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运最早是指朝廷专用水上运输线,一般为人工开凿。后又引申为御用陆海运输。 ![]() 漕运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为庞大的皇室文武百官包括家属伺从等幕僚机构储备日常生活所需的粮食等物品物资。除这波,另一支朝廷重要开支便是军队系统包括御林军、卫戍部队成员长期稳定的粮食等物质的后勤保障供给。从这个意义上说,漕运既是朝廷的生命保障线又是千年历代皇朝变迁的见证者。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为运输伐楚所用的粮食,委托大臣伍子胥负责开挖胥河。胥河是中国现有记载最早的人工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下令在邗城开挖深沟,引长江水向北入淮河,江淮水路打通之后,以水路输送粮食和机动部队的历史就是漕运的开始。 ![]() “国家之大事在漕,漕运之务在河”。隋朝统一全国后,其政治和军事中心均在长安和洛阳。为了加强对华北与江淮地区的统治及稳固自己朝廷地位的战略考虑,漕运在隋代得到了空前发展。隋朝完成的南北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南方富庶的水土物资及人文北上贯通之后,相对贫瘠的整个北方及中原面貌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相传运河修通后,隋炀帝杨广带着后妃、宫女以及文武随从分千艘大船,船队长达200里,人数多达一二十万,浩浩荡荡从洛阳直下扬州拓展。杨广的龙舟,高4.5丈,宽5丈,长20丈。龙舟最上层是寝殿,中间两层分隔成160间幕僚办公及娱乐场所,最下层则是奴仆及水手的工作间。如此大的阵仗背后,一定是漕运通航能力及当时中国水利科技水平的具体体现。相信很多学者认为,唐之前的中华民族先与欧洲文明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 当然,大唐之所以为大唐,漕运乃基本国策。有记载,唐朝每年通过运河由江淮地区运往长安的粮食最高达到700万石。唐朝安史之乱时,安禄山的军队从河北分三路南下,企图切断运河的千钧一发之际,唐王朝命令张巡等人死守运河要冲睢阳(今河南省商邱县)后,才阻止了安禄山南下劲锋。 北宋时,每年由运河输送到北方的物资其中仅粮食一项最多的一年可达800万石。此外还有金、银、帛、茶及各种军用物资不计其数。不少研究者认为,大运河的漕粮数量,就可一窥王朝权力的盛和衰。 公元1271年,元朝定都北京。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开始北移至燕山脚下。这时的朝廷已经非常清晰的看到了北方的经济优势已然丧失,长期的战乱、大量人口南迁 ,千里之外的江南财富已日渐崛起,改道原来隋运河路线就此又掀开了一页举全国之力发展漕运的新历史。 ![]() 我们目前看到的京杭大运河,就是把原来隋朝运河的弧形状态变成了直线直连形态的南北大运河,总里程由2700多公里缩短到1790多公里。北上运输时间缩短的同时,南下的稀缺物资及朝廷要务通达也就此开启了一个时代新纪元。 清朝康熙皇帝曾把三藩,河务及漕运这三件大事,书写挂在宫中,日夜审视。京杭运河开通之后,“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一派繁忙。曾经的和风韵犹存的包括睢阳、德州、临清,济南、宿州、泗州、淮安、杨州,镇江、杭州等地,因漕运而被诸多学者公认为是中国早期城镇化最早的雏形。 ![]() 前几年因看《琅琊榜》中提及漕运一剧情,又想起曾经在苏杭之间吴江适居时的情景。每当早春天色蒙蒙亮时,不远处河面上淡淡的晨雾还没有散开,内河散装货轮上柴油机的突突突马达声响,从水底泛起,又穿过一片小树林回荡盘旋之后,变得粗旷而低沉。它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在窗外飘然而过。有时伫立那条流经千年的运河岸边,遥望渐行渐远的船帮轮廓而感叹岁月的沧桑变更。很多年过去了,但萦绕在漕运江河边的故事,却总是难以忘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