星河岁月 2023-07-01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史记》在文学和史学领域都达到了极高成就,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司马迁将这段历史写成了一篇篇锦绣文章,书中有许多精彩的历史故事都成了成语典故的来源。有哪些成语典故来源于《史记》呢?让我们来挖掘一下这座成语宝库——

不食周粟

指清白守节,坚贞不屈。

出自伯夷和叔齐的故事。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和叔齐因为谦让君位,一起出逃,他们听说西伯姬昌(周文王)是仁义之主,于是投奔了西岐。姬昌死后,他的儿子姬发率兵攻灭商朝,建立了周朝。伯夷和叔齐认为这是以下犯上、以臣弑君,是大逆不道的,于是拒绝做周朝的臣民,不肯吃周朝的粮食。两人逃到首阳山上,靠采食野菜为生,直至饿死,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贤名。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比喻心甘情愿地落入圈套。

出自姜太公和周文王的故事。有一次周文王到渭水边出游,遇到一个在河边钓鱼的老者。上前一看,他的钓钩是直的,还悬在水面上。周文王好奇地问:这样怎么能钓到鱼呢?老者回答说:“鱼儿鱼儿,愿意来的就上钩!”这位老者就是姜太公,他是借钓鱼来向周文王“推销”自己。后来,周文王真的做了“上钩的鱼”,拜姜太公为国师。

千金一笑

指不惜重价,博取美人欢心。

出自周幽王和褒姒的故事。周幽王的宠妃褒姒十分美丽,但就是不爱笑。为了让褒姒一笑,周幽王悬赏千金。后来果真有个人出了个“好主意”:把专递军情的烽火点燃,各地的诸侯以为外敌入侵,纷纷起兵赶来救驾,结果到了才发现根本没有敌人,白白折腾了一趟。褒姒见了这荒唐的场景,果真哈哈大笑。周幽王为了逗笑褒姒,一而再、再而三地点燃烽火,让诸侯们屡屡受骗,真到了外敌入侵的时候,诸侯们见了烽火也不来了。最后孤立无援的周幽王被杀死了,褒姒也被掳走了。这个故事堪称古代版“狼来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滑动阅读《史记(少儿彩绘版)》之《烽火戏诸侯》

卧薪尝胆

比喻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出自越王勾践的故事。春秋时,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成了吴王夫差的俘虏。勾践忍辱负重,终于被释放回国。为了不忘战败之耻,他穿着粗布衣服,住到破旧的屋子里,晚上睡在柴草堆上。他还在座位上方挂了一个猪苦胆,坐卧时随时尝一尝苦胆的味道,提醒自己。经过多年的努力,勾践使越国恢复了国力,最后战胜了夫差,灭掉了吴国。

负荆请罪

表示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

出自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战国时赵国大将廉颇和大臣蔺相如不和,但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处处忍让廉颇。后来廉颇幡然醒悟,袒露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表示自己愿受责打。从此两人成了生死之交。

讳疾忌医

比喻掩饰缺点错误,害怕批评,不愿改正。

出自神医扁鹊的故事。扁鹊是战国时有名的神医,有一次他来到齐国,齐桓侯接见了他。扁鹊一见齐桓侯,就断定他有疾病,好在程度不深,仅在肌肤之间,便建议他及时医治。谁知齐桓侯觉得自己身体很好,不肯听从。过了五天,扁鹊再见齐桓侯,齐桓侯的病更严重了些,已入肠胃,齐桓侯却仍然不肯医治,还因为扁鹊说自己有病很生气。又过了五天,扁鹊第三次见齐桓侯,一见面掉头便走。原来齐桓侯的病已经深入骨髓,神仙也难救了。果然不久之后,齐桓侯病发身亡。 

破釜沉舟

比喻决心战斗到底,绝不后退。

出自楚霸王项羽的故事。秦朝末年,秦军把反秦武装赵王歇围困在巨鹿,项羽率楚军渡过黄河营救赵国。项羽下令把渡河的船凿沉,把做饭的锅砸破,把军营烧毁,以此表示有进无退、一定要取胜的决心。没有退路的楚军以一当十,九战九胜,大破秦军。项羽从此威震诸侯。

指鹿为马

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自赵高的故事。秦始皇死后,奸臣赵高扶持昏庸的秦二世当了皇帝,然后排除异己,把持了朝政。有一次,他把一头鹿牵到朝堂上,对秦二世说这是一匹马。秦二世不信,笑着问大臣们说:“这是一头鹿吧?”没想到大臣们也纷纷说这就是马。赵高见朝中大臣都不敢与自己作对,更加肆意妄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滑动阅读《史记(少儿彩绘版)》之《指鹿为马》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比喻表面上做的事并非本意,内心别有所图。

出自刘邦和项羽争霸的故事。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占咸阳,派兵守函谷关。不久后,项羽率四十万大军攻入,进驻鸿门,准备进攻刘邦。经项羽叔父项伯调解,刘邦来到鸿门会见项羽。项羽摆下宴席接待刘邦。宴会上,项羽的谋士范增命项庄舞剑,想要乘机刺杀刘邦,这时项伯也拔剑起舞,掩护刘邦。最后,刘邦的谋士张良让武将樊哙闯入大帐,刘邦得到机会脱险,立刻飞速离开了鸿门。
还有一些熟悉的成语,像“问鼎中原”,指图谋夺取政权,出自楚庄王的故事;“前倨后恭”,指起先傲慢,后来恭敬,出自苏秦的故事;“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真意完全暴露,出自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读了《史记》中的故事就会发现:第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最多。那个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但是思想很活跃,造就了各路英雄,产生了许许多多精彩的故事,成为了成语的源头。第二,不少成语本身就是对故事最精彩的概括,提炼出了故事里最核心、最有智慧的东西。成语被称作汉语的“活化石”,中国人用了几千年,至今仍然有生命力,“活”在我们的口中和笔下,原因之一就在于它们从诞生时就十分精彩鲜活。
这样看来,读《史记》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历史,还能挖到很多成语的源头。尤其是小学生,正处在积累成语的黄金阶段,但学习成语不能只局限于死记硬背它的意思。了解成语的源头出处,知晓它的文化内涵,能帮助孩子拓展知识面,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平时,多将一些成语用在作文里,写出来的话会更有文采;若是能将成语故事演绎到写作中,则能大大提升文章的文化内涵,让孩子的作文“一鸣惊人”“脱颖而出”。

(统筹:一北;编辑:思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