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杆子》 王晓华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王晓华《老杆子》杂谈 许卫国 【王晓华,民国史学家,男,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曾在河南大学《史学学刊》工作,现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员,民国史专家、作家。从1993年以来,著有《远征颂》、《塞外雄风一一西北军传奇》、《北洋枭将孙传芳》、《滇缅军魂》、《百年生活变迁》、《决胜神州》、《京华名士袁寒云》、《吃在民国》、《喝在民国》、《杏花烟雨一一江苏旧影》、《汉奸大审判》等;与人合著有《艰难延伸的民国铁路》、《中圆铁路史》、《抗战中的国际友人》、《楚天云》,《黄河魂》、《百年演艺变迁》、《百年证券变迁》、《民国子午线》等:王编有《民田军服图志》等。在《史学月刊》、《民国档案》、《民国春秋》、《名人传记》、《今古传奇》等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文章约一百二十篇;撰写有电视剧《第五个空弹壳》、《第六个嫌疑人》、《关中盗墓贼》、《卧底惊魂》等剧本。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之一】 王晓华先生 当下读书人不多,一口气读完一本书的人更是不多。我是两口气把《老杆子》读完的。也是少见。说废寝忘食也可以。 《老杆子》面世,我认为是一扫那些冒充“文学的贵族,诗歌的洋人”们那种装腔作势,忸怩作态的乌烟瘴气,它以一股清新,自然又带有几分难得野性的民族之风,让南京这座古老城市“风吹草低”,找到真正的文化之根。当然,这将不限于南京。 就作者王晓华的文笔而言,使我想起吴敬梓、蒲松龄、老舍、张恨水、赵树理以及柳青、浩然等这些“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文学大家。作为一个知名学者的王晓华,能写出这样雅俗共赏,民族气派的小说,我不能不说他是一个学养深厚又能接地气,又善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那种埋在书堆里钻不出来,食古不化的腐儒。 这么多年来,人们对文学津津乐道的是人物形象,语言,情节,节奏什么,那么我们从《老杆子》里边看人物,个个都是活的,个个都有特点,都是每一个生活在人间社会的人似曾相识的,书中不少人仿佛就在身边、眼前。要说语言,俗得令人拥抱,雅得令人亲吻,无论掌故,无论经典,无论民谣俚语,其信手拈来,点石成金又恰到好处的功夫出神入化。这些语言简洁,利落,形象、生动且精准,对于那些故弄玄虚的人说了半天还不得要领,而《老杆子》当中,往往一个词,一句话就说的十分准确到位,还能余味无穷。而那些情节,没有编造的痕迹,既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来自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正是如此。说到节奏,更是流畅明快,悬念不断,但不拖沓卖关子。使读者犹如荡漾在山溪流动的轻舟上面,那种惬意和舒适全在这本书里。 从历史来看,老杆子这类人物都是历史的产物,是社会无法消除的一员,乃至一个群体。他们的存在正是人类社会多元化的体现,也无意中丰富了人类社会的文化色彩,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时令人不解,有时令人扼腕,有时令人愤恨,有时又令人同情。以老杆子为例,南京曾经是农民乞丐出身的皇帝朱元璋统治的地方,南京的城乡文化为一体的风格至今犹存,老杆子就是在这样的城市的底层家庭出生,成长。他不是书香门第,也不是贵族家庭,市井的风土人情是他人生第一课,逞强斗狠,行侠仗义都是穷人出人头地的捷径,老杆子浸染较深,从知青时代,到经营生意,从致富到堕落,从偷鸡摸狗到刀光剑影,都是历史恶俗的遗风,而商品经济大潮时代,他们照样如鱼得水,弄潮一样如闲庭信步。即便险滩翻船,也能捞回几块船板,稍加整理又能下水。这种人几乎是不死猫和滚刀肉。那么问题在哪里,这正是本书的重要的部分一一它不是休闲小品,也不是快餐读物,它有深刻的思想和社会哲学。 本书具有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社会效应。有人会问,书中没有一句歌功颂德的话,更没有“就是好啊就是好!”赞美声,哪来的正能量和主旋律?我告诉你,书中揭露的丑恶黑暗,就是作者从另一个方面体现的正能量。免疫学、中医学中的“以毒攻毒”理论在本书的体现,使广大善良、天真的人们看清社会现实,明辨真善美和假恶丑,岂不是弘扬主旋律?有的人总是把伟大的思想教条化,抽象化,庸俗化,这必须引起注意,这是深化改革,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最大障碍。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是文艺唯一正确的道路。文化自信源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创新。江苏人民出版社无疑在这方面迈出重要一步。其胆识和用心、意义,将在《老杆子》等一系列有血有肉有温度有高度的作品中体现出来。 此为杂谈。勿要计较。 ........ |
|
来自: 昵称79734495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