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颌畸形错颌畸形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由于遗传、疾病、内分泌障碍、营养不良、口腔不良习惯及替牙障碍等因素导致牙列不齐、上下颌牙弓咬合关系紊乱,上下颌骨的位置不协调,以及牙弓或颌骨与颜面关系失调,如从侧面看牙齿前突或后缩。 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引起的牙齿排列不齐、上下牙弓关系错位、上下颌骨位置或大小异常及牙颌与面颅关系不协调等畸形。简称错颌畸形,又称牙颌畸形。不仅影响美观、颜面发育和口颌功能,而且易发生龋齿、牙周病和颞下颌关节病,以至于影响心身健康。研究错颌畸形的学科是口腔医学的一门专科,称为口腔正畸学。 上下牙齿咬合在一起,其静止状态时的接触关系称为。常用于反映上下牙齿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中性、远中和近中关系。 病因 主要有两类:①遗传因素。来源于种族演化和双亲遗传两方面。在人类进化中,随着食物由生变熟和细软,咀嚼功能渐弱,致使口颌器官渐退化。其中,颌骨退化快于牙齿,导致牙量大于骨量,出现牙齿拥挤等错。双亲的牙颌畸形可遗传给子女。②获得因素。在胎儿期,母亲患病 、接受放射线过量和外伤等,可导致胎儿先天性牙颌面畸形,如唇腭裂合并牙畸形;小儿疾病如佝偻病、慢性鼻炎和腭扁桃体炎等,人工哺乳时的奶瓶位置及喂养姿势不正确,儿童食物过细软,诸如吐舌、吮指、咬下唇、口呼吸和偏侧咀嚼等不良习惯,替牙期间的乳牙早失、滞留、邻面龋坏、多生牙和先天缺失牙等,均可引起错颌畸形。 据统计,与遗传因素有关的牙颌畸形约占30%,矫治有一定的困难;而多数后天因素引起的传畸形是可以防治的。 临床表现 牙颌畸形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有复杂的也有简单的,不仅表现为牙齿排列、咬合的异常,而且有的表现为牙弓、颌骨的大小、形态和位置的异常,甚至互相之间以及颅面关系的不正常。牙颌畸形明显时,颜面也相应出现畸形。常见的错牙合表现为:别牙错位、牙列拥挤或牙列稀疏、牙弓左右不对称或弓形异常、前牙深覆盖、上下颌前突或单颌后缩、前牙反牙合(俗称地包天)或后牙反牙合、前牙开牙合、前牙深覆牙合、面下1/3 高度不足、下颌偏斜等。颌骨自身异常表现有下颌角过锐或过钝、腭裂、齿槽嵴裂等、颜面异常有颜面前突、开唇露齿、面部凹陷、颌骨后缩、左右不对称、面裂、唇裂、下颌正中裂等。 分类法与诊断 为便于临床诊断和矫治设计,学者们提出了一些分类法,现简要介绍两种: ①安格尔分类法 。由 E.H.安格尔于1899年提出 。他认为上颌第一恒磨牙的位置最为恒定,故以该牙为基准,将错分为3类。第一类为中 性错。上下牙弓的 近远中关系正常;即正中位时,上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于下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沟。若全口牙齿无一错位,称为正常;有错位者称为第一类错。第二类为远中错。当上下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相对时,为轻度远中错;若上第一恒磨牙近中颊尖咬合于下第一恒磨牙与第二双尖牙之间,则为完全的远中错关系。第三类为近中错。若上第一恒磨牙近中颊尖与下第一恒磨牙远中颊尖相对时,则为轻度近中错;当上第一恒磨牙近中颊尖咬合于下第一、二恒磨牙之间时,为完全的近中错关系。 ②毛燮均分类法。毛燮均于1959年在错症状、机理 、矫治原则三结合的基础上提出的,共有6类:第一类,牙量骨量不调。第二类,长度不调。第三类,宽度不调。第四类,高度不调。第五类,个别牙错位。第六类,其他。 根据病史、牙颌面的检查及X射线片资料,分析其病因,做出分类诊断及矫治设计。 治疗 伴有骨骼异常或妨碍功能的牙颌畸形应及早矫治;如前牙帆应一发现就矫治。其他传畸形可在恒牙初期开始矫治。 矫正器有3种:①固定矫正器。国内外 流行的有Begg细丝弓矫正器和方丝弓矫正器。主要借助于粘在牙上的托槽及各种金属弓丝共同作用,产生机械力,使牙齿向预定的位置移动,达到矫正目的。属于高效能矫正技术。②功能性矫正器。利用肌肉功能力与矫正器共同作用,使畸形得以矫正。主要适于早期骨性牙颌畸形。③可摘矫正器。患者可自行摘戴,靠各种弹簧等产生的机械力,矫正错。其移动牙齿的能力不如固定矫正器。 对于伴有明显骨骼异常的成年人牙颌畸形,常需要正颌外科与正畸共同合作,进行矫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