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百练:沉淀的艺术和我的沉淀(铁凝)

 一中大语文 2023-07-02 发布于福建

铁凝

先前,每当我听到或看到林风眠这个名字,就想起一种闭眼迎风而立的小鸟。这个莫名其妙的联想悠远而顽固。自那时起,我面前便常有几张林风眠画册的散页:一种发黄的卡纸,16开大小。纸上有瓶中的花、水中的天、天中的水,也有淡淡着色的仕女。后来我才懂得,这是一种出版规格不高的出版物。这几张散乱的画页,竟伴着我和我的家,几经周折幸存到今天。在家中的书画连连失散,又常常被筛选着作为废纸变卖的岁月中,我不知它们怎么留存了下来。有一次我面对这几页越来越黄的纸问父亲,一定是他精心保存下来的吧。他说,并非。他说先前他并不喜欢林风眠。他说的先前自然是青年时学艺术的他。他甚至告诉我,在展览会上他们面对林风眠的原作,都很不以为然。那时他们正学着一种很是被青年称道的画风,那画风始于苏联的契斯佳科夫和列宾,人们称之为“苏派”。青年人喜欢苏派写实的魔力,喜欢它笔触和颜色的“帅”劲儿。而林风眠却被青年人、被艺术界冷落着。

“现在呢?”我问父亲。

“现在当然不一样了。”

这“不一样了”便是对林风眠的认可吧。这或许就是艺术的沉淀和我的沉淀的道理。

我不知他人认识林风眠,是否都经历过由不认可到认可的过程,但这位艺术大师对于我,也是经历了这个过程的,虽然我不是位造型艺术家,没有受过苏派写实主义的影响。

我常想,是什么原因使我认可了林风眠的,而这,明明是在我于纽约、于奥斯陆①欣赏了许多大师的杰作之后。那时我站在伦勃朗、梵高、蒙克的作品前,想到过许多中国艺术家,但还是没有林风眠。

去年在北京,路过中国美术馆,偶见林风眠画展的广告,便信手买得门票走了进去。不知为什么,眼前的林风眠突然变作了另一个人。我熟悉的那几张瓶中花、水中天和仕女们都在,在这里却变得光彩照人起来,一时间我心情激荡甚至胜过了在纽约、在奥斯陆的博物馆里。如果我对前者的激动里包括了一种新奇感和神秘感,那么现在分明是受了一种光彩的照耀,因为墙上的作品实在是发着光的。几天后我回到家,连忙又翻找出那几张发黄的卡纸,那几张印刷品也突然新奇起来。

我从未大言不惭地说,现在我已懂得林风眠了。但我完全可以说,林风眠的画分明已和我有着交流了。

任何艺术作品(文学也一样)都要被历史做些沉淀的。在艺术作品本身正经历着沉淀的时候,作为读者的我们也正经历着沉淀。经过了这种沉淀,读者和艺术、艺术和读者才走到一起来,这又仿佛是艺术对你的认可。

林先生创作最旺盛的年代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中国文艺界正经历着风风火火,而林先生的家门却总是紧闭着,紧闭到你“叩其门才轻轻地启开一条缝”。有人说这是林先生的与世隔绝,又有人说并非如此,因为他的艺术主张一开始分明就希望遥领世界的回声。为此他还崇尚过法国属于表现主义激进派的画家卢奥,创作过像《人道》《痛苦》《悲哀》那样直面人生的油画巨作。我想,林先生的“关门”,大约是为着关住他那一份不受世俗干扰的情感吧。

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有时要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去领略宇宙领略一个时代;有时却要把门关得紧紧的,让眼睛只盯住你眼前那一方白纸。这是不是林先生的一生?林风眠也曾“开门”,那时他连最普通的几株树、几间小屋、一条小河都百看不厌;连最没意思的电影他都认为“有形象,有动作,有变化,就有趣”。待到林先生关上门时,门就久叩不开了。

几年前,孙犁先生在读过我的一篇小说后曾有封信给我,那封信竟成了人们研究我那篇小说的经典。孙犁先生在信中述说了他读我那篇小说的愉快,他说:“我想:过去,读过什么作品以后,有这种纯净的感觉呢?我第一个想到的,竟是苏东坡的《赤壁赋》。”

孙犁先生的信,才诱发我又找来了《赤壁赋》。仔细读来,果然也萌生了几分“感觉”。原来你懂了“七月既望”便是七月十六日,你懂了“桂棹兮兰桨”便是桂木为棹、木兰为桨,并非懂得了《赤壁赋》。是孙犁先生提醒了我,原来《赤壁赋》里还有愉快。

我不断领略着《赤壁赋》所给予我的新意,直到不久前在收音机里听到著名播音员夏青的又一次朗诵,才恍然大悟:在这十几分钟的时间里,原来自己是经历了一场身在宇宙间的沉浮,而给予我生命和力量的,又分明是这个变幻无穷的宇宙。却原来,天地之间“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至此,难道你真不能生出些纯净的愉快吗?

我永远也不会不自量地将我的小说与《赤壁赋》相提并论。在一个被历史沉淀下来的名篇面前,我只能感到自己的微不足道。然而,作为一个读者的我,每一次有意识地阅读和欣赏,便有一次对自己的沉淀。这也便是一幅瓶中花、一幅水中天、一幅天中水、一个看似其貌不扬的仕女越来越灿烂的原因,这个沉淀下来的你,其实是靠了它们的造就。

我面前还是这几页散乱发黄的卡纸。

(有删改)

注:①奥斯陆:挪威的首都和最大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主要港口。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的“规格不高”“散乱”暗示了作者对林风眠画册的态度,“不知它们怎么留存了下来”则表达出欣喜之情。

B.在回忆于中国美术馆参观林风眠画展时,文章使用“信手”“不知为什么”“突然”等简洁语言展现丰富的情感。

C.因为孙犁的来信,作者决定重读《赤壁赋》;而在不断揣摩领悟中,夏青的一次朗诵带给作者以全新的艺术认识。

D.文章前半部分叙述了作者对林风眠画作认识上的转变,后半部分讲述了重读《赤壁赋》的经历,两部分都紧扣标题。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听到或看到林风眠这个名字”便想起“闭眼迎风而立的小鸟”,虽有些突兀,但照应了后文有关林风眠的内容。

B.文中划线句子使用了对偶、反问的修辞手法,解答了上文“门却总是紧闭着”的疑问,也写出了林风眠对艺术矛盾纠结的心态。

C.在谦逊的创作态度下,文章既有个人的感受,又有理性的认识,如“从未大言不惭地说”“永远也不会不自量地”等句子。

D.文章最后一段并非简单重复,读来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受,这句话在看似平淡的文字背后蕴含着意味深长的主题。

3.铁凝眼中的林风眠是一位怎样的艺术家?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4.散文往往以小见大。作者借几件小事传递了哪些艺术感悟?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A(“表达出欣喜之情”有误。结合上文,此处应该是惊奇、意外的心情。故选A)

2.B(“写出了林风眠对艺术矛盾纠结的心态”有误,从文本中看不出林风眠的“纠结”。故选B)

3. ①不受世俗干扰,追求宁静:面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风风火火的文艺界,他紧闭家门,在宁静中进行艺术创作。②亲近生活,融入时代:他关注普通的树、小屋、小河,走进“最没意思”的电影,去领略宇宙领略时代。③艺术上有追求,能沉淀:他崇尚法国画家卢奥,能主动进行艺术创作上的沉淀。(每点2分,共6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4.①借父女二人有关林风眠画作价值的谈话,传递了艺术作品的价值被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艺术感悟;②借我参观林风眠画展一事,传递了艺术作品需要“关门”式的不断沉淀、打磨的艺术感悟;③借孙犁与作者的通信及我重读《赤壁赋》,传递了艺术作品可以被多次解读,需要二次创作的艺术感悟。(每点2分,共6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